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坟①,沿着汝堤往前走,
伐其条枚。砍伐木枝做柴烧。
未见君子,久久不见丈夫面,
惄如调饥②。好似肚饿受煎熬。
遵彼汝坟,沿着汝堤往前走,
伐其条肄。伐取树木新枝条。
既见君子,如今已见丈夫面,
不我遐弃③。从此相聚不远抛。
鲂鱼赪尾④,鲂鱼劳累尾变红,
王室如燬⑤。王政暴烈如火焚。
虽则如燬,虽然王政暴如火,
父母孔迩⑥。幸有父母可慰心。
[注释] ①汝坟:汝水河堤。汝水源出河南省,又称汝河。②惄(ni):难受。调:通“朝”,早晨。 ③遐:远。 ④鲂鱼:鱼名,体薄,细鳞。 赪(cheng):赤色。⑤燬:焚,酷烈。⑥孔迩:很近。
[赏析] 西周末年,幽王暴虐无道,王室倾危,社会动乱。周南汝水地区一个被朝廷拉去服役的男子,逃难归来,他的妻子有感于久别重逢的难得,满心喜悦,从而唱出了这首感今追昔、充满深情的歌。《诗序》曾把这首诗附会为南国之人,受到文王的教化,能够勉励在外服役的丈夫,努力为王室效劳。实际上其诗含意正相反,从这首诗中正可以看到人民对王室动乱的不满,对家人团聚生活的渴望。
全诗三章,第一章写丈夫未归时的渴念之情;第二章写丈夫归来后的欣幸;第三章,则写出生当乱世幸而能够与家人团聚的无限欣慰。前两章均以这位妇女在汝水边采伐木枝起兴。第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集传》:“枝曰条,干曰枚。”孔颖达说:“大木不可伐其干,取条而已。枚细者,可以全伐之也。”这两句意思是说,沿着汝水大堤,把堤上的灌木枝干 一起砍掉。第二章则写“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诗集传》:“斩而复生曰肄。”肄,是指经年又新生出的木枝。显然,诗人是以“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来代表时间的推移的。这正好与首章写丈夫在外未归,次章写丈夫已归相配合。这首诗写于丈夫已归之后,因此第一章乃属对丈夫未归时自己心情的追忆。诗中写丈夫未回来时,自己的忧思想念之情,是那样的痛苦难熬,从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惄如调饥”,就像没有早饭吃,饿着肚皮般地难忍难熬。这个比喻是那样的普通,但用以形容其欲望不能满足的迫切之情,又是那样贴切而生动。第二章写丈夫终于在远离久别之后回到了自己的身旁,“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遐弃,远弃。“不我遐弃”,即“不遐弃我”的倒装句,即表示丈夫对我的感情,也和我对他的感情一样,终不忍久离,从而设法回到了自己身边,其欣幸快慰之情,令人读之可见。第三章的前两句,是对当时王室之政酷烈的担忧,“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关于“鲂鱼赪尾”,旧注一般解释是鲂鱼尾巴本白色,鱼劳则变赤,所以用来喻民之劳苦。鲂鱼之尾因劳而变色,这恐怕未必有科学根据,大约属于当时的民间传说。诗人用这样一个传说,来比喻在国乱政酷之下,人民徭役频繁,劳苦疲惫不堪,还是很形象的。下两句“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是说虽然王政酷烈,社会动乱,但能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在一起生活,还是值得庆幸和安慰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末年,政酷国乱带给人民生活的动荡不安。这首仅仅三章十二句的小诗,前两章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离合之间的忧喜之情,第三章章法一变,写出了生活在乱世之中人们的些微愿望和欣幸。诗中还用伐木、调(朝)饥、鲂鱼赪尾等比兴手法,把时间、心情、生活状况形象化,从而增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