首页 > 好书推荐 > 好书推荐

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书评)

2018-07-03 23:09:41

  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二)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

  1)一个叫萨姆的大学生和他的四个同学,正在收看一个总统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的电视节目。萨姆对他印象很好。这位态度诚恳的竞选人比起他的对手来更让萨姆喜欢,因为此人很诚实。演说结束后,另一个同学认为这个竞选人很令人讨厌简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而更喜欢与之竞争的那个候选人。其他三位同学马上表示赞成这个意见。萨姆有些为难了,最后只好嘟嘟囔囔地对同学说:“我想,也许他的诚实还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那种程度。” ——从众

  2)一位二年级教师向全班学生提问: 6、9、4和11的总和是多少?”坐在第三排的一个男孩想了几秒钟,试着举起了手。被老师叫起来后,他迟疑地回答:“是30吧?”老师点点头,向他笑了笑说:“很好,特德。”然后把一个金星贴在他的前额上。教师又问全班:“ 7、4、8、3和10的总和是多少?”特德立刻跳起来喊道:“32!” ——操作性条件作用,正强化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3)一个四岁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了一件礼物,这是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以后,便把它扔到一旁,一连几个星期都不再摸一下。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他刚拿起鼓想玩,突然“小主人”从他手里把鼓夺过来,连续玩个不停,好像这个鼓从来就是她最心爱的玩具一样。

  4)一个十岁女孩每天都要吃两碗麦精(一种杂粮精做的食品。译者注),因为这种食品曾受到一个奥林匹克十项全能冠军的赞赏。而且,这位冠军说自己所以在体育方面有成就,就是由于吃了这种特殊牌子的麦精的缘故。

  ——观察学习,模仿。广告中的名人效应

  5)一位一直生活在蒙大拿州某小城市的杂货店老板,从未接触过真正的、活着的黑人,但他却“知道”“黑人无能、懒惰而且性欲旺盛”。 ——刻板印象,正如我们总认为上海人小气,河南人是骗子,东北人野蛮(非本人观点)

  以上事例的共同特点: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社会心理学所得出的结论好像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还要研究社会心理学?事实上,这是hindsight bias在作怪。例如,我们可能认为:因某一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可能会憎恨这一行为。但是研究证明:受到轻微惩罚的人,才不喜欢那种被禁止的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却表现出对被禁止行为的喜好有点增加。

  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有时,社会情境会对人们形成一种压力,使他们以某种可被轻易地归为变态的行为方式来行动。例如,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二、从众 conformity

  斯坦利.沙赫特实验:在实验中有几组学生,每组都要讨论一个叫约翰尼罗科的少年犯的犯罪史。组内每个成员都要阅读约翰尼的犯罪记录,读完后要求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从一张表格上所列的几个处理方案中选出一个。这张表格上的处理方案从“最宽大处理”直到“最严厉的处理”共有好几种。一个小组有九名成员,其中六名

  是真正的被试人,三名是实验者的助手。这三名助手按照事先的安排,每人在组里扮演一个已事先精心演练过的角色。一个人扮演随大流者,他采取的态度是遵从六名被试人的多数意见;一个扮演偏离者,他采取与小组成员的一般倾向正相反的态度,一个扮演游移者,他最初的态度与偏离者相同,后来在讨论过程中又逐渐滑向随大流者的从众态度。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遵从小组常规的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从众并不总是错误的。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从众并不总是正确的。

  从众: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经典实验:阿希Arsh的从众实验。

  从众的人有两个可能的目的: 1)想不犯错误,力求正确; 2)想通过遵照团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别人的欢心。

  我们知道别人从众,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从众者究竟是因为哪个原因从众?进一步实验发现,让被试秘密地私下判断时,他们还是能不从众,说明其目的是第二个。

  影响从众的因素: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被试人是否遵从众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美国,人们常说“吱吱叫的轮子得到油”;而日本人则说“冒尖的钉子遭锤打”。——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我们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

  费斯廷格: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的行为。这不是由于他们害怕团体的惩罚,而是因为团体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的宝贵信息。 ——阿希实验及相关实验说明,从众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赢得他人认同,而不是真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但在自己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从众原因可能就变成了第一个。

  理查德.席阿迪尼实验:把传单塞在一些汽车的风档刮水器下,然后等着观察车主发现它们时会怎么做。对于实验条件下的人来说,当他们离开图书馆,实验者的助手会走过他们,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被人扔掉的快餐袋,然后把它投到垃圾箱中。在控制条件下,地上没有快餐袋,实验者的助手只是走过被试人身边。当被试人走到他们的汽车旁边,看到传单时,有37%的人把它扔到地上。而有“榜样”的情况下,只有7%的人把它扔到地上。 在一个类似实验中,席阿迪尼及其同事利用了信息影响力中更微妙的技巧。他们没有使用“榜样”,却改变了停车场的情况。具体说来,当实验者先在停车场上乱扔传单,大多数司机都会依此照办,也许他们在想,“如果没人在乎停车场的清洁,为什么我要在乎呢?”有意思的是,与撒满传单的停车场相比,如果停车场的地上只有一份传单,人们就不太会乱扔垃圾。这里的原因是:只看见一份传单提醒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遵守不乱扔垃圾的社会规范。如果停车场上没有垃圾,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个社会规范,因此更容易乱扔垃圾。 ——破窗效应

  因第一种原因从众的人,从众的力量更大。比如,在私下判断时,依然会从众。

  由于从众有两种原因,而且两种情况下从众行为的持久性不同,因此把从众分为三种情况: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情况的持久性越来越强。

  依从compliance: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说为了获得奖赏,免受惩罚。依从行为持续时间=奖励或惩罚持续的时间。 其成分是权力

  认同identification: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与依从的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他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 其成分是吸引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

  犯错误的愿望。 其成分是行为或观念的可信程度

  例子:

  依从——怕交警,因此不违章

  认同——我的偶像从来不违章

  内化——违章是不好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