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①,《论语》曰“足食足兵”②,《尚书》曰“八政”曰“师”③,《易》曰“师贞丈人吉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⑤”。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⑥。《司马法》⑦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⑧。”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⑨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⑩,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11),卒以为将,西攻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有孙膑(12),是武之后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13)。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14),况文烦富(15),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16)焉。
(中华书局辑校《曹操集》)
注释①弧矢之利——语出《周易·系辞》:“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弧,木弓。②足食足兵——语出《论语·颜渊》,意谓人民丰衣足食,国家武备完善。③《尚书》句——语见《尚书·洪范》,意谓八件政事,其一为师。师,师旅、军事。④“师贞”句——语出《周易·师卦》,意谓出师合乎正道,用人看其老成,就吉利。师,出师打仗。贞,正。丈人,老成之人。⑤“王赫”二句——语出《诗·大雅·皇矣》,意谓周文王赫然发怒,于是布置了他的军队。⑥“黄帝”句——意谓黄帝、商汤和周武王都用过军事手段救济世人。干戚,均为兵器,这里代指军事、战争。⑦《司马法》——即《司马穰苴兵法》,今存5篇。穰苴,姓田,春秋时齐景公尊为大司马而改氏。⑧“人故杀人”二句——意谓人故意杀人,把故意杀人者处死就是了。⑨夫差、偃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继位后曾战败越王勾践,后来与晋争霸,越乘虚攻破吴都,遂自杀。偃王,相传为周穆王时徐国国君,楚国攻打徐国,不忍抵抗,为楚所灭。⑩戢而时动——语出《国语·周语》,意谓把兵器收藏起来,必要时使用。戢(ji),收藏,聚集。(11)试之妇人——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以其《兵法》献阖闾,阖闾出宫中美人百八十,令孙武操练。孙武将美人分为二队,以宠姬为队长,令其持戟操演,妇人大笑。孙武立斩二队长,以次美人为队长,再令操演,妇人的动作皆合于规矩绳墨。⑿孙膑——战国时齐国兵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涓忌其才。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世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⒀“审计”三句——意谓计谋和行动要讲得详审而慎重,策略和企图要讲得明白而深刻,不能使人发生误解。计,计谋;举,行动。画,谋画;图,企图。诬,谬误、误解。⒁“而但”句——而、但,表示转折语气。亮,洞悉,透彻了解。训,解释。⒂烦富——繁多丰富。⒃略解——为《孙子兵法》所作的简要注释。
赏析这篇不足200字的短文,与其说是序文,不如说是随笔。按照惯例,为书写序,总是要介绍书的内容、成书经过、编写体例等。这篇序文却很少这类评介性文字。为一部兵书写序,通常要强调用兵的重要,这篇序文却出人意外地提出“恃武者灭,恃文者亡”。文章中征引了《周易》、《论语》、《尚书》、《诗经》、《司马穰苴兵法》、《国语》等著作中的7处论述,又举出黄帝、商汤、武王、夫差、徐偃5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广征博引,洋洋洒洒,占了将近二分之一篇幅,似乎是把他读书所见的有关史料随手笔录。对于孙子只用数十字简述其成功,连带提及其后人孙膑,而对《孙子兵法》本身只字不提。写得如此“离谱”,似乎是漫不经心,率意而为。最后提到写序的原因,算是切题,也是一笔带过。
然而,这一切正构成了这篇序文的显著特色:从我出发,借题发挥;以论为主,论据翔实。但他不是任意发挥,中心论点是“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为阐明这一观点,先征引古籍,强调“经典”上都讲用兵,可见用兵不可忽视。接着笔锋一转,提出“恃武者灭,恃文者亡”的论点,并举出历史上专恃武力导致亡国的吴王夫差,以说明兵备、战争不足恃;又举出专讲仁义、不用武力,最后沦于覆亡的徐偃王,以说明兵备、战争的不可无。这足以说明用兵的正确态度是“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既然兵备、战争不可无,《孙子兵法》就是一部有价值的书,并用“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给予高度评价。正因为《孙子兵法》是兵书中最好的一部,“故撰为略解焉”。
通读全文,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并非“随手笔录”,而是有意而为,且观点明确:或由分论点归结到中心论点;或由中心论点引发出分论点。一个个论点,被众多的事例簇拥着,虽寥寥短幅,而波澜起伏,浑厚深沉。在历代随笔中,实属难得的精品佳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