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桑扈,小巧玲珑青雀鸟,
有莺其羽。彩色羽毛多俊俏。
君子乐胥①,祝贺诸位常欢乐,
受天之祜②。上天赐福运气好。
交交桑扈,小小青雀在飞翔,
有莺其领。头颈彩羽闪闪亮。
君子乐胥,祝贺诸位常欢乐,
万邦之屏。各国靠你当屏障。
之屏之翰③,为国屏障为骨干,
百辟为宪④。诸侯把你当典范。
不戢不难⑤,克制自己守礼节,
受福不那⑥。受福多得难计算。
咒觥其觩⑦,牛角酒杯弯又弯,
旨酒思柔⑧。美酒香甜性儿软。
彼交匪敖⑨,不求侥幸不骄傲,
万福来求⑩。万福齐聚遂心愿。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君子:指参与周王宴会的诸侯群臣。乐胥:即乐兮。胥,犹“兮”,语气词。②祜:福气。③之:是。④百辟:辟,是国君,指各国诸侯。宪:法。⑤难:通“傩”,谨慎之意。⑥那(nuo):多。⑦兕觥:牛角制的酒杯。觩(qiu):牛角弯曲的样子。⑧旨酒:美酒。思:语气词。柔:酒性柔和。⑨匪敖:不傲慢。⑩求:聚。
[赏析] 这是周王大宴诸侯时的祝酒诗。《诗序》中说:“《桑扈》,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动无礼文焉”。看来诗序解释此诗,算是解对了的。所说的“刺幽王”,是指此诗产生于周幽王时代。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暴虐无道,骄奢淫逸,经常大宴诸侯,“君臣上下,动无礼文”,最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而趋于灭亡。《小雅》是西周人的作品,本诗所写的情况,也只有在西周时,政治上表面稳定,尚未大坏,才能有这样的天子飨诸侯之事。若在东周“礼崩乐坏”的时期,诸侯兼并,大国争霸,像这样天子请诸侯吃酒的场面断难出现。朱熹也说:“此亦天子燕诸侯之诗。言交交桑扈,则有莺其羽矣。君子乐胥,则受天之祜矣。颂祷之辞也。”(《诗集传》)此说甚是,清楚明白地指出此诗为“朝会既毕而宴诸侯”(李光地《诗所》),因而使得“此诗词义昭然,故为天子燕诸侯之诗无疑”(方玉润《诗经原始》)。考《左传》成公十四年“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 古之为飨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此段记载,正为本诗作一注脚,说明了骄奢误国的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从本诗的“觥筹交错”之中,窥见其必然趋于覆亡的命运。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是治国之根本,这就是从此诗背后所体会出的至理,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于“颂祷中寓箴规意”(《诗经原始》),对后世亦敲起了响亮的警钟
全诗共四章。
第一章,是写君子之才智足以受福。诗以“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兴起,而喻君子富于德才。“交交桑扈”词,与小雅中的《小宛》句同,可见此种说法,在当时颇为流行。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交交,飞往来之貌;桑扈,窃脂。”前人望文生义,误解为因窃人脯肉脂膏而得名。实际上窃脂为浅白色,是一种斑鸽类的鸟名。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的“桑扈”条说:“此鸟今谓之蜡嘴。性甚慧可教。色微绿,嘴似蜡,言浅有脂色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中亦说:“桑扈虽食谷物果树嫩叶种子,而以肉食昆虫为主,故得视为益鸟焉。”此种益鸟有祥瑞之意,用以兴起喻说有才智之人,是颇为恰当的。桑扈飞翔在空中,有色彩艳丽的羽毛,而君子聚集在宴会上,也都是富有才智之辈,两相协调,互为生色,有着精微传神之妙。“君子乐胥,受天之祜”二句收束,正好是以鸟衬人,说明达官贵人们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还要举杯祝福,实在是恬不知耻。这样的寄寓,言近旨远,有令人深省的意趣。
第二章,是写君子之才智足以安邦。诗笔还是从“交交桑扈”写起,不过所写的不是莺“羽”,而是莺“领”。《诗毛氏传疏》:“《文选·潘岳〈射雉赋〉》:‘莺绮翼而��挝,灼绣领而衮背。’莺绮翼即莺羽,灼绣领即莺领。 此正用诗义。”可见“羽”与“领”,都是指桑扈身上美丽的羽毛。极言羽毛之美,是为衬托君子的才智之高。然后用“君子乐胥,万邦之屏”收束,是说明其能为万邦的屏障,作捍卫国家的干城。即朱熹所说的“言其能为小国之藩卫,盖任方伯连帅之职者也”(《诗集传》)。这分明是吹捧之词,是他们在酒席桌上口吐狂言,阿谀奉承,实际上并无此本领。若真有如此本领,周王朝也不会迅速趋于覆亡的。《诗毛氏传疏》:“屏、蔽双声。《玉藻》云,诸侯之于天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屏,亦蔽也 ”看来屏又有专指边臣之意,是说好似用屏风遮蔽外来的风,其边臣负有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是坚不可摧的屏障。
第三章,是写君子因功高而能受敬。此章承接上文,说君子对外像屏风,护卫国家的领土而神圣不可侵犯,而其对内又像擎天柱,支撑着国家大厦而不会倾覆。诗中所说的“之屏之翰”,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屏,蔽也”;“翰,干也”(朱熹《诗集传》),作屏障,为干柱,都是极言重要,说明在宴会上就座的全是国家的元老重臣,他们能保卫国家安全,堪称为各国诸侯的楷模。所谓“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也是恭维的谀词,我们只有从反面去领略其意思。清人朱鹤龄在《通义》中说:“之屏之翰,百辟为宪,即维周之翰,四国于蕃;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也”总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有干城负重任,自然是极为重要的,可惜这些“君子”,统是酒囊饭袋,均系无能之辈。他们的“不戢不难”(无不谨慎而又规矩),是应该剥去的伪装,而“受福不那”(尽情地享受福泽),才为真正追求的实质。
第四章,是写君子之不居傲而能成事。前面三章是祝词,均为泛说,似与宴会无关,此段收拢诗笔,再写宴会盛况。宴会上总少不了“酒”和“杯”,所以诗从这里写起。“兕觥其觩,旨酒思柔”,正是写的上述两样东西。意思是说,兕觥是那样的弯曲,甜酒是这样的柔美。姚际恒说:“兕性刚好触,故以其角制为觥饮酒,所以寓鉴戒之意,使人不敢刚而傲也。”(《诗经通论》)看来写酒杯也暗含有寓意,告戒参与宴会的人,不要居功自傲。只有这样,才能成事,否则是一切落空,化为乌有。假如不过激,不居傲,万福也就汇合而来。目的是为了享福,诗人也一针见血地将其挑开。《诗经》中有“万福攸同”、“万福既同”、“百禄是遒”、“百禄是总”等,都与本篇的“万福来求”意同。诗的最后两句是说:“交际之间,无所傲慢,则我无事于求福,而福反来求我也。”(朱熹《诗集传》)这样的解说,固然无可非议,但事实总难与之相合,诗人的曲笔正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厦将倾,祸在蛀虫,那些只知“受天之祜”、“受福不那”的蛀虫的存在,便是国家将亡的征兆,我们可以从灯红酒绿的宴会上,窥见树倒猢狲散的场景。
本诗貌似颂词,实则讽刺,诗笔从反面正说,让人去体会其幽微奥妙。什么“万邦之屏”、“百辟为宪”,均为反语,有着幽默之感。在幽默与热烈的幕后,隐藏着危机。那些傲慢、贪婪和愚蠢的君子,只知享受“万福来求”,根本不考虑国家安危,最后必将在“旨酒思柔”之中沉沦。面对社会的危机,诗人始终保持一种声色不变的幽默感,煞有介事地缓缓叙述,直陈其事。没有指责黑暗,但却心事沉重,使人从反面去观察问题。此外,诗句前后蝉联相接,一气贯串,形成完整的有机体。例如说了“万邦之屏”,紧接“之屏”二字,进一步又说“之屏之翰”,把诗意引向深入一层。这在修辞手法上称为顶针,“君子乐胥”两次出现,亦有反复强调,加深印象的效果,语意也是互相关联的,使人感到文气流畅。诗中所写的宴会场面,是宏伟而热闹的,但诗句却是怨而不怒,在平和冲淡之中显示情趣盎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