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恪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恪(公元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三国时期吴臣,蜀相诸葛亮之侄,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恪为左辅都尉,是东宫幕僚的领袖。陆逊病故,恪领其兵,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恪执掌吴国军政大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此后,恪开始骄矜轻敌,不顾国力不支,大举兴兵伐魏,惨遭合肥新城之败。回国后为掩饰错误,更加独断专权,后被孙峻与孙亮设计杀害,并被夷三族。
一、聪明机智,号称神童
史书中对人物容貌形象的记载并不多见,比如《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说诸葛瑾“有容貌思度”,说孙策“美姿颜”,说周瑜“壮有姿貌”,说鲁肃“体貌魁奇”,都是简单的几个字说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已。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用的《吴录》却对诸葛恪有详细的描写:“恪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頞,音è,鼻梁),大口高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恪的相貌是不同常人的。身高七尺六寸,当属中等身材;少须眉,则似乎少了男子汉的气势;折頞广额,是折的鼻梁加上宽大额头;大口高声,是说嘴巴和声音又不同寻常。
《江表传》又记载了诸葛恪的主要特征:“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孙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这些是对诸葛恪聪明机智的总体概括。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恪父诸葛瑾面长似驴,有一次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年仅六岁的诸葛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是以为优。”此话暗讽诸葛亮明人事暗主,赞其父所事乃英明之主,引得孙权又大噱(大笑)。
孙权在一次宴会上,命恪行酒,至老臣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孙权曰:“卿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周武王称姜子牙为尚父),秉旄杖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后来,蜀国来使,群臣并会,孙权对蜀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意思是蜀国就是在外面给吴国养马的),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所引《恪别传》也记载了几个诸葛恪的故事。
孙权曾宴请蜀国使者费祎,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祎至,权为辍食,而群下不起。祎啁之曰:“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一个写小麦,一个则写磨面),咸称善焉。
孙权曾问诸葛恪:“卿何以自娱,而更肥泽?”恪对曰:“臣闻富润屋,德润身(语出孔子《论语》,下一句为心宽体胖),臣非敢自娱,修己而已。”又问:“卿何如滕胤(恪之好友,弱冠尚公主)?”恪答曰:“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诸葛恪曾向孙权献马,并在马耳上割了印记。当时范慎在坐,嘲恪曰:“马虽六畜,禀气于天,今残其耳,岂不伤仁?”恪答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
有一次太子对诸葛恪开玩笑:“诸葛元逊可食马矢。”恪曰:“愿太子食鸡卵。”权曰:“人令卿食马矢,卿使人食鸡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权大笑。这个回答最为巧妙得体,否则会失去君臣身份。
《江表传》记载,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机智幽默必须以博学多识为基础。《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回《猴冠欺御史,皮相显真人》里有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武康一人入山伐木,得一大龟,欲献吴王。途中夜宿桑林,夜间桑树对龟说:“元绪,元绪,乃罹此祸。”龟说:“纵尽南山之薪,其如我何!”桑说:“诸葛恪博物,恐不能免。”进献,命烹之,不死。问诸葛恪,答:“当以桑树煮之即死。”献龟人因而说了夜间桑树与龟对语之事。吴王使伐桑树烹煮,龟即溃烂。
二、文治武功,颇孚众望
诸葛恪年方弱冠,即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义,并为宾友。诸葛恪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和太子孙登以及同僚们相处得很好,互为好友。后来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孙权“欲试以事”,想看看诸葛恪能不能担当更重的责任,就在典掌军粮的节度官徐详死后,让诸葛恪代替了徐详。因为掌管军粮“文书繁猥,非其好也”,后来又派诸葛恪去带兵。
诸葛恪参与了军事活动以后,认为“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一再表示,自己可以让山民出山接受地方的管理,而且三年就可以获得甲士四万。当时,大家都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山谷万重,而且民俗好武,崇尚勇力,前代以来,一直没能制服他们,“皆以为难。”诸葛恪硬是力排众议,“盛陈其必捷,吴主乃拜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使行其策。”(《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因为这次拜将是否决了多数人的意见、在众人以为不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所以,“授棨戟(一种木制的、形状像戟、官员出行证明身份的东西)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三国志·诸葛恪传》)可以说这是一次少有又相当隆重的官员任命仪式。
这次丹阳赴任,孙权很重视,诸葛恪自己也深思熟虑。
诸葛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断了山民的生活出路之后,诸葛恪又下令:“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拘执。”对于违反这个命令的臼阳长胡伉,“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杀了胡伉,还公开宣示,并上报孙权。“民闻伉坐以执人被戮,知官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三国志·诸葛恪传》)
诸葛恪丹阳一出手,完全实现了自己的预想,时间、人数基本都不差,完成了吴国一直没有解决的一大难题,可谓大功一件。“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三国志·诸葛恪传》)这之后,诸葛恪又率军借道庐江皖口,轻兵袭击魏国的舒县,掩得其民而还。
赤乌年间(公元243年),魏司马宣王司马懿谋欲攻恪,孙权发兵应之,有望气者以为不利,于是调诸葛恪屯于柴桑。陆逊死后,孙权任诸葛恪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到了公元251年,孙权征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孙权病重的时候,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
这期间,诸葛恪办了几件大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上下的拥护。一是在孙权病重独掌大权的时候,表现了忠诚和干练。《吴书》记载,孙权寝疾引恪等见卧内,受诏床下,权诏曰:“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恪歔欷流涕曰:“臣等皆受厚恩,当以死奉诏,望陛下安精神,损思虑,无以外事为念。”孙权死后,诸葛恪还给其弟公安督诸葛融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既表示了自己的忠心,又嘱咐其弟“无顾一生,以报朝廷。”此前,诸葛恪的长子因为结交鲁王事件,孙权没有处理,而是交给了诸葛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三国志·诸葛恪传》)此举虽然过激,但也可谓大义灭亲。因此,孙权“诏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生杀大事然后以闻”之后,“中外翕然,人怀欢欣。”二是果断地杀了反对他的孙弘。《三国志》记载,孙弘一直与诸葛恪不和,恪掌权以后,孙弘怕诸葛恪整治他,想要借孙权死的机会除掉诸葛恪。哪知此事被孙峻知道并告诉了诸葛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三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新政治。独掌大权之后,对“诸法令有不便者,条列以闻,权辄听之。”孙权死后,诸葛恪很快就“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就是罢免了充作朝廷耳目的官员,原宥拖欠的税赋债务,免除了关税,广施恩泽于百姓。这些,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果,以至于“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也值得一提。一是辅政之前与丞相陆逊书,《三国志》收录了这封信。此信可谓诸葛恪有关人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政论文章,信中列举了孔子、刘邦、萧何、伍子胥、夫差、曹操等十几位名人有关人才的典故,分析了当时缺少人才、“人物凋尽”的危机,批评了求全责备、“世俗好相毁谤”的不良风气,不仅有理有据,而且文采飞扬。比如,对那种“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的现象,诸葛恪批评说:“夫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责,则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则小人得容其间。得容其间,则三至之言(三至之言就是“世本无虎,三人言之则成虎”的典故),浸润之譖,纷相交错,虽使至明至亲者处之,犹难以自定,况已为隙,且未能明者乎?”这些分析,至今仍不过时。二是诸葛恪掌握大权以后,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于是迁徙诸王。齐王孙奋不从,而且屡次违法。诸葛恪给齐王孙奋写了一封长信,晓之以理,喻以利害,竟使胆大妄为的齐王“得笺,惧,遂移南昌。”《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收录了这封信。
相关人物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黄忠、马超、姜维、魏延、刘封、关平、马谡、庞统、徐庶、乐进、黄月英、蒋琬、糜芳
吴国:孙策、孙权、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小乔、孙尚香、吕蒙、鲁肃、大乔、周泰、顾雍、丁奉、黄盖、诸葛瑾、张昭、凌统
其他:吕布、貂蝉、董卓、刘表、袁术、水镜先生、陈宫、张角、袁绍、公孙瓒
每回主要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官渡之战、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桃园结义、夷陵之战、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三顾茅庐、三分归晋、遗恨五丈原、赵云救阿斗、赤壁之战、许褚斗马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横槊赋诗、杨修之死、智激周瑜、张飞威镇长板桥、刮骨疗毒、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单刀赴会、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每回原文及解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