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②,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③。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④、张其教矣⑤。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⑥。古之善相天下者⑦,自皋、夔至房、魏⑧,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⑨,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⑩,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11),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12)。相君至止,哕哕鸾声(13)。金门未辟(14),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15)。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16):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17); 四夷未附,思所来之(18);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19); 田畴多芜,何以辟之(20);贤人在野,我将进之; 佞人立朝(21),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22),愿避位以禳之(23); 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24)。忧心忡忡(25),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26)。相君言焉,时君纳焉(27)。皇风于是乎清夷(28),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29)。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30); 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31); 直士抗言,我将黜之(32); 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33); 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34)。九门既开,重瞳屡回(35)。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36),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37),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38)。
【鉴赏】 北宋初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剧发展,从晚唐五代滋生的社会弊病不仅尚存,还日益恶化。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酝酿 “变法”,企图通过对封建机制作部分的补救、改良和调整,以达到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本文作者王禹偁时年三十四岁,任大理寺评事,他既是一个怀抱改革主张的爱国官员,又是宋代第一位提倡向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学习的诗人,还提倡 “远师六经,近师吏部”,创作一种 “句易道、义易晓”,用以 “传道而明心” 的古文。因而,王禹偁的诗文创作便能面向实际,对国计民生抱着热切关怀的态度,形象地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生活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本文写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冬,文中以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不同心态的描写,颂扬了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贤相,鞭挞了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奸臣,指责了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庸员,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地指出了要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就只能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
第一段作者从天道到圣人,从自然到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以古论今,自问自答,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起笔便强调了个“勤”字,作为全篇立论的依据,给人以大气凛然、堂堂正正之感。
第二段紧扣上文的 “勤” 字,引出待漏院。先简介其来历、作用,逐渐转入本文的议题。其中,穿插了宰相入院待漏的动态、情景的绘声绘色、细腻传神的描写: “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鸾声”、“玉漏犹滴”、“撤盖下车”。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给这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增添了趣味与生气,使之毫无枯燥说教之感。作者还以“向曙”、“金门”、“玉漏”等,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中,映衬了臣子朝君王之前“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的辛劳。
第三段紧承前段,自然地引出 “思”字,以之为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作者先细致地设想了励精图治的贤相,可能产生的种种忧国忧民的思绪。在这类理想官员的身上,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愿望。
第四段曲曲勾绘出权奸、庸臣丑恶、阴暗的心态,表现了作者的嫉恶如仇、憎爱分明。在这段和上段中,作者分别用了八个“之”字,便将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官场的腐败现象,作了简要精当的表述,给人以鞭辟入里、庄严整肃,高度概括、对比强烈之感。
第五段总结说明一国的政治、万人的性命,系在宰相一人之手,为相者务须小心谨慎。这段以“慎”字与起笔的“勤”字遥相呼应,使全文收得紧束周密。末句以“棘寺小吏”的风趣谦词点明自己为文的良苦用心,则给人以余音缭绕、余味无穷之感。
细读全文,可以看出,尽管本篇“似箴似铭”、“非骈非散”,却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前后注意了对比、呼应,两相参照,妥帖配搭。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