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两三年,北京的变化可真大:站在景山万春亭俯瞰全城,几年前引为自豪的北京饭店已不能专美于前了; 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群,几乎快把北京城围起来,绿茵茵的草坪一片又一片,点缀着北京的大街和小巷,地铁和立交桥等现代交通设施,日益连成新的交通网络。还有今秋北京街头的盆花,变戏法似的,一夜间竟使古老的北京出落得象青春貌美的十八九岁的大姑娘!
然而我为北京自豪的时候,又常遇到一些扫兴、败兴的事。比如,乔迁之喜,照例要“朋酒斯飨”庆贺一下。但买油盐是个难题,副食店少而远。买肉也颇难办,北京的瘦肉已告罄多年,肉多肥膘,爱买不买。省事的办法是吃馆子,然而北京的饭馆人比饭多,这已众所周知。还有洗澡、理发……所以来北京的人大多有两条特深的感触:一是气象非凡;二是诸多不便。
一位从美国洛杉矶回来的朋友说,那里有一条并不算繁华的唐人街,商店之多,所售中国土特产之多,实不在王府井之下。如内蒙古马靴、宜兴陶瓷、新疆挂毯等,都是北京人难得一见的。国内的上海和广州就不必说了,就说最南边的小城市厦门吧,有条横穿市中心的大街,两边的茶楼酒肆、旅馆店铺星罗棋布,想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一律悉听尊便。
北京的“诸多不便”,常引起一些“老北京”的慨叹。其实在历史上,北京的商业、服务业是不在上海和广州之下的。北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极有意思的地名,如米市、花市、骡马市等,过去都是专营某一商品的商业区。而象隆福寺、护国寺等地,则常举行庙会,实际上是商品展销会。所以,“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应有尽有。而今,当“老北京”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在牛街上看不到牛肉,空手而归时,不能不感慨万端。
当然,北京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迟缓似乎又与它传统上的弊病有关。北京自元代起就是国都,国都多官; 而官之鄙商,乃中国旧习。在北京,经商在一般的舆论中是“跌份”的。到如今,这陈旧的观念依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比如南方的一些小城镇,大店不多,小店遍地。北京正相反。第一流的饭店、商店相对来说不少,小店却寥寥无几。又如,北京的商店无论大小,作息时间多半和机关一样,你上班它营业,你下班它打烊。在许多新建的公寓周围,一到晚上六七点钟,所有商店一片漆黑。今夏虽有夜市,却象应急性的地震棚,建得快,拆得也急。北京有些售货员、服务员傲慢得吓人,一脸爱买不买的神气; 对外地人更是蔑视和不屑,使人不敢亲近。人家说,北京的商业,“官” 气特重。这不能不是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外地的一个原因。
其实,北京的条件是优越的,如地皮比上海宽绰。北京为什么不能建立集各地风味菜肴之大全,集全国土特产之总汇的饭馆和商店呢? 而且,北京的舞台应吸引更多的世界第一流音乐家、艺术家登台献艺,北京的画廊应布满世界第一流画家和雕塑大师们的作品,北京应举办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体育比赛……总之,北京应成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夜城。
(1985年1月2日《人民日报》)
赏析 “不夜城”,意即没有黑夜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夜晚也象白天一样,人们可购物,可娱乐,可办白天能办的一切事情。照此而言,《北京当是不夜城》一文的立意,是针对着北京城的缺乏夜生活,换句话说,即: 北京的夜晚应象白天一样繁华、热闹、方便。
然而,从文章本身看,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又决非仅此而已。副食店少而远,瘦肉告罄多年,饭馆人比饭多,这与缺乏夜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洛杉矶唐人街出售中国土特产甚多,旧时北京有种种专营商业区与庙会,现在牛街上没有牛肉,这与缺乏夜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大店多小店少,售货员服务员态度傲慢吓人,北京地皮比上海宽绰,这与缺乏夜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不是有点文不符题了吗?
作文也好,演讲也好,有一句话叫作“借题发挥”,杂文尤其擅长此道。因此,读一些杂文,就不必死抠题目。北京缺乏夜生活,这是一个主要事实,与此相关,也存在着布点少、品种缺、质量差、态度坏等问题。作者正是借缺乏夜生活这个“题”,有所发挥地写出了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及其历史缘由。杂文到底不能象小评论那样仅仅指出问题、表明观点就行,它总还要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给读者以感受的余地。作者在文章中不仅仅把话题限制在夜生活上,而是通过叙述性很强的语言,作了正面(气象非凡)与反面(诸多不便)、本地(北京)与外埠(洛杉矶、厦门)、现实与历史等多方面的比较,又从现象看出“官气特重”的本质,进而想象着北京经过发展与改进而形成的“不夜城”景象,这样,它所达到的阅读效果就远远超出了一般评论文章,“当是不夜城”的意思也尽含其中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