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2021-12-29 17:11:56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一):短暂的生命也是生命

  关于死亡,没有一个人是有经验的,但又或者有经验后忘记了,无论威武还是唯心,我们都无从知晓,死亡的感受是如何的,有人说会看到一团黑,有人说会看到一道光,正如有人说天堂和极乐,有人说地狱和轮回。这本书中的故事一定是杜撰的,可是觉得生活里就是这样,一群思维正常的人,装成精神病躲在医院里。一个寻找理想的少年,在找到方向后的欣喜,到失去信心后失落。为了理想放弃仕途的行为,被视为精神出了问题。医院里一切似乎比外界友好,而自由。他们有做一切的事情的理由:我是精神病人。这样的理由下,每一个病不合理的行为变得理所应当,一切怪诞的行为都是正常。可是当你看到故事的中间,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都很简单,而且在这个医院里的人,都希望得到自我的救赎。曾经成功的女律师,有着他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家庭,可是有一天她自己走进了精神病院,并且不想离开。她感觉自己时时刻刻被恐惧围绕着,甚至后呕吐,晕倒。这恐惧来自她所拥有的一切,怕失去。事实上,在生活里面,我们对幸福的渴望是欲望,而大部分人会害怕幸福的失去,恰恰是这样的恐惧,导致自己亲手毁掉了幸福。

  书中真正的女主角是维罗妮卡,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决定服用安眠药自杀,原因是她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其实这个状态似乎很多年轻人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此书绝不是鸡汤文,激励活下去。恰恰相反,作者利用书中医生一角,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维罗妮卡服用安眠药后获救,但是仍然想寻求解脱,在她看来,只有死才能达到完全地解脱。医生告诉她,只有一周的生命。她再不用考虑别人的眼光,父母的期许,道德的枷锁。在这一周中,她感到非常的恐惧,她开始思索死亡,找寻自己生存的意义。她开始发觉每一秒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珍惜的。作者想表达的是:死亡意识可以激励我们活的更好。最终,维罗妮卡逃出了医院,她不想死在医院里面。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切不如意的周遭都变得美好和鲜活。

  这一切都是医生构想出来的治疗反感,并且用药让维罗妮卡感到身体的不舒服,相信自己只有一周的生命。努力地享受只属于自己地时光。在小时所有压力后,维罗妮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自己爱的,想要的生活。她开始想要为了活下去努力和“逃亡”。这个故事其实看起来荒唐,医生怎么会告诉病人马上要死去,而是为了她更好的活。

  当维罗妮卡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她勇敢地爱上了那个精神分裂的男人,没有想未来,没有想会不会被接受。很多人不敢爱,是因为太多的事情,太多的过去与未来会纠缠不清。而她不同,她只有现在。我们经常说活在当下,其实并没有真的做到,因为总是有太多的未知可能,作为自己逃避的理由与借口。她的抑郁症好了,她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更多的疯狂。她希望带着它们走向新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她从一个抑郁的女人成为一个疯狂的女人,从一个“正常”的人成为了一个“精神病人”,她却变得自豪和自信起来。在心仪的男人面前,她第一次用心弹奏出华美的乐曲,她大胆地展现自己的身体,取悦自己,她不怕了,什么都不畏惧,没人会对她品头论足,因为她是进过精神病院的人。正是这疯狂解救了她!

  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抑郁的人很多,但是很少人会需求帮助,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而只有进了精神病院的人才是疯子。可是当你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似乎做个精神病人挺好的。因为可以活的像自己,你会看到真的,可爱的自己。

  在看这本书期间,偶然的机会,又重新看了《辛德勒名单》,与书中的内容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战争是普通人控制不了的,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普通民众。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如此的残忍和灭绝人性。犹太人的顽强,求生的意志力。整个民族都希望活下去,每个人都在默默祈祷,地狱般的日子赶快过去。

  书与电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一同道出了一个道理:对死亡的恐惧,激励着人活下去。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二):死亡带来的自由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保罗柯艾略的一部小说,讲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女孩在精神病院的奇遇。

  小说设定的场景和时间是1997年斯洛文尼亚的一个精神病院。不过作为带有哲学色彩的小说,这个背景意义不是特别重要,小说要解剖的问题具有更普世的意义,南斯拉夫分裂后的社会现实只不过加剧了人的焦虑和抑郁,是书中的故事看起来更加合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小说开头快速推进故事发展--维罗妮卡自杀而未成被转到精神病院。这件事本身稀奇古怪,也只有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才会发生。这也是为了尽快做铺垫,让故事在主要舞台--维雷特精神病院上演。在精神病院维罗妮卡和一群精神病患者相遇,并影响了其中几位,让他们病愈出院了。

  故事是一种直线铺叙的结构,并不是前两年非常时髦的双线叙事或者多线叙事,追时髦的读者可能会略有失望。故事使用的是一种伞状花序的叙事结构,那就是遇到重要人物再进行不惜笔墨的描写。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个:泽蒂卡、玛丽和爱德华。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面镜子,身在精神病院,不仅反射出维罗妮卡那里照耀的光,也反映了精神病院外面残酷变态的世界---这里可以找到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象。每个人象一面镜子,折射的光线指向都是一个方向。这种结构很像向日葵的花序,也像阿基米德的聚光镜,将光聚在一起可以融化铅块。柯艾略想出得这个结构很是厉害。有时间还想读一读他的其它著作,看看在文章结构方面他还有什么其它的创见。

  维罗妮卡是主角,她的故事也是小说的主线,串起众多人物。她是年轻一代的女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被忽视,被安排。爱德华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作为男性他获得的是肤浅流于表面的重视,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被禁止,却被强迫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维罗妮卡则是被忽视到根本失去了自己的欲望,除了自杀,无事可做。泽蒂卡和玛丽分别是精英阶层和家庭主妇,生存无忧和富足只是表象,泽蒂卡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工作。玛丽也一直浑浑噩噩,直到某个事件或者某个时刻,紧绷的神经突然崩断,她们一下子就崩溃了---话说小说对这个过程描写的非常精彩。

  维罗妮卡进精神病院纯属意外,她是自杀未成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她是属于那种“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类型的人,自杀是因为觉得无事可做。而维雷特精神病院是对病人限制比较少的地方,更让维罗妮卡放开的一点是,医生骗她说,她只有短短几天可以活了。这些条件加在一起,短短住在精神病院的几天,维罗妮卡活出了完全精彩的精彩生活。她先是打破了心中的禁忌,打了一个人耳光;然后给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爱德华弹奏钢琴。她本是被迫学习了钢琴,在自由自在的心境下技能全开,并且把自由放开的精神灌注进了琴声,乐曲被她弹得动听精彩。最后她跟爱德华结成伴侣,双双离开了精神病院。

  小说的安排非常巧妙,一般精神病院很难把这些条件全部凑齐,作家以文为戏,竟然全凑齐了,而读者也觉得很自然,这就是本事了。小说顺手讲了许多问题,比如父母看似无私地付出,但是却要孩子无条件服从他们对孩子的人生设计,维罗妮卡的妈妈付出的越多,她就越讨厌她,甚至痛恨她。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蠢事?这种所谓的无私究竟是不是无私?

  小说的故事全在精神病院进行,但是很显然是两个地方对应的:精神病院和外面的现实世界。精神病院某种意义上被描写成了世外桃源,病人们在这里很舒服惬意,很多人已经病愈却不愿意出去,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一般小说基于现实写理想的天堂,而柯艾略反其道而行之,笔行险道,是其高明之处。不过,柯艾略借玛丽之口也说了,回到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治愈。记得以前读过一本《24重人格》,病人分裂出24个人格,有些人格甚至非常好,但是真正的治愈是所有这些分裂人格将控制权归还给主人格。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一部内涵多样的小说,相信不同兴趣点的读者都可以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心人甚至可以学习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三):疯狂一次吧,向死而生

  死亡以自由魅惑维罗妮卡,而维雷特这个所谓的疯人院以祛魅的方式让维罗妮卡继续活。读完小说,我不确定维罗妮卡是否领悟了活的真谛,我甚至怀疑,在未来活着的一段时间里她还会决定去死。

  正像她这一次赴死的理由:“生命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很无能”。维罗妮卡的死是对乏味无趣的,并与她理想中的完整世界大相径庭的现实的,一次浪漫主义的反抗。然而就如她的祖国斯洛文尼亚被记者愚蠢发问“在什么地方”一样,人们能够随意地搞混地球上存在的一个国家,对于维罗妮卡去死的决定,世界也不会为之动容。不过她这次决定去死的经历,促使读者我再次去思考死,并和她一样重新去迎向生。

  死亡,作为目前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常以文末句号或文末省略号的戛然而止或神秘悠长,恐吓那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活下去的人们。当然,它也告慰着某些痛苦的灵魂——此生终了,痛苦终了。而对于那些相信不死的人类来说,死亡更像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扇大门,通往彼岸。维罗妮卡只想结束那时她并非神清气爽的人生,想通过死亡的力量结束她三十,四十乃至五十年都会看到的卢布尔雅那的这种美丽傍晚的重复。美丽,若是毫无新意,不如就断送在这个黄昏。可惜,如此反讽,并未寄希望于死亡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维罗妮卡,经由去死的决定却回归到生。更讽刺的是,维雷特这个非理性的存在——疯人院,却成为了迷途心灵的救赎之乡。

  从向死到向生,维罗妮卡在维雷特这个无须背负责任,无须胜任任何角色的超社会环境中,解放了被捆绑多年的自己。给博爱会那个老头的一耳光让她领悟到生命的值得,无需忍受无谓的痛苦;病友泽蒂卡的昏迷治愈法让她喊出“人们抗争是为了从昏迷中苏醒,可不是为了陷入昏迷”;她任由内心的恨意汹涌,去质疑外在所谓现实给我们的“二二得四”的必然规律,去质疑所谓的爱,她领悟是这一切给自己套上层层面具,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体内生存着的上百位另外的维罗妮卡,她们有趣、疯狂、好奇、大胆,勇于冒险”;她在钢琴边想起了自己的儿时梦想并凭依着弹琴寻到爱的懂得及性的高潮……带着这股疯人院里习以为常的不介意被说三道四的疯狂劲儿,一路疯回了理性社会。

  决定去死的维罗妮卡只是想杀死那个她早已绝望的自己,她没有料到死亡未遂的峰回路转,让她在伊戈尔医生善意的很快就死的谎言的催逼下,一周之内就脱胎换骨,从单调无意义的“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到了完美有意义的“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真实地活着才能继续往下活吧,只是真实地活着,在外部世界总是避免不了指责、非难、计较等等等等灾难性的事件及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波峰波谷般跌宕的情绪。所幸活着的过程里,大事不多,琐事不断,诸行总是无常,诸漏也总是皆苦,两苦相形,我选择疯狂的维罗妮卡那般真实。

  正如开头我所怀疑的,维罗妮卡还会不会去死,毕竟,漫漫人生总不存在一劳就能永逸之法,小说结尾生的意义满满的维罗妮卡仍然可能在她活着的某段时间里又染上苦病,但是,决定死过一次的人这般对生命无畏弃绝的执行力,应该能助她去开启另一种“生”的大门吧。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里这么来回答活着的意义——“看画,听风的声音”,保罗·柯艾略大概会回答——“疯狂一次吧,向死而生!”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内容简介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将每一天当做奇迹来对待。

  维罗妮卡是一个在旁人眼里过得非常幸福的女子,她24岁,年轻漂亮,赢得众多男人的青睐,大学毕业后在图书馆工作,住在修女院的小出租屋里,生活恬淡舒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青春少女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杀。

  这天,维罗妮卡打扫干净屋子,整理好屋中用品摆设,关上暖气,躺在床上静静地一片一片吞服着安眠药。几分钟后,四盒安眠药被其吞食而尽,希望能悄悄地死去。

  维罗妮卡想要自尽并不是因为生活上受到重大的打击,也没有感情上的纠葛,更不是因为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

  而是她觉得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她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闲适的生活、稳定的收入、美丽的外表。可是她却渐渐地发现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面对每天醒来看见的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感到无能为力,想到青春消逝以后将会变得身心交病,她宁愿在健康的时候选择死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