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郭沫若

郭沫若《别离》原文及赏析

2021-03-18 09:50:02

  别离

  残月黄金梳,

  我欲掇之赠彼姝。

  彼妹不可见,

  桥下流泉声如泫。

  晓日月桂冠,

  掇之欲上青天难。

  青天犹可上,

  生离令我情惆怅。

  〔附白〕此诗内容余曾改译如下:

  一弯残月儿

  还高挂在天上。

  一轮红日儿

  早已出自东方。

  我送了她回来,

  走到这旭川桥上;

  应着桥下流水的哀音,

  我的灵魂儿

  向我这般歌唱:

  月儿啊!

  你同那黄金梳儿一样。

  我要想爬上天去,

  把你取来;

  用着我的手儿,

  插在她的头上。

  咳!

  天这样的高,

  我怎能爬得上?

  天这样的高,

  我纵能爬得上,

  我的爱呀!

  你今儿到了哪方?

  太阳呀!

  你同那月桂冠儿一样。

  我要想爬上天去,

  把你取来;

  借着她的手儿,

  戴在我的头上。

  咳!

  天这样的高,

  我怎能爬得上?

  天这样的高,

  我纵能爬得上,

  我的爱呀!

  你今儿到了哪方?

  一弯残月儿

  还高挂在天上。

  一轮红日儿

  早已出自东方。

  我送了她回来

  走到这旭川桥上;

  应着桥下流水的哀音,

  我的灵魂儿

  向我这般歌唱。

  1919年3、4月间作

  导读

  这首诗是郭沫若情诗的代表作。全诗文字简短,结构紧凑,情感细腻,哀而不伤,浓而不烈。别愁离绪,情意绵绵,月映思念心,泉奏离别意。浓浓的情思,淡淡的哀愁,人与人之间最可贵是心意相通,远隔千山万水,共浴日月光辉。灵犀透过柔暖的春风,直入各自的心底。

  【赏析】

  同《Venus》一样《别离》也属于直抒胸意一类的抒情诗。这首诗的离情别绪却没有《Venus》感情那样浓烈、炽热、直白,诗人月将分手后爬上心头的那点迷茫、怅惘,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构成一个含蓄的意境。大概是受我国古典文学中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的影响,这首诗在情调上、抒情方式上更接近于古典美,而全然不同于《女神》中大多数诗篇的现代色彩。

  诗一开始是描绘了一幅类似“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的自然画面:一个清新的早晨,一弯残月还高挂在天空,明丽的朝阳却已从东方冉冉升起,旭川桥下的潺潺流水发出涂涂的声响。这时,“我”送别了“她”回来,站在旭川桥上,望着这一派晨景,却不由得感慨万端:那弯弯的残月如同一把黄金梳子,把它取了来,亲手插在“她”的头上;那一轮红日又好似一顶桂冠,把它摘下让“她”亲手戴在“我”的头上。可这天那般高、那样远,如何能爬得上去?即使爬上去了,“她”已然别离,“我”的爱又能落在哪里?桥下的流水仿佛发出衰哀的低吟,带着“我”心灵上的这丝感喟去向远方。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有情于景的情感表达方式。诗人借残月与旭日幻化出的一组比喻物象,寄托了“我”对于“她”的一片殷殷挚情,抒发了渴望着从“她”那里得到温馨与回报的拳拳之心。

  初看这首诗,诗人选择的三个意象:黄金梳儿一样的残月、月桂冠一般的红日、发出哀音的流水,好象随意而平淡无奇。细细回味,却能发现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排列透出一番深意。先是静与动的对比、转换。高挂在天空的残月与晓日组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它勾起了“我”“她”的无限眷恋之情。这恋情无论是对于别离前的追忆,还是对于分手后的遐想,“我”总期待它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然而,天太高了,那幅恬静的画面可望而不可及。况且,即使真能摘下残月、晓日,“她”不是已经离去了吗?这爱又怎么能够实现?于是这凝聚起来的情思随着画面转换为动态的'潺潺流永,悄然而去。诗人在这组意象的转化过程中,巧妙地点出了“我”那种怅然若失的忧伤心境。

  其次,诗人用残月与晓日这组共时性的画面,叠加出一个表达复杂心境的意象。一勾残月高挂似乎预示着昨天已经去了,逝者如斯,既往的爱精只有留在记忆里,这是真的别离。而一轮晓日东升却又在一片月华上铺满了一层红晕,这是希望,是憧憬,还是真的开始了新的一日,诗人没有说。尽管全诗笼罩在淡淡的惆怅里,我们仿佛可以从这个意象中体味到“我”并没有失望,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味耽于感伤,或许那流水的哀音终会有一刻变做欢唱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