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于南山之下①,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②,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③,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④。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⑤。曰: “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⑥。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⑦,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⑧。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⑨,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⑩。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11),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 ①国:城市。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西安西南。②都邑: 大都市。丽:依附,附著,靠近。③损: 损害。益: 益处。④陈公: 陈希亮,字公弼,青神 (今四川青神)人。宋仁宗天圣进士,官至京东转运使。杖履: 杖,拐杖。履,行走。泛指老人出游,散步。逍遥: 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⑤累累 (leilei): 接连成串。髻 (ji): 发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⑥危: 屋脊。⑦从事: 官名,此处指属员。⑧蒙翳 (yi): 遮蔽,遮盖。虺 (hui): 毒蛇。窜伏: 潜伏。⑨相寻: 连续不断,相互循环。⑩秦穆: 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的国君。祈年: 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tuo) 泉: 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汉武: 汉武帝刘彻。长杨: 长杨宫,本秦旧宫,汉时重修。五柞(zuo): 五柞宫,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称此名。仁寿: 仁寿宫,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造。九成: 九成宫,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因山有九重,故称此名。(11)颓 (tui):坍塌。垣 (yuan):墙。禾黍: 禾,谷子。黍,黍子,碾成的米叫粘黄米。泛指庄稼。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丘: 土堆,小土山。墟: 荒废的地方。陇亩: 田地。
【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城市,起居饮食应当都与山接触。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 而靠近终南山的大城市,没有比扶风更近的。凭极近的扶风去寻求最高的终南山,大概从地势来说,一定能找到。但是太守住在扶风,不曾知道有山在那里。虽然不是对事情有害处或者有益处的缘故,然而从事物的道理上讲是不应当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建筑的原因。
当凌虚台没有建筑的时候,太守陈公在它的下面逍遥自在地手拿拐杖散步,看见山岭露出在树林上面,接连成串,好像人们旅行在墙外走而显露出他们的发髻一样。陈公说: “这里必定有奇特的景色。” 于是派遣工人开凿它的前面,成为个方形的池子,把开凿的泥土建筑成一座台,高出于屋檐为止。然后人到这台上,恍恍惚惚不知道是台高,却以为是山在跳跃、振奋中迅速地长出来的。陈公说: “这座台应当取名为 ‘凌虚’。”他把这意思告诉他的属员苏轼,要求写篇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苏轼答复陈公说: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是不可预测的。过去这里是荒草野田,是霜冻露水遮盖的,狐狸毒蛇潜伏的。在这时,难道知道有凌虚台吗?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在无穷无尽的相互循环,那么台再变为荒草野地,都是不可预测的。我曾经尝试和您登台眺望,台的东方就是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台的南方就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而台的北方就是隋文帝的仁寿宫和唐朝的九成宫,估计它们在一个时期的盛况、宏伟、杰出、奇异、壮丽,坚固而不可动摇,岂止胜过凌虚台的百倍呢? 然而几代之后,想要寻求它们类似的样子,却连破瓦坍墙,都不再存在,已经变为庄稼地、灌木丛、小土堆和田地了,何况这座凌虚台呢! 这座台尚且不能够依靠它的坚固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忽然去又忽然来呢! 假使有人想依靠这座台向世人夸耀和自满,就过分了。世上有足够依靠的,并不在乎一座台的存在和消亡。”
我把这意思向陈公谈了不久,返回家就撰写了这篇记事文章。
【鉴赏】 苏轼在担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他的上司凤翔府知府陈希亮建筑了一座登高眺望的台。本篇就是苏轼为这座台所撰写的一篇记事文章。
这篇“记”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实写,记叙了建筑凌虚台的缘起,选择的建台地点的优势和命名 “凌虚” 的由来; 后一部分虚写,借物抒情,抒发了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和“台犹不足持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求实态度。这篇“记” 的内容具体实在,直陈其事,严谨畅达,有实有虚,实虚结合,含意颇深,发人深省。
字数:2113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64-466页.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