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①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天官》之书②,古有而今无者若干星; 古无而今有者若干星。天差而西③,岁差而东④。是天不同后世之天也。浊河徙决⑤,淤阏千里⑥; 荥泽、巨野⑦塞为平原。济、汳⑧莫辨源流,碣石沦于渤澥⑨。井田废而沟洫为墟⑩,云梦竭而洞庭始大(11)。十薮(12)湮其九,三江阏(13)其二,九河、九江(14)不存其一。雍州田上上(15),今但平芜; 扬州田下下,今称陆海(1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17)是地不同于后世之地也。燕、赵、卫、郑(18),昔繁佳冶(19); 齐、鲁、睢、涣(20),古富绮纨(21)。三楚今谁长鬣(22)? 勾吴岂有文身(23)? 淮、徐孰戎、夷之种(24)? 伊川畴被发之伦(25)?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26)?疹痘有无,区中外之坊(27)。岂可例诸唐宋以前,求其脏府(28)之故?是人变于古矣!黍、稷五谷之长,数麻、菽而不数稻(29); 亨、葵(30)五菜之主,芼蓼、藿而不及菘(31),枌榆(32)养老之珍,今荒馑始食其皮。荇、藻、、蘩(33),以共祭祀,堇、荼、萱、薇(34),恒佐饔飧(35),蜉蝣、蛴螬(36),古实甘美之羹,蚳、蜗、蜩、��(37),礼则燕食之醢(38),今畴登鼎俎、荐齿牙(39)?布有麻、葛而无吉贝(40),币有黄金而无白银,纨绮称睢、涣而无吴、越(41),今皆反之。是物迁于古矣!媵娣侄于昏礼(42),登孙尸于祭祀(43),跪地以坐,抟(44)饭以食,跣(45)足舞蹈以为敬,刀、漆以为书(46),贝币以为货,溜、奥以为宫(47),四面、左右以为堂,刍灵、明器(48)以为葬,乘车以战,肉刑以治,不谓大愚(49),则为大戾(50); 岂独封建之于郡县,井田之于阡陌哉?故气化(51)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52)者也。天有老物(53),人有老物,文有老物。柞薪之木(54),传其火而化其火;代嬗(55)之孙,传其祖而化其祖。古乃有古。执古以绳(56)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57)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诗》曰: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58)
(《古微堂内集·治篇五》)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②《天官》之书——本指《史记》中专记天文、星象的一篇,此处泛指天文书籍。③天差而西——指恒星图形逐渐向西方移动的天文现象。④岁差而东——指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使地球的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每年有所移动的天文现象。⑤浊河——指黄河。徙——迁移,这里指黄河改道。决——决口。⑥淤——泥沙沉积。阏——堵塞。⑦荥泽——古湖名,在今河南荥阳县南。巨野——即大野泽,古湖名,在今山东巨野县北。⑧济——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汳(bian变)——即汴水,故道在河南开封市东北。⑨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北魏时已沉入渤海。一说指河北昌黎县西北海边的巨石。渤澥——即渤海。⑩井田——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沟洫(xu序)——田间水道,大者为沟,小者称洫。(11)云梦——古湖名。现洞庭湖是原云梦湖的一部分。(12)薮(sou叟)——湖泽。十薮——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中十个着名的湖泊。湮——淤塞,埋没。(13)三江——说法不一。魏源认为是指长江分三道入海,即扬子江、岷江、南江。(14)九河——指古书所载黄河流至华北平原中部后所分成的九条河流。九江——在汉代寻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县、黄梅县一带。(15)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田上上——古代划分田地优劣的九等中的最上等。(16)陆海——物产富饶的地区。(1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18)燕、赵、卫、郑——春秋战国时代的四个诸侯国。(19)佳冶——服饰佳丽的妇女。(20)齐、鲁——周代国名。睢——睢水,从安徽东北流入江苏的洪泽湖。涣——涣水,从河南流入安徽。(21)绮纨——有花纹的丝织品。(22)三楚——秦汉时把战国时代的楚国分为东、西、南“三楚”。鬣——兽类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长须。(23)勾吴——指古代的吴国。文身——在身上刺花纹。(24)淮、徐——指淮河、徐州一带地方。戎、夷——周代的少族民族徐戎、淮夷。(25)伊川——县名,在河南西部。畴——谁。被发——披发。(26)茶、黄互市——用茶叶和大黄互相交易。制夷——制服蛮夷。(27)疹痘——天花。坊——通“防”,界线。(28)脏府——脏腑。(29)“数麻”句——麻、菽都算在五谷之内,而稻却不算。(30)亨——菜名。葵——即冬寒菜。(31)芼(mao冒)——采,拔。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菘——白菜。(32)枌榆——枌树榆树。枌是白皮榆树。(33)荇、藻——两种水生植物。、蘩——两种野生植物。(34)堇、荼、萱、薇——四种野菜。(35)饔飨——早晚饭。(36)蜉蝣——昆虫类。蛴螬——金龟子的幼虫,即地蚕、土蚕。(37)蚳——蚁卵。蜩——蝉。��(fan)——土蜂。(38)燕——通“宴”。醢(hai)——肉酱。(39)俎——古代割肉用的砧板、祭祀用的容器。荐——推引,此处作“供”讲。(40)吉贝——木棉。(41)称——赞。睢、涣——睢水、涣水一带地方。(42)媵——随嫁之人。此处作动词。娣侄——随嫁的妹妹、侄女等。昏——通“婚”。(43)尸——登上神位代表死者接受后人祭祀的活人。孙尸:由孙来充当尸。(44)抟(tuan)——用手搓成团。(45)跣(xian)——赤足。(46)刀、漆以为书——用刀和漆来书写。(47)溜——屋檐下接水的槽。奥——房角。宫——住室。(48)刍灵——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明器——即冥器,随葬的器物。(49)大愚——大傻瓜。(50)大戾——大怪人。戾——乖戾。(51)气化——阴阳之气化生万物。(52)复——走回头路,倒退逆转。(53)老物——衰朽过时之物。(54)柞薪之木——作柴火的柞木。(55)代嬗(shan)——一代一代地更替变换。嬗——更替,变迁。(56)绳——此处意为衡量,框套。(57)律——与“绳”同义。(58)“岂其食鱼”四句——见《诗经·陈风·衡门》。
赏析 魏源的诗文,是以用典繁富着称的。但此篇的情况有些不同。在这里,用典不是单纯的用典,它的大量的事实,既是典故,又是论据,而且主要是作为论据出现的。通篇皆论据,几乎全以论据成篇,这样的文章是少见的,是独具特色的。大量的毋容置疑的确凿事实,如狂风暴雨般劈头向你砸来,使你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间隙,汹涌澎湃,势不可遏。再加以接二连三的诘问,如排炮齐发,所向披靡,造成了不同寻常的排山倒海的雄辩气势。这真是一篇讨伐复古保守思想的强有力的战斗檄文。魏源作为中国近代开放改革派的比较激进的思想先驱之一,在这篇杂文里淋漓尽致地发抒了他的见解和感受。
本文虽因其一口气到底,略无停顿,而无法划分出小的段落。但文中的意思和材料,在正、反、总、分之间,显现出极大的条理性和分明的层次性。文章先从正面论述古今有别,从天、地、人、物四个方面列举事实加以说明。先提出总的论点: “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然后分别论述: 古今的天象有明显的差别,是天不同。河流、田地、湖泊有巨大的变迁,是地不同。风俗、人情、种族、习惯的变化,是人不同。粮食、菜蔬、祭品、衣物的差异,是物不同。接着又从反面加以论证: 如果现在有人还象古人一样,拿妹、侄去陪嫁,让子孙受祭祀,以跪当坐,用手抓饭,赤脚跳舞为敬,刀刻漆划为书,那别人不笑你是疯子傻瓜才怪呢! 然后文章又回到正面,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变而不可复” ,人类社会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的。最后文章得出结论说: 执古绳今是诬今,执今律古是诬古; 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这样看来,文章的逻辑是何等的周密严谨。
本文的语言骈散相间,而以骈句为骨架,整齐之中又富于变化,对形成一泻千里的酣畅文笔,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