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吴敬梓的生死观
作者对人物治丧的描写一贯比较轻忽,其中有王冕“擗踊哀号”,赵氏“披头散发,满地打滚,哭的天昏地暗”,匡超人“呼天抢地”,牛浦“哭哭啼啼”,鲍廷玺“阖家恸哭”,萧云仙在父亲死后也是“呼天抢地”,看似下笔极重,实则空洞无力,无论情真意切还是故作姿态,都是哭到“天昏地暗”,对待逝者也都是“尽哀尽礼,治办丧事”,一方面这可能是对书中部分人物虚伪性格的揭露和反讽,另一方面这可能体现了作者本人看待死生的态度。
尽管书中人物面对至亲离世的反应千篇一律,但作者却在人物弥留之际的遗言上下了一番功夫。
被怀疑后人窜入的第四十回中中出现了萧昊轩的遗言:
萧云仙哭着问:“父亲可有甚么遗言?”萧昊轩道:“你这话又呆气了。我在一日,是我的事;我死后,就都是你的事了。总之,为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未事。”说毕,瞑目而逝。
这段描写与三十四回中庄绍光眼中“气宇轩昂,不同流俗”的萧昊轩形象十分一致,生则行大义,死则任去留。这也是书中人物直面生死之问的少数描写之一。另一处此类描写出现于庄绍光还家途中:
征君独自在门外徘徊,心里懊悔道:“‘吉凶悔吝生乎动’,我若坐在家里,不出来走这一番,今日也不得受这一场虚惊!”又想道:“生死亦是常事,我到底义理不深,故此害怕。”
“生死亦是常事”,这与萧昊轩的看淡生死相契合,深层蕴含的则是吴敬梓本人看待死生的一种大气度。
另外几处有代表性的遗言分别是:
1) 第一回中王冕母亲的遗言:“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2)第十七回中匡太公的遗言:“…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3)第三十二回娄太爷的遗言:“你只学你令先尊,将来断不吃苦。你眼里又没有官长,又没有本家,这本地方也难住,南京是个大邦,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还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这剩下的家私是靠不住的了!大相公,你听信我言,我死也瞑目!”
由此可见,吴敬梓精心安排一些人物的死亡,一方面为了推动情节,满足人物进退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逝者对生者的勉励和关怀,有告诫恪守本心的,有劝勉做实事的,有提醒勿忘忠孝的,少问鬼神之事(《儒林外史》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鬼神传说、异梦幻觉,但只起到点缀的作用,从未作为关键情节改变故事的推进),多为积极用世的思想,这与全书礼乐兵农的理想相一致。第四十回中,有关萧昊轩之死和萧云仙治丧的描写与全书高度一致,体现出作者本人的生死观,从而有力地佐证了第四十回出自吴敬梓本人之笔。
三、诗赋和题咏
萧云仙看题咏的情节也引起了本人的注意,对待诗赋的态度在《儒林外史》中基本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物是否迂腐的凭据,诗赋绝非马二先生所认为的“唐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而是八股取士的枷锁下充满生命力的存在。诗赋保留了士人最后一点自由和真实的心灵世界,第四十回中出现了如下描写:
说着,吃完了酒。萧云仙起来闲步。楼右边一个小阁子,墙上嵌着许多名人题咏,萧云仙都看完了。内中一首,题目写着《广武山怀古》,读去却是一首七言古风。萧云仙读了又读,读过几遍。不觉凄然泪下。木耐在旁,不解其意。
与萧云仙读题咏凄然落泪相对照,第十四回中马二先生游山时“钻进一个石隙,见石壁上多少名人题咏,马二先生也不看他”,对待题咏的不同态度使二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褒贬也融入其中。马二先生作为腐儒的代表,满脑子是八股文章,心灵世界却一片荒芜,自然无法产生共鸣。
而在第五十五回中,荆元为于老爹弹琴一处的情景与第四十回十分相似,“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徽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作者甚至在此处同样用了“不觉凄然泪下”这几个字来描写人物的感怀,令人怅惘。
同时,诗作是《儒林外史》中连缀人物的重要纽带,有时先闻其诗,后见其人,比如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在识舟亭看见墙上贴着一首识舟亭怀古的诗,从而与韦四太爷相会,有时则作为情节中的点缀,如沈琼枝当庭吟七言和丁言志向聘娘献诗。第四十回中,《广武山怀古》也成为萧云仙与南京名士们相识的契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综上,四十回中的景物描写、临终遗言和治丧描写以及题咏起到的作用与全书处处呼应,浑然一体,从细节上有力地支持了萧云仙由吴敬梓本人创作这一观点。
宁楷《儒林外史》题辞的佐证
宁楷所写的《儒林外史》题辞中有“白骨驮回,勋高纪柱”之语,经学者考证应指萧云仙。其中“白骨驮回”应与如下情节有关:
听那一位都督道:“前日总镇马大老爷出兵,竟被青枫城的番子用计挖了陷坑,连人和马都跌在陷坑里。马大老爷受了重伤,过了两天,伤发身死。现今尸首并不曾找着。马大老爷是司礼监老公公的侄儿,现今内里传出信来,务必要找寻尸首。若是寻不着,将来不知是个怎么样的处分!这事怎了?”
尽管后文再未提及寻找尸骨的情节,但既然“务必要找寻尸首”,那么萧云仙破青枫城后一定做了这件事。
而“勋高纪柱”是一个用典,原指东汉的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后立铜柱确定汉朝南部边界的事迹。在四十回中,武书看完记载萧云仙事迹的卷子后说:“飞将军数奇,古今来大概如此。老先生这样功劳,至今还屈在卑位。”足见萧云仙的功勋足以用“勋高纪柱”评价。
然而,本人对此仍有些疑问。在三十九回中萧云仙投军后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领兵大败番子的战争场面,为什么宁楷对此略过不提,却要强调寻找马大老爷的尸首这一细节呢?如果这不是宁楷的无心之举,那就说明这一细节引起了他的关注,这又是为什么呢?回归原文,都督提起马大老爷的事情后,就开始了对青枫城水草的讨论,在一旁的萧云仙听到后,提出了不同意见:
萧云仙听了,上前禀道:“两位太爷不必费心。这青枫城是有水草的,不但有,而且水草最为肥饶。”两都督道:“萧千总,你曾去过不曾?”萧云仙道:“卑弁不曾去过。”两位都督道,“可又来!你不曾去过,怎么得知道?”萧云仙道:“卑弁在史书上青过,说这地方水草肥饶。”两都督变了脸道:“那书本子上的话如何信得!”萧云仙不敢言语。
吴敬梓在这里塑造了萧云仙“儒将”的形象,萧云仙不光在之后的战场上有勇有谋,同时也对史书有研究,与两都督对书本的轻视和在战场上的怯懦形成了鲜明对比。学者叶楚炎在《〈儒林外史〉原貌问题新论》中指出:吴敬梓友人宁楷的一段经历与小说中萧云仙的这场遭遇有很大相似性。宁楷《修洁堂集略》所载《感怀》八首其五有这样两句诗:“只是论今古,人前尚激昂”。诗后宁楷一段自注:“时郡守王公欲凿断句容地脉,开河通姑苏, 广集士子论。予因据史志力争之,众以为狂。”因此,本人猜想,正是因为这处对萧云仙的描写与宁楷本人有关,引起了宁楷的关注,所以他在题辞中概括萧云仙时选取了与这处“儒将”情节位置比较靠近的寻找马大老爷尸首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马大老爷尸首下落不明这一情节是根据现实事件写作的,这一事件也许在当时引发过众人的关注,因此宁楷选择了这处细节提炼出“白骨驮回”来概括萧云仙的形象。然而,本人的第二个猜想有待更多资料的考证。
如果本人的上述猜想合理,那么“白骨驮回,勋高纪柱”指的就是萧云仙,这有力地证明了宁楷所读的《儒林外史》版本中萧云仙这一人物是存在的,从而佐证了三十九回和四十回是吴敬梓本人所作。
综上所述,被怀疑是后人窜入的三十九回和四十回与全书在情节上相互呼应,是吴敬梓完整构思的一部分。在思想上,萧云仙这一人物蕴含着作者的“兵农”理想和这一理想的危机,与全书相契合,深受颜李学说的影响。除此之外,细节上的处理也与全书相一致,作者的好友宁楷还在《儒林外史》题辞中用“白骨驮回,勋高纪柱”对萧云仙的故事进行了概括。诸多证据证明,萧云仙这一人物应为吴敬梓本人的创作。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分回介绍
主要人物介绍:王冕、范进、周进、严监生、严贡生、沈琼枝、鲁小姐、胡屠户、王惠、严致和、汤奉、虞博士、匡秀才、庄征君、成老爹、杨执中、杜少卿、杜慎卿、张静斋、鲁编修、权勿用、郭铁山、萧云仙、梅玖、荀玫、王德和王仁、陈礼、娄三和娄四、蘧公孙、马静马二先生、洪憨仙、金东崖、牛浦郎、牛布衣、牛玉圃、鲍文卿、韦四太爷、迟衡山、虞华轩、余特余持、王玉辉、秦中书、万中书、凤四老爹、庄濯江、聘娘、王三姑娘、季苇萧、张铁臂、鲍延玺、匡超人匡迥、汤镇台、郭孝子、万雪斋、胡三公子、
儒林外史每回内容赏析: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回、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五回、第十六回、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十九回、第二十回、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第五十五回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范进。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儒林外史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