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臧僖伯谏曰: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③。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④,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⑤,以数军实。昭文章⑥,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⑦,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⑧,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⑨。”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 “公矢鱼于棠⑩。”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①棠: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西北。鱼者: 即捕鱼者,指捕鱼之事。②讲:讲习,演示。大事: 指祭祀和兵戎。③轨物: 指法度礼制。④蒐 (sou)、苗、狝(xian)、狩: 为古代四季田猎专名。蒐: 搜索,春天打猎,搜寻未怀胎的禽兽。苗: 夏天打猎,猎取危害庄稼的禽兽。狝: 杀,秋天打猎,顺应秋天肃杀之气杀死禽兽。狩: 围守,冬天打猎,各种禽兽都能猎取。⑤饮至: 国君外出还朝后必报告于宗庙,并对从者有慰劳,叫做饮至。⑥文章: 犹言文彩,此指车服旌旗的颜色花纹。⑦俎(zu): 祭祀时用的礼器。⑧皂隶: 古代的贱役。⑨略:巡行视察边境。⑩矢: 陈列。
【译文】 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阻说: “凡是物品不能用来讲习祭祀和兵戎等国家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会对它有所举动。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法制和礼仪中去的人。所以,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来显示等级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于轨物,叫做乱政。乱政屡次实行,就是国家衰败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这四种打猎的仪式都是在农闲时演习武事。每三年出城大演习一次,回城时就整顿军队,然后到宗庙祭告,宴请犒赏随从,清点田猎的擒获。要显示车服旌旗的文彩,表明各级各等的贵贱,辨别各类人员的等级,理顺年龄长幼的次序,这是演习各种威仪。鸟兽的肉不能装入祭器,它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能用于礼器上的装饰,国君就不去射杀它们,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一般器具的材料,这是下等贱役的事,专职官员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该参与的。” 隐公说: “我准备巡行视察边境。” 于是动身前往,在那里陈列捕鱼的用具而加以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从。《春秋》说: “隐公陈设渔具在棠地。” 这是批评隐公此举不合礼仪,而且棠地远离国都。
【鉴赏】 臧僖伯是鲁国著名的贤臣,本文描述了他用礼制思想劝阻鲁隐公到棠地观鱼的事情。他认为国君应该按照礼法来行事,作为臣下和民众的表率,才能将百姓也纳入礼制与法度中去。在今天看来,一国之君,偶尔观看捕鱼本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臧僖伯却把此事提高到和社稷、政治攸关的高度来看,认为作为国君的一举一动都不可小视,绝不能把游玩享乐看作小节,否则,由不合法度到自乱其政最终将导致国家败亡。这反映了古代史家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壁垒森严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文中臧僖伯的谏词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条理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无奈最终鲁隐公还是一意孤行,但他却不得不另外找出巡视边境的借口。
字数:1341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7-8页.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