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读后感(一)
读完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父亲好像是死了,那只恰好只能供一人使用的小船像极了一具棺木,主人公摆放在石穴内的少许食物,很像是供奉亡者的祭品。我记得某些地区有水葬的习俗,他们将逝者的尸体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于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飘向哪里,哪里便是死者的美好归宿。而中外的神话传说中都描述过这样一条河,它横亘在生界与冥界之间,人死之后,灵魂需摆渡过河,才能到达冥界,然后开始新的轮回。父亲突然去世了,但是他的灵魂不愿安息,他变成鬼魂在河上飘荡,主人公能看见父亲的鬼魂,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愿安息,因此一直惴惴不安,如果按照这个答案来解释,后来小说里描述的父亲的种种怪异行为以及主人公最后的反应也都不足为奇,难道这篇小说只是个鬼故事这么简单吗?
后来我又仔细读了几遍这篇小说,觉得答案可能不止一个,父亲也可能是一个出家苦行的僧侣,一位虔诚苦修的信徒,一个离家出走浪迹天涯的浪子等等。想到这里我觉得要真正读懂这篇小说,我思考的方向可能是错了,我不应该纠结于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大河到底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像解谜一样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破案线索。也不应该站在世俗道德的层面去评判父亲儿子的对错成败。我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作者的内心。
我们都知道小说其实是虚构的,它不是历史或纪实,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并不是在具体描述他的真实经历,人物情节等可能都是虚构的,作者是用隐喻的手法,将其内心层面存在的一些东西具像化了,把心灵世界的东西具像为现实存在的人事物,并进行描述,这种描写就具有了一种超现实的,魔幻的色彩。恰恰是因为源自内心,小说的情节人物细节虽然荒诞不经,但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隐喻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里很常见。比如小王子里描述的狐狸和玫瑰花并不是真的狐狸和玫瑰花,但我们都能在内心里找到与之对应的影子,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窃以为,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应该注重的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分析与理解,而不用对情节较真。
这个短篇小说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证明由故事带出的情感得到了很多人内心的回应。父亲离开了家庭,放下了子女,远离岸上的一切,选择了孤独的在河上漂流,我们都在问为什么?可答案只有父亲自己知道。如果能渐渐的理解父亲,我想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条河,有过这样一个时刻,灵魂独自划着小舟在河上飘荡,现世的种种,我们正在经历的幸或不幸,像是隔岸传来的欢笑声。灵魂朝岸上看了看,又继续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若无其事,若有所思,此刻虽然孤独却无比宁静。
河的第三条岸读后感(二)
河的第三条岸,听起来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名字,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来读的,或许是由于与我注重情节的原因,读完第一遍,在我内心什么也没有留下,我完全不懂作者的意图。在我心中,他甚至不能被定义为小说。于是,我读了第二遍。
我很庆幸,我读了第二遍,虽然文中描述父亲的行为是有些荒诞,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但荒诞的背后难以隐藏的是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在面对现实社会与心灵自由冲突时内心的矛盾。或许,我们不能称之为荒诞,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反抗。一种不能被人理解的反抗。
在文中,家人曾想尽办法要父亲重返家园,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在旁人看来这是难的的良机,可是在追求精神世界的父亲心里,这是对他的羁绊。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也使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人如屈原、陶渊明,海子等,在他们眼中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都是相同的,只是有些结果让人难以接受罢了。于是,在一些性格迥异的人的眼里,他们就成了荒诞。
文章的最后当儿子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将进行父亲未完成的事时,父亲回来了,可当儿子见到父亲时,有落荒而逃了。虽然可笑,但却可以理解,做任何事都需要勇气,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勇气。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好似一个谜面,一万个人读到它就有一万个谜底。”这似乎有一点抄袭他人话语的嫌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到底只是因为作者没有给出父亲行为的原因而已,真正的谜底永远只有一个,它在作者心中。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过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生活,都逃脱不了在第三天岸上的徘徊。只是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有人逆来顺受,有的人则奋起反抗;有人在沉默中爆发,有人在沉默中灭亡。只是勇敢的人永远只是那么少数几个。
从某个角度来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勇者,但他也有懦弱的一面,父亲要离开,却连离开也无法干净利落。他依然活在别人的视线中,依然牵起引起别人的痛苦。正因为他不顺流而下,不逆流而上,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河床,不在天空,只在河的第三条岸吧,这条岸,也许通向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感情消失的时候,如果选择了转身离去,再不联系,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一把万能钥匙,要不然世界就太单调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