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驱邪乌鸡国》赏析
师徒们在路上,那消半日,早望见城池相近,三藏道:“悟空,前面想是乌鸡国了。”行者道:“正是,我们快赶进城干事。”那师徒进得城来,只见街市上人物齐整,风光闹热,早又见凤阁龙楼,十分壮丽。有诗为证,诗曰:
海外宫楼如上邦,人间歌舞若前唐。花迎宝扇红云绕,日照鲜袍翠雾光。
孔雀屏开香霭出,珍珠帘卷彩旗张。太平景象真堪贺,静列多官没奏章。
三藏下马道:“徒弟啊,我们就此进朝倒换关文,省得又拢那个衙门费事。”行者道:“说得有理,我兄弟们都进去,人多才好说话。”唐僧道:“都进去,莫要撒村,先行了君臣礼,然后再讲。”行者道:“行君臣礼,就要下拜哩。”三藏道:“正是,要行五拜三叩头的大礼。”行者笑道:“师父不济。若是对他行礼,诚为不智。你且让我先走到里边,自有处置。等他若有言语,让我对答。我若拜,你们也拜;我若蹲,你们也蹲。”你看那惹祸的猴王,引至朝门,与阁门大使言道:“我等是东土大唐驾下差来上西天拜佛求经者,今到此倒换关文,烦大人转达,是谓不误善果。”那黄门官即入端门,跪下丹墀,启奏道:“朝门外有五众僧人,言是东土唐国钦差上西天拜佛求经,今至此倒换关文,不敢擅入,现在门外听宣。”
那魔王即令传宣。唐僧却同入朝门里面,那回生的国主随行。正行,忍不住腮边堕泪,心中暗道:“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行者道:“陛下切莫伤感,恐走漏消息。这棍子在我耳朵里跳哩,如今决要见功,管取打杀妖魔,扫荡邪物,这江山不久就还归你也。”那君王不敢违言,只得扯衣揩泪,舍死相从,径来到金銮殿下。
又见那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一个个威严端肃,像貌轩昂。这行者引唐僧站立在白玉阶前,挺身不动,那阶下众官,无不悚惧,道:“这和尚十分愚浊!怎么见我王便不下拜,亦不开言呼祝?喏也不唱一个,好大胆无礼!”说不了,只听得那魔王开口问道:“那和尚是那方来的?”行者昂然答道:“我是南赡部洲东土大唐国奉钦差前往西域天竺国大雷音寺拜活佛求真经者,今到此方,不敢空度,特来倒换通关文牒。”那魔王闻说,心中作怒道:“你东土便怎么!我不在你朝进贡,不与你国相通,你怎么见吾抗礼,不行参拜!”行者笑道:“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汝等乃下土边邦。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你倒未曾接我,且敢争我不拜?”那魔王大怒,教文武官:“拿下这野和尚去!”说声叫“拿”,你看那多官一齐踊跃。这行者喝了一声,用手一指,教:“莫来!”那一指,就使个定身法,众官俱莫能行动,真个是:校尉阶前如木偶,将军殿上似泥人。
那魔王见他定住了文武多官,急纵身,跳下龙床,就要来拿。猴王暗喜道:“好!正合老孙之意,这一来就是个生铁铸的头,汤着棍子,也打个窟窿!”正动身,不期旁边转出一个救命星来。你道是谁,原来是乌鸡国王的太子,急上前扯住那魔王的朝服,跪在面前道:“父王息怒。”妖精问:“孩儿怎么说?”太子道:“启父王得知,三年前闻得人说,有个东土唐朝驾下钦差圣僧往西天拜佛求经,不期今日才来到我邦。父王尊性威烈,若将这和尚拿去斩首,只恐大唐有日得此消息,必生嗔怒。你想那李世民自称王位,一统江山,心尚未足,又兴过海征伐。若知我王害了他御弟圣僧,一定兴兵发马,来与我王争敌。奈何兵少将微,那时悔之晚矣。父王依儿所奏,且把那四个和尚,问他个来历分明,先定他一段不参王驾,然后方可问罪。”
这一篇,原来是太子小心,恐怕来伤了唐僧,故意留住妖魔,更不知行者安排着要打。那魔王果信其言,立在龙床前面,大喝一声道:“那和尚是几时离了东土?唐王因甚事着你求经?”行者昂然而答道:“我师父乃唐王御弟,号曰三藏。因唐王驾下有一丞相,姓魏名徵,奉天条梦斩泾河老龙。大唐王梦游阴司地府,复得回生之后,大开水陆道场,普度冤魂孽鬼。因我师父敷演经文,广运慈悲,忽得南海观世音菩萨指教来西。我师父大发弘愿,情欣意美,报国尽忠,蒙唐王赐与文牒。那时正是大唐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离了东土,前至两界山,收了我做大徒弟,姓孙,名悟空行者;又到乌斯国界高家庄,收了二徒弟,姓猪,名悟能八戒;流沙河界,又收了三徒弟,姓沙,名悟净和尚;前日在敕建宝林寺,又新收个挑担的行童道人。”魔王闻说,又没法搜检那唐僧,弄巧计盘诘行者,怒目问道:“那和尚,你起初时,一个人离东土,又收了四众,那三僧可让,这一道难容。那行童断然是拐来的。他叫做什么名字?有度牒是无度牒?拿他上来取供。”唬得那皇帝战战兢兢道:“师父啊!我却怎的供?”孙行者捻他一把道:“你休怕,等我替你供。”
好大圣,趋步上前,对怪物厉声高叫道:“陛下,这老道是一个瘖痖之人,却又有些耳聋。只因他年幼间曾走过西天,认得道路,他的一节儿起落根本,我尽知之,望陛下宽恕,待我替他供罢。”魔王道:“趁早实实的替他供来,免得取罪。”行者道:
“供罪行童年且迈,痴聋瘖痖家私坏。祖居原是此间人,五载之前遭破败。
天无雨,民干坏,君王黎庶都斋戒。焚香沐浴告天公,万里全无云叆叇。
百姓饥荒若倒悬,钟南忽降全真怪。呼风唤雨显神通,然后暗将他命害。
推下花园水井中,阴侵龙位人难解。幸吾来,功果大,起死回生无挂碍。
情愿皈依作行童,与僧同去朝西界。假变君王是道人,道人转是真王代。”
那魔王在金銮殿上,闻得这一篇言语,唬得他心头撞小鹿,面上起红云。急抽身就要走路,奈何手内无一兵器,转回头,只见一个镇殿将军,腰挎一口宝刀,被行者使了定身法,直挺挺如痴如痖,立在那里。他近前,夺了这宝刀,就驾云头望空而去。气得沙和尚爆躁如雷,猪八戒高声喊叫,埋怨行者是一个急猴子:“你就慢说些儿,却不稳住他了?如今他驾云逃走,却往何处追寻?”行者笑道:“兄弟们且莫乱嚷。我等叫那太子下来拜父,嫔后出来拜夫。”却又念个咒语,解了定身法,“教那多官苏醒回来拜君,方知是真实皇帝。教诉前情,才见分晓,我再去寻他。”好大圣,吩咐八戒、沙僧:“好生保护他君臣父子嫔后与我师父!”只听说声去,就不见形影。
——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
【赏析】
这则小说紧接上文而来,叙写唐僧师徒在宝林寺接受乌鸡国王的托梦后,按照他的指点先把此事和太子挑明,但是太子不信,回去从母亲那里得到证实后,才相信本国的江山已由妖人“鸠占雀巢”了。孙悟空也按照师父在梦中的信息,与猪八戒一起,从水井中捞起了乌鸡国王的尸身,并且从太上老君处讨来一粒金丹,将他救活,然后开始了驱邪的行动。
在驱邪的过程中,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表现出难得的合拍。尤其是在井中打捞乌鸡国王的尸身时,配合默契。如以下一节艺术描写:
好大圣,把金箍棒拿出来,两头一扯,叫“长!”足有七八丈长。教:“八戒,你抱着一头儿,把你放下井去。”八戒道:“哥呀,放便放下去,若到水边,就住了罢。”行者道:“我晓得。”那呆子抱着铁棒,被行者轻轻提将起来,将他放下去。不多时,放至水边,八戒道:“到水了!”行者听见他说,却将棒往下一按。那呆子扑通的一个没头蹲,丢了铁棒,便就负水,口里哺哺的嚷道:“这天杀的!我说到水莫放,他却就把我一按!”行者掣上棒来,笑道:“兄弟,可有宝贝么?”八戒道:“见什么宝贝,只是一井水!”行者道:“宝贝沉在水底下哩,你下去摸一摸来。”呆子真个深知水性,却就打个猛子,淬将下去,呀!那井底深得紧!他却着实又一淬,忽睁眼见有一座牌楼,上有水晶宫三个字。八戒大惊道:“罢了,罢了!错走了路了!下海来也!海内有个水晶宫,井里如何有之?”原来八戒不知此是井龙王的水晶宫。
这兄弟俩以前有过多次合作,但总是存有心结。虽然有的表现为是玩笑,然而玩笑中却始终透出一点小小的言外之意。如这次异常真诚的合作并不多见。猪八戒在其中表现得似乎更为出色。难怪明代文学家李卓吾在评论作者时曾说:“描画行者耍处,八戒笨处,咄咄欲真,传神手也。”行者的“耍”,实质是他的聪明处,而八戒的“笨”,则凸显了他的老实,两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色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李卓吾的看法也正是对作者的生花妙笔所作的恰当评价。
孙悟空的聪明,无疑是他智慧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在这次驱邪的事中也充分地得到了印证。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安排好了一切以后,孙悟空百般思考,夜里无法安睡。直到“将近一更时分”,他还“急睡不着”。原来,他想起了一件事,所以要和师父再仔细“计较计较”——这“计较”也就是仔细推敲和反复盘算的意思。因为他在反复思考中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不解决,就有可能会断送整个驱邪计划的完成,造成不应有的恶果。百密一疏的漏洞在哪里呢?据他对师父所说,是他想起了白天自己与太子的夸口,无限夸大自己的本事,说什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拿那妖精如探囊取物一般,伸了手去就拿将转来”的话,这倒不是说自己没有这个本事,——这一点高傲的孙悟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承认的。即使真的技不如人,他也不会在师父面前说的,——而是他想到了“理”,也就是捉拿这个妖精“于理上不顺”。他认为,全真妖人在乌鸡国做了三年的皇帝,也没人知道他不是国王而是妖怪变的,平时完全和国王一样,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和早晨上朝晚上阅文的治国陈规,况且又没有犯大的错误,三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己就是有本事拿住了他,又怎么能够定下他的罪名?一句话,孙悟空担心的是:驱邪行动的师出无名。
这一点很重要。孙悟空学乖了,他在除妖的实践中已懂得了唯有正义之师必胜的社会公理。因为他想到了萧何的律法“拿贼拿赃”四字。这正是法律的核心。证据是很重要的。
而在此一案例中,唯一的证据就是那个夜间来托梦的人,他是战胜妖人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证人。于是小说展开了捞尸、救人等一系列的情节描写,其原因本在于此。
孙悟空的智慧也传给了猪八戒。本来,猪八戒是一个很“笨”的人。他只知好吃懒做,没有机灵劲,但在孙悟空的影响下,也很快地变得聪明起来。这一点在他们与妖怪的赌斗中表现得很明显。小说描写孙悟空和妖怪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几个回合下来,妖精抵不住孙悟空的金箍棒,“急回头复从旧路跳入城里,闯在白玉阶前两班文武丛中,摇身一变,即变得与唐三藏一般模样,并搀手,立在阶前”。这给孙悟空着实出了一道难题,而这道难题也实在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尽管事先他对驱邪的行动作了周密的思考,可如今出现的难题让他一筹莫展。小说描写:“这大圣赶上,就欲举棒来打,那怪道:‘徒弟莫打,是我!’急掣棒要打那个唐僧,却又道:‘徒弟莫打,是我!’一样两个唐僧,实难辨认。”倘若一捧打死的是妖怪,那可正中下怀,替乌鸡国和他的人民除了妖魔,岂不成了正果?万一他的这一棒打下去,打死的是唐僧,那正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但使西天取经的理想半途而废,而且也违背了佛祖的旨意。就在两难之间,他问沙僧,沙僧不知真假;他问天上值班的护法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和四值功曹等等,他们也分不清真假。就在孙悟空被妖怪变的假唐僧弄得毫无办法时,号称“呆子”的猪八戒却在旁边冷笑。这个“呆子”,这回倒一反常态,变得聪明起来。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急中生智。”只见他十分幽默地说了一句话:“哥啊,说我呆,你比我又呆哩!”因为他想到了师父的绝招:他会念《紧箍咒》。他认为,真假两个唐僧,他和沙僧各人搀扶着一个,只要让师父念念《紧箍咒》,仔细听着,就可分清真假了。因为那个假唐僧是不会念紧箍咒的。这正是一个好主意。谁说猪八戒是“呆子”,这一次他可洗刷掉了这一污名。
这则小说所叙写的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和乌鸡国的妖怪直接交锋的场面。小说中的孙行者十分冷静,成竹在胸。面对着扮成假国王的妖精,孙悟空故意不拜,其目的逗引妖精发怒而动手,这好使他们的驱邪行动制造一个借口。这样做,正表明了他的聪明和成熟。后来,他利用定身法引诱妖怪赌斗,而且非常适时地推出了真正的乌鸡国王,并且当面揭穿了妖怪的罪行。虽然他用的是五言诗,但在妖怪看来,却是句句触着了他的心病。这些事,本来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也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过,眼前的这个人为何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呢?直到此时,妖怪才知道了自己面临的这个敌人的可怕。然而,发现这一点已经太迟了。他的唯一出路就是一个字:逃。
紧接着的就是两人的赌斗以及妖魔变成唐僧等等的情节,最后当然是孙悟空战胜了妖怪。与其他除妖故事不同,这次的打败妖怪完全是他们的受人之托所引发的。这个化装成乌鸡国王的妖怪本来和他们没有太多的关系。只要你在乌鸡国倒换关文时他不来找你麻烦就好。事实上,这次的驱邪属于一种侠义类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这就比那种光顾明哲保身而消极除妖的行为要主动得多。这种主动性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当然,在驱邪行动中的“智慧”的颂扬,也完全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