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①。
笔下龙蛇走②,胸中锦绣成③。
开谈惊四座④,捷对冠群英⑤。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释词】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指代做官的人。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②龙蛇:古人常用来比喻书法的笔势。龙蛇走,即笔走龙蛇。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③锦绣:原指精致华丽的丝绣品。常用来形容有文采,如锦心绣口,即文思优美,词藻华丽。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 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
④惊四座:滕王阁修缮竣工,宾朋满座,饮酒赋诗,以示庆贺。王勃路过这里,当时才十四岁,也执笔为之作序。举座不以为然,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四座皆惊。后人常以此表示才华出众,出语惊人。
⑤捷对:敏捷的应答能力。古人常以对联句的速度快慢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和聪敏。
【赏析】
曹操与刘备汉中大战,连连失利,进退维谷,在这种心态下,当请示他定什么口令时,他随口说了个“鸡肋”做口令。杨修从这一口令中看出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便擅自教军士打好班师的行装,于是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名杀掉了。
杨修世代簪缨之族,其曾祖是太尉杨震,其父是太尉杨彪。其上四代,《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家自西汉初杨喜受封赤泉侯以来,到杨修已历八世,世代为达官显宦。杨修并以聪颖超人,才学非凡而著称于世。“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这四句诗便是对其才气和聪明的概括。《三国演义》在插叙“曹操访文姬”中一段,点缀了一笔杨修的聪慧。曹操亲征汉中,途经蔡邕庄,偶见蔡邕手书在《曹娥碑》后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看后能立解其意,而曹操却是“引众出庄,上马行三里,忽省悟”,“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诗的末一联:“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将杨修之死因点出来了,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三国演义》“曹阿瞒兵败斜谷”这一回,围绕曹操杀行军主簿杨修,错落有致,层次渐近地构成了完整的情节,既展示了杨修性格鲜明的特征,又烘托和点染了主要人物曹操的典型性格。聪明过人,恃才放旷是杨修突出的性格特征,罗贯中便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场合上展现,有的是从“改建园门”、“分食盒酥”一类的猜字谜生活趣事上表现;有的是在“梦中杀人”、“曹氏立嗣”一类的政治生活中表现;还有的是在“鸡肋事件”、“曹操试才”一类的军国大事上表现,犹如一束束光线都照在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上。尽管这几个细节都是各说一件事,但它们都是作为有机因素“长”入人物性格之中,所以并不会成为散线之珠。特别在结构安排上把“鸡肋事件”作为一个贯穿线索,这样就纳入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以“鸡肋事件”杀杨修的结局为开端,将其他细节插叙其中,展现了生活趣事渐进到政治生活,再进到军国大事,由小到大,层次井然,形成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历程。最后,又以“鸡肋事件”之后曹操兵败,“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作结。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鸡肋事件”不仅起到贯串作用,而且对揭示杨修的个性特征真可谓入木三分。蜀魏汉水之战,两军相持日久,魏军进退两难,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曹操为此焦躁不安,当看到进食中有鸡肋,触感于怀,便随口定“鸡肋”为口令。杨修从这两个字做口令,立刻敏锐地体察到曹操此时此地的复杂心理,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他对军事形势了如指掌,对曹操心理洞若观火,其聪颖超群,跃然纸上。但他“恃才放旷”,言行不羁,招人厌恶。终因识破曹操心机,擅自发号,“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而被早有“杀修之心”的曹操,令人“推出斩之”。围绕这个事件的其他细节设置,便成为曹操“杀修之心”的历史原因,从而揭示出“鸡肋事件”只不过是两者之间潜在矛盾冲突爆发的现实导火线而已。这一组细节的有机组合,既没有展开曹操与杨修矛盾冲突的全部发展过程,却又恰到好处地在现实冲突中显示出历史的因素;既省掉了许多矛盾发展过程的笔墨描写,又避免了因过程的文字描写而冲淡对人物性格突出特征的刻画,都体现出一个向心力,这就是紧紧围绕曹操和杨修矛盾冲突的轨迹,从各个不同的具体环境描写中,强化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轻率忘形的性格特征。
几个细节联系在一起说明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操的根本利益。有人说杨修之死是曹操“忌贤妒能”,非也。曹操对待人才,有时表现为爱才,有时忌才,有时杀才,这是为什么?曹操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从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出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才为其所用,则爱才;凡才不为其所用,则忌才;凡才有所损其利益时,则杀才。杨修露才惹嫉,恃才招恨,最后聪明反被聪明害,这是表面现象。想当初,杨修父杨彪是汉室的元老重臣,名望素高;杨修是才子,又是曹操爱子植的好友,他们父子颇受曹操的器重。只是杨修的才竟用到涉嫌曹氏家国大事上来了,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袁氏兄弟为嗣位互相残杀的惨痛教训,为巩固曹丕王太子的地位,当然首先要剪除“曹植派”的重要人物杨修。至于何年何月,借用何种口实,采用何种手段去杀他,则是偶然的。“大簏装绢”、“邺门试才”、“教植答教”这三个细节都是直接触及到曹操的家国大事上,杨修死因正在于此,决不是什么曹操性格上的“忌才妒能”,更何况杨修还是曹操政敌袁术的外甥。“杨修之死”细节的深刻思想内涵,不正在这里吗!
嘉靖本这首诗和毛氏本略有不同,嘉靖本末联是:“身死因‘鸡肋’,令人怨哀生!”从死因来讲,说的既不准确也不含蓄。从全诗的结构来看,也不如毛氏本的末联能够起到总括和点穴的作用。
相关人物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黄忠、马超、姜维、魏延、刘封、关平、马谡、庞统、徐庶、乐进、黄月英、蒋琬、糜芳
吴国:孙策、孙权、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小乔、孙尚香、吕蒙、鲁肃、大乔、周泰、顾雍、丁奉、黄盖、诸葛瑾、张昭、凌统
其他:吕布、貂蝉、董卓、刘表、袁术、水镜先生、陈宫、张角、袁绍、公孙瓒
每回主要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官渡之战、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桃园结义、夷陵之战、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三顾茅庐、三分归晋、遗恨五丈原、赵云救阿斗、赤壁之战、许褚斗马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横槊赋诗、杨修之死、智激周瑜、张飞威镇长板桥、刮骨疗毒、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单刀赴会、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每回原文及解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