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答龚定庵书》
定庵先生执事①:月前述职在都②,碌碌软尘③,刻无暇晷④,仅得一聆清诲⑤,未罄积怀⑥。惠赠鸿文⑦,不及报谢,出都后于舆中紬绎大作⑧,责难陈义之高,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窃谓旁义之第三,与答难义之第三,均可入决定义; 若旁义之第二,弟早已陈请,惜未允行,不敢再渎; 答难之第二义,则近日已略陈梗概矣; 归墟一义,足坚我心,虽不才曷敢不勉? 执事所解诗人悄悄之义,谓彼中游说多,恐为多口所动,弟则虑多口之不在彼也,如履如临⑨,曷能已已? 昨者附申菲意,濒行接诵手函,复经唾弃,甚滋颜厚⑩。至阁下有南游之意(11),弟非敢沮止旌旆之南(12),而事势有难言者,曾嘱敝本家岵瞻主政代述一切(13),想蒙清听。专此布颂腊祺。统惟心鉴,不宣(14)。愚弟林则徐叩头。戊戌冬至后十日(15)。
【鉴赏】 1838年冬,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1月,林则徐离京前,龚自珍给他写了一封信,题为《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提出自己对禁烟的一系列意见。即“决定义”三,“旁义” 三,“答难义”三,“归墟义”一,以期国家出现“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 的局面,激励林则徐下定决心,抓住“此千载之一时”,争取禁烟的胜利。
林则徐在离京途中写了这封复信,对龚来信给予高度评价: “责难陈义之高,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然后对信中所提建议逐一予以回复,态度诚恳亲切,文字简约明了。四百余字将内容简括殆尽,不遗纤毫,非大手笔不能为。
林的复信,要点有三。
一、表示禁烟运动必须以武力为后盾,积极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龚来信中预见到禁烟斗争必然引起国内外鸦片贩子的反对,英国侵略者甚至可能挑起一场战争,因此他在“决定义三” 中指出: “无武力何以胜也?”提醒林则徐“此行宜以重兵自随”。又在“旁义三” 中建议林则徐加强武器的制造和修缮,即所谓“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以便修整军器”。林则徐对此深表赞同,并认为这是必须要办的事,所以应把“旁义三”归入“决定义” 中去。又龚信中“答难三”批驳反对派认为用兵即开边衅的谬论,理直气壮地表示“刑乱邦用重典”,对内严禁鸦片,必须以武力为后盾,该杀的杀,该关的关,决不姑息。“至于用兵……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是保卫海防反抗侵略的正义行动,不是什么开边衅。林则徐认为此议也应归入“决定义” 中,以回答反对派的攻击,扫清舆论障碍。所以林在复信中说: “窃谓旁义之第三,与答难义之第三,均可入决定义。”表示了两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一致。后来的事实果如所言,由于林则徐以武力为后援,积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不仅取得了 “虎门销烟” 的胜利,而且多次打退英国侵略者的进犯,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每念及此,我们不能不钦佩两人的远见卓识!
二、表示禁烟决心坚不动摇,禁烟行动勉力以行。龚信中 “归墟义”与林相约,以两年为期,禁绝鸦片,使中国出现“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 的局面。这是龚自珍的希望,也是林则徐的决心。他们把禁烟斗争与国家危亡、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决心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并非不知道禁烟前途充满风波和荆棘,但一腔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犹如易水送别,送行者慷慨,离别者悲壮。我们从林的复信中读到“归墟一义,足坚我心,虽不才曷敢不勉”时,我们强烈感受到这位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三、表示对禁烟前途不无忧虑。龚信中以 “答难义”批驳朝廷禁烟反对派的种种谬论,并且提醒林则徐要警惕身边的“说客”动摇禁烟决心,从一侧面反映了朝廷及地方官僚反对禁烟的强大阻力。林对此深有同感,在复信中,他认为最大阻力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地方,而在朝廷。每当想到朝中反对禁烟的强大势力,想到皇帝动摇观望的态度,林则徐就有如履薄冰之感。“执事所解诗人悄悄之义,谓彼中游说多,恐为多口所动,弟则虑多口之不在彼也,如履如临,曷能已已?”其时在道光皇帝身边有穆阿彰、琦善等一批顽固守旧大臣,竭力反对禁烟,左右朝政,而皇帝又是在全国人民禁烟呼声高涨的情况下任命林则徐的,并不坚决。这就使林则徐感到忧心忡忡,一离京城,便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不能不预示着这场斗争的悲剧结局。
林则徐1838年年末领命去广东查禁鸦片,到1840年8月革职,为时不到两年,他取得过禁烟的伟大胜利,他的胜利向世人表明,中国有这样一批“脊梁”,他们和人民站在一起,就不怕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的被贬谪,同样向世人表明,中国有这样腐败的政府,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挖掘坟墓!
这封书信,既非临行誓词,也非未来预言,平平道来,诚恳而朴实,然而他的成功与结局似乎都在预料之中。林则徐禁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显出英雄本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