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如来所说的混世四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四猴”要对应《西游记》中出现过的猴子那么大概便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是孙悟空;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是孙悟空花果山上所封的马、流二元帅中的一只;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则是崩、芭二将军中的其中一只;而如来所提到的最后一只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便有可能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七大圣中的一员了,按理说应该排除禺狨王,应是猕猴王。
关于第二种“六耳猕猴是七大圣之一”的说法,比较多人赞同的是一位名叫”无性大象”的网友的分析。这位网友在其自己的作品《七大圣全传》中提出了六耳猕猴是七大圣之一的说法。但是,这两种假设其实有着许多不可取信之处。首先,因为《西游记》中,凡是妖怪皆是有来头的,就好比奎木狼乃是二十四星宿中的一员,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炼丹童子,就连道行最浅的白骨精,亦有地仙知道其来历,更何况一只与孙悟空本事相当的妖怪。而且,根据对孙悟空最初的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以当时孙悟空如此好大喜功的性情,如若猕猴王或者禺狨王本事不比孙悟空大,孙悟空是不会认其为大哥的,而在五十八回,二猴打斗的过程中,吴承恩在诗中写的是“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故而可以得知,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身手是相当的,并没有比孙悟空高明,按照书中孙悟空自己所言,平生只跪拜过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分别是如来、观音和唐僧,唐僧乃其师,不可能不拜;而如来和观音则是佛法无边,孙悟空不是对手,故而须得拜见。所以,如果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在其全盛时期所结拜的的结拜大哥的话,六耳猕猴的实力定远在孙悟空之上,不可能只打个平手。
2.如来所派顶替之人——替换说
替换说认为真正的孙悟空实际上在这一回目后已经被如来通过六耳猕猴之手“光明正大”地灭口了。故而可以解释为何之后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都如此的安分,而且再无被唐僧赶走的情况出现。
私以为,替换说可谓是这四种说法中最无说服力的,但是从孙悟空前后性格与处事风格上来看,却也有那么些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孙悟空在第一回出世时,惊动了天庭。原文道;“(石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目惊动了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店,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14]试问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一般的神通广大,为何偌大天庭竟会无人识得六耳猕猴究竟是何物,又或者猜测过六耳猕猴可能是何时生的猴妖,只能说,天庭众人要么便是识得这只六耳猕猴的真身,要么便是真的不知晓其为何物。
况且,替换说是建立在如来佛想要把孙悟空顽劣,不听教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孙悟空在五十六回时不过是打杀了几个恶毒强盗,并不能算是不愿皈依佛门,更不会是佛门想要诛灭他的理由。而且,如果真的有六耳猕猴可替换,那么何苦一开始又要找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直接派六耳猕猴去便可。而且从六耳猕猴的行事作风来看,六耳猕猴比之孙悟空的顽劣,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孙悟空打唐僧也仅仅是初时被戴上紧箍时,被唐僧念咒念得头疼难忍时想一棒子止住唐僧念咒,而六耳猕猴则是一上来,三两句言语不合,便直接一棍子过去把唐僧打倒。
3.真假难辨——分身说
分身说最为著名的提出者想来便是吴闲云了。吴闲云在其作品《煮酒探西游》中提出了,归根到底,六耳猕猴不过是孙悟空的一部分,是孙悟空心中愤懑,对唐僧不满,为教训唐僧而变的分身。分身说一般是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身上毫毛所变,是孙悟空操纵的一只傀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只猴子,而整场戏也不过是孙悟空自导自演的,故而在闹到天庭后,菩萨不识得,照妖镜也照不出,唯有谛听听出了却不敢言语。
但这种说法存在着几个不合理之处。首先,真悟空是去到落伽山后才被菩萨暗示说师父有难的,故而不可能说又变个分身去当六耳猕猴;其次,如若是孙悟空自己演戏,菩萨法力高强,定不会有分辨不出的道理,况且照妖镜本是可显露妖怪原型的,六耳猕猴的真身若是猴毛,照妖镜肯定是照得出来的,而不会是像小说说的那样,照不出来。
其次,如果是孙悟空自己变的分身,为何谛听的回答是“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且面对地藏王菩萨的询问为何“不可当面说破”“不能助力擒他”时,其回答原因是“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地府不安。”以及“妖精神通,与大圣无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出过分身的不过寥寥几次,且都不是拿来做大用途的,而且许多时候也只是能变作死物,并没有说能够变出一个实力相当的自己,否则当年大闹天宫时就不会被擒了。
4.一善一恶——二心说
二心说意指六耳猕猴乃是孙悟空的二心,是由孙悟空心之所生。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
这种说法的来源其实颇有根据。明代的谢肇涮曾经提出了“《西游记》......以猿为心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15]亦即《西游记》全书实为探讨人内心世界修炼的一个过程。从《西游记》全本小说的回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仅是与“心猿意马”相关的题目就有十九回。而且《西游记》作为一本佛道皆讲的小说,重在修心而非一味地推崇某一教派。
《西游记》中的,“心猿意马”(又作“意马心猿”),最初应是道教中修炼心性的专用语,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就如同猿猴,心性攀缘、躁动、多欲,又如同野马奔驰,一逸难追。刘荫柏在《西游洞天》一书中认为“心猿意马”是《西游记》全书之枢纽。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分别是对应了“心猿”、“意马”、“情”和“性”。
而在比《西游记》小说要早三十多年出版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的“水火既济品第六”中便有指出“参禅不受明人点,都作朦胧走心猿。猿猴顿断无情锁,见害当来主人公。念佛若不栓意马,走了心猿闹天宫。”[16]以及在“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中指出“一切神圣全旌表,后收行者孙悟空。猿猴锁在无影树,意马拴住不动身。”以及在“行者翻身品第十四”中给唐僧等人定义时,孙悟空的是“孙行者,他就是,七孔之心。”等句子中可以看出,这一宝卷也认为西天取经的故事,含有隐喻在修身悟道的过程中,锁心猿,收意马的环节。
在小说五十六回中,强盗们把唐僧吊在树上逼迫其给过路费,孙悟空救了三藏,打死了三两个强盗,反而被责备;而在同一回目的晚些时候,他们住进了杨老汉家中时,又遇到同一帮强盗来打劫,悟空突然性起,又打杀了杨老汉的儿子。于是唐僧十分恼火,故而谴走了悟空,从而引来了六耳猕猴。在《华严经》中,有认为人有二性或二心的说法,即真心和妄心。尽管大部分的人的人性中先天地有着觉悟与自我净化的能力,也就是本性、真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这种能力,人性中仍旧是有着黑暗面的,即人性中的魔性,即妄心。
从孙悟空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有着十分明显的好的人性以及魔性。其人性的体现在于愿意锄强扶弱,如在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为救弱小而自己与八戒变作童男童女;而其的魔性则体现在因“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而先后两次梵天宫,后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为使其“心猿归正”,而棒杀“六贼”。而在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中,悟空因一下子没有把持住,又像第十四回那样,杀了强盗,于是被逐。于是真悟空刚走,假悟空便趁虚而入,这个设计其实便颇有深意,就好比善恶一刹那之间,若有一刻不慎,便会有恶侵入人心。第五十八回的回目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从天到地地闹了一遭,却无人能分辨得孰真孰假。道家文化认为,人心本为一,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生出的异心,故而才难辨真假,观音菩萨念咒,二心具痛,这正如佛祖所说的“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这样说来,便是不难理解了。
此外,在第五十八回中,当悟空与六耳猕猴行至西天时,书中的诗为“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猜疑”以及“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以及最后这一回的末尾,诗为“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孙悟空原本作为一个道教的妖怪,修炼的亦应是道教的法术,但在追求成佛的路上必须要遵循佛门的规矩,而佛教中有六根六尘之说法,认为人必须消灭自己心中的“六贼”,即蒙昧了人心的六尘,方能成佛。而这里,所说的“六识祛降丹自成”,明显指的便是孙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后,其修行进入了一更高的境界,故而如来才会在最后许诺其“坐莲台”。
结论
六耳猕猴作为《西游记》众多神怪中的一员,其存在是极具有神秘色彩的,这种神秘色彩首先是体现在其与悟空的相似性上;其次,则体现在其出身的神秘性,他到底是从何而来的;最后,则是体现在作者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与别的妖怪如此与众不同的妖怪在小说中。
《西游记》全本,乍一看不过是可以娱乐孩童的神魔小说,而其中的意蕴,则需要假以时日方能体会得到。然《西游记》中许多的人物,看似不过是作者心血来潮所写之物,但实际上他们的出场都是有着深意的,就好比“四圣试禅心”那一回,目的是为了试探唐僧等人是否已不再眷恋女色;而在“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一回中,蝎子精欲与唐僧作百年道友,则是另一种试探其取经的真心的方式。故而,六耳猕猴作为众妖中,最为特殊的一员,吴承恩创作这一角色定是有深意的,所以,了解六耳猕猴这一人物,对于进一步了解《西游记》主旨实是大有裨益。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