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包法利夫人》爱玛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怎么评价爱玛?

2020-03-17 10:27:28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一 《包法利夫人》创作的社会背景

  19世纪30年代,正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在“七月革命”之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让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产生转变,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过去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利用冷静严肃的态度来反映客观事实,披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福楼拜谴责浪漫主义文学,认为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很大危险,会产生堕落的现象与陷入痛苦的深渊。小说中女主角爱玛就由于受到浪漫主义的危害,最终走向死亡。虽然爱玛是一个为了追求完美理想的先行者,用其特有的气质与无畏精神来对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宣战,但是周围都是压抑的环境,让她在禁锢中最终失去了挣扎的气力。

  虽然一直福楼拜拒绝承认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他实质上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基于大量资料并分析创作而成的。他在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之前也查阅了诸多材料,并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中花费了四年时间创作而成。包法利的形象是根据在福楼拜父亲医院中实习的护士欧解为原型塑造而成的,而爱玛的形象就是以他的妻子为原型。为了表现出爱玛服毒自尽的真实性,福楼拜亲口吞下砒霜。为了不让小说中爱玛的财政管理问题方面出错,福楼拜亲自去找律师咨询,让每个人物形象都确保逼真形象。

  小说中的女主角爱玛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小时候由于受到传统宗教教育与浪漫主义派别文学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奢靡的生活习惯与喜爱幻想的性格。在长大之后,她与普通的包法利医生结婚,这为后来她的悲剧生活埋下了伏笔。爱玛的悲剧人生主要归结于她幻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导致她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过分的幻想与自我膨胀,盲目去追寻不切实际的美好爱情,导致她走向毁灭,而这种悲剧正是当时黑暗腐朽社会造成的,并与她自身性格密切相关。

  二 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1 “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矛盾

  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在故事中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与“爱玛”。在欧洲国家中,女人婚后随丈夫改姓是先人留下的传统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与包法利医生结婚后,人们就叫她“包法利夫人”了。但是这两种称呼代表了两种角色,当一个女人扮演两种角色之后就会产生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也造就了爱玛十分复杂矛盾的性格,也就是刘再复先生曾经说过的“二重组合型”性格,即对立型性格,指的是人物内心性格具有十分明显的矛盾性。

  (1)身为女儿的爱玛与身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角色

  在很小的时候,爱玛被父亲送进了修道院,在那里有超脱世俗的《圣经》,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书籍等。“修女们在训诫过程中,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与永恒的婚姻等概念来进行比较,希望在她的内心深处呼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另外,还有一些拥有浪漫故事的岁数大些的姑娘在修道院中进出。这些梦想的种子在爱玛内心生根发芽,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试图去勾勒出自己的梦想。“爱玛的气质属于多愁善感类型的,并非艺术鉴赏类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景物。”然而幻想终归是空虚的幻想,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严格的制度与她渴望自由的性格十分不符,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

  每个人都会成长的,在结婚之后,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也因此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成为人妻、人母。福楼拜描写包法利夫人成为母亲的片段是这样的,“爱玛最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盼着赶快分娩,以好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依然是爱玛的角色处于上风,这时候她又开始幻想了;成为母亲的感觉是什么样呢?她希望自己生个儿子,可以替自己出口气,作为“女人呢,经常受到限制,缺乏活力,由人们摆布……”因此,爱玛在幻想中对孩子有母爱的潜意识。然而现实生活是需要实际物质的,不只是需要感情,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丈夫不能按照她的意思去买一个吊式的儿童摇篮与婴儿帽,所以,爱玛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因为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实现。这一时刻,她只想做回爱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爱玛是具有母爱的,但是内心总是有幻想在作祟,而这种幻想一旦不能够实现,那么肯定是“爱玛”这个角色获胜。

  (2)身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身为情人的爱玛角色

  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感情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出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色矛盾的。刚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渴望感受浪漫的爱情,而结婚只不过出于她对新生活的热烈期盼,或者是由于有这么个男人存在而激起内心的刺激。她认为自己获得了难以企及的爱情,直到后来才质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但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并不能扭转成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因为教堂中神圣的婚礼用另一个称谓给她未来的命运定位,这一刻,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

  即使爱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但是依然是爱玛自己,所谓的“包法利”只不过是别人的姓。虽然是别人的姓,但是爱玛也不再是纯粹的爱玛了,她努力试图去成为“包法利夫人”。“爱玛每天趴在窗台,目送包法利医生出门行医,然后给他飞去一吻。”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的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丈夫的枯燥无味,缺乏浪漫细胞的特点,这让她越来越难扮演包法利夫人的角色了。这时爱玛的身影又侵入自己的脑海,她始终相信离开现实生活,可以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找到自己渴望的伊甸园。因此,在她内心深处一直希望出现意外,“就像是沉了船的水手,依旧在寻找船的踪影”。所以,她在外人面前不免潜意识流露出爱玛、包法利夫人两种角色的不同情愫,这两种称谓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对比,侧面烘托出两种角色微妙的纠葛与矛盾。

  女主人公爱玛虽然变成了包法利夫人,但是在作者笔触下,角色的转变却是那么困难,她宁愿成为他人纷纷诅咒的风流堕落之人,在物质与肉欲的欢乐中沉溺,也不愿成为别人夸赞的贤妻良母。最初爱玛嫁给包法利医生完全出于冲动的意识,认为他是小时候书中所说的理想情人。但是婚后,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没有情趣、缺乏浪漫、一无所求,所以怨恨起对方,甚至恨到骨子里。爱玛不爱他了,他反而是套在爱玛身上的锁链,但是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你应当爱你的丈夫!”爱玛不知道为谁在活受罪,所以她拒绝了,仍然以最初的原则去寻找渴望的情感,寻找与现实不同的存在方式。她努力让自己的欲望情感燃烧起来,追求自己从未享受过的情感,去完成爱玛未做完的梦;在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道德,顺从“包法利夫人”这个属于她的称谓,在梦想追求过程中质疑与摇摆着。当她体验到爱情时会感受到幸福,但是在意识到包法利夫人这个身份时却感到痛苦。她在献身给罗道尔夫后,觉得他是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予她幸福的源泉,但是她又觉得自己背负着罪恶感,因此试图挖掘丈夫的优点,去帮助包法利医生给病人治病。这时候她的欲望与人妻身份出现了矛盾,也正是两种形象表现出爱玛丰富的内心。

  2 身为“女性”的爱玛形象

  不管是作为爱玛亦或是包法利夫人,我们必须要承认:爱玛是一个女性,她具有一切女人应当具有的性格特征,也有一切女人应当追求的理想。我们可以将爱玛的婚姻概括为:具有强烈渴望情感的女人加上不懂浪漫、十分迟钝的男人。婚后的爱玛不能忍受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她渴望爱情,想要实现内心的幻想,因此必须要找到可以满足她的第三者,或者儿女,或者情人。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父母们看似为孩子们着想,实际上希望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难以实现的理想,从获得成功的儿女身上获得慰藉与心理满足。”她渴望有一个儿子的想法,也正是符合这种心理。因为“爱玛的过去毫无作为”,然而“对于男性来说,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去尝试所有热情”,因此爱玛生下了女儿之后,顿时“她转过头,晕了过去”,她寄希望于儿子的梦想瞬间破碎了,因此她只能将梦想寄予情人了。

  我们从传统伦理观念来看,爱玛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背离了家庭,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恶”。但是我们评价文学形象需要从审美角度来看,爱玛去追求理想的途径是理想转嫁型的。她对自己渴望的情人不断追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始终希望情人可以给她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究其原因,爱玛追求情人,首先是对于包法利医生与婚姻生活不满意的突出表现,对违背理想生活的叛逆行为;其次,她想将情人作为理想转嫁的实质载体。

  结语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维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并最终导致了毁灭。爱玛一生的经历和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要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女性以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