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读后感

陈从周《说园》读后感(二篇)

2021-06-28 22:07:17

  说园读后感(一)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着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说园读后感(二)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