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三国演义

“司马门事件”

2021-12-21 11:07:29

  上一节说到,曹操听了贾诩意见后,终于释然了,他知道该选谁为继承人了。

  第十四章 夺储

  第七节最终胜利者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汉献帝刘协再次下诏,提高曹操的待遇标准。

  曹操同志作为东汉帝国的实际掌权者,这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做了许多工作,当然他也享受了许多优厚的待遇。

  早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就获得了“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资格了,可以说,这项资格已经是一个臣子的最高荣誉了。

  紧接着,曹操又被封为魏公、魏王,权势凌驾在所有诸侯王之上,皇帝都成为他的“外交部发言人”,有汉一朝,四百年来,从来没有!但现在汉献帝又特赐曹操十二旒,要知道,只有皇帝的冠冕才能使用这十二根玉串的!

  当然,汉献帝还体贴地给老丈人曹操同志配备了皇帝级别的专车(金根车,附赠仪仗队以及护送车队(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我们不得不感叹,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他的生活水平过得比皇帝还高。

  可以说,这一次汉献帝给曹操的封赏,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纵观汉朝几百年的历史,在曹操之前,还没有哪一个臣子的待遇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就是权臣董卓的待遇也比曹操差了一个档次。

  此时的曹操,早已经不能用“位极人臣”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待遇以及权势了。但曹操从始至终,他的头脑都保持清醒的状态。他对自己的定位很准,尽管他已经控制了朝政和全国大部分的资源,也绝对不会称帝的,此即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已经有天子之实,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图一个被后人骂祖宗的虚名呢?我认为,曹操不称帝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奸诈表现。古今成大事者,他们看重的不是虚名,而是实利!

  这一个月,曹操做出了他后半生最大的一个决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曹丕为大魏公国的太子(皇帝批准的。

  其实,在曹操下定决心确立曹丕为太子之前,发生了一件影响了曹植一生命运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司马门事件”,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他开了一场酒会。曹植和他的智囊团们一起饮酒作乐,不亦乐乎。曹植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很快他就喝得酩酊大醉了。

  醉酒的曹植,他借着酒兴,干了一件疯狂的事儿。曹植私自乘坐着皇室的车马,擅开皇宫的外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驰道上飙车,纵情驰骋,放飞自我,宛如一个追风少年。

  曹植不遵守交通规则,酒后飙车,按现代交通法规来定义,曹植此行为属于醉驾。我们知道,现在酒驾已经入刑法了,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

  但在当时,除了皇帝以外,谁在禁道上开车,就是严重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大概率事件。

  曹植在酒精的刺激下,他早已经忘记了国家的法律。曹植在禁道上飙车游玩,放浪形骸,把父亲的法令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植是玩爽了,但是有人就遭殃了。

  这一场不遵守交通规则事件,很快就上升为政治事件,引发了一场血案。

  曹操回来后,知道曹植此行为后,勃然大怒——就是曹操本人都不敢在禁道上飙车的!

  在皇帝的专属车道上飙车意味着什么!

  曹操彻底震怒了,必须有人为这起政治事件负责任。

  虽然曹植犯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曹植是不能杀头的,但司马门的负责人是可以当替罪羊的。于是公车令成为这次事件的替死鬼,被曹操判处死刑,枭首示众!

  曹操这次杀人动机很明确——以儆效尤!

  我们知道,曹操治军素来以严厉著称,谁敢违反相关法令,一般来说是会被严惩的。当然,这一次曹操不处罚曹植,这也是人性的自私之处——父亲偏袒儿子,也是人之常情。

  这一件事情发生后,曹操意识到了曹植是不能担任国家的领导人了,这样轻率妄为的人怎能继承大统呢?从此以后,曹植失宠了。

  曹植这次任性行为,导致他的人设崩塌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父亲心中失去了重量,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受到父亲严厉的训斥之后,曹植像一个斗败的公鸡,只能宅在他的府邸中,喝酒解闷。

  半仙人李太白曾经说过“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喝得越多,愁绪也就越多,所以曹植日渐消沉了,他居家过苦闷日子,陷入难以自拔的悲愁之中。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曹丕当太子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从长远着眼,为大局考虑,决定确立处事稳重的曹丕为接班人。

  曹丕成为曹魏集团的合法继承人后,曹植很失落。为了安慰这个失意者,曹操还是增加了曹植的食邑,多给他一点俸禄,这也是一个父亲能够给予他最大的慰藉了。

  “司马门事件”直接导致曹植告别世子之位,曹植失去了翻盘的资格了。

  夺储之争,就此落幕!

  不可否认,曹丕和曹植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但他们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的,在政治和军事才能方面应该说曹丕更胜一筹,他们身边的智囊团构成也不一样。

  曹丕的智囊团是“太子四友”,这些人都是政治高手,心计深沉,擅长谋略,他们的政治才能以及斗争水平是一流的,他们是老谋深算的政客,都是极其厉害的角色。并且曹魏集团的大多数文臣武将是支持曹丕的,他想不成功都难!

  反观曹植的智囊团,他们是清一色的文士,没有什么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明的斗争策略,权谋机变方面远不如司马懿、吴质之流,这样在权力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

  曹植的团队缺少政治智慧的人才,杨修丁仪等人虽然也勾结许多人来帮忙曹植,但总体而言,其团队人员的质量是不如曹丕团队的,曹植的失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难继大位也在情理之中。

  夺储之路,步步惊心,一波三折,玩得就是心跳!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而六亲不认的事例非常多,其夺权的过程往往充满血腥,但在现代社会上因为继承权大打出手的例子,也数不胜数,这可谓是社会一个通病。

  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利益争夺,仅此而已!

  从古至今,立嗣都是惊心动魄的。在古代,一个人攀爬到权力之巅,一般是踏着竞争者和反对者的尸体上去的,这注定是一条流血之路。

  在前文我也说过了,许多帝王不是嫡长子也可以坐到皇帝宝座,这是为何呢?现在我给大家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坐上去的!

  这非正常手段有很多种,有篡改遗诏的(如秦二世胡亥、有宫廷政变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有造反夺位的(如明成祖朱棣……

  无论是从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来看,曹植统统不具备以上所列的非法手段的资本,他根本不可能通过这些途径来夺取储君位子。

  在这场夺储之争中,我看见了许多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有拉帮结派的倾轧,有明争暗斗的较量,有尔虞我诈的权谋……

  我估计后来父子兄弟争权者,都会以曹植为反面教材加以研究,总结经验。

  好了,曹操确立曹丕为魏公国的太子,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权力斗争就结束了。

  那么曹植和杨修等人的最终命运如何呢?

  相关人物

  每回主要内容简介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官渡之战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桃园结义夷陵之战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三顾茅庐三分归晋遗恨五丈原赵云救阿斗赤壁之战许褚斗马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横槊赋诗杨修之死智激周瑜张飞威镇长板桥刮骨疗毒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单刀赴会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每回原文及解析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诸葛亮。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三国演义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