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塞上梅》咏梅花诗鉴赏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在唐代,梅花与牡丹相比是太不显眼了,赏牡丹几成社会风气,吟咏之作也特别多,即如王建诗集,就有多首咏牡丹之作,“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然而艺术之神偏钟爱于梅花,他的一首《塞上梅》即使那些咏牡丹之作也黯然无光了,其奥秘何在?我认为就在于遗貌取神,意在言外,将梅花的神韵传达出来。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天山”,可说是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塞上,在这苍凉的塞上风光中点缀了一株梅树,这种强烈的空间反差给人在心理上造成了这株梅花树的不俗之感。而年年花开花落于黄云之下,又有了从古至今的时间意识给人带来的物是人非的悲凉感觉。“黄云下”,再次以空间上的空旷给梅树造成一种寂寞的氛围,“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承上而来,如果说首联笼罩全篇,那么这两句则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句,以表现永恒的悲剧意识即天地永恒,而人寿短暂之矛盾而为人激赏,那么在这里王建则以情感的丰富层次再次有力表现了这样的悲剧意识,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幽怨从数百年前的历史深处传来,缥缈恍惚,只在这株梅树上引起了共鸣,而梅树生长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这种情感交流只在想象之中存在,如今只有梅树茕茕孑立于人迹罕至之处,偶闻人声尚然欣喜,然而行色匆匆的征人除了略一驻足,只留给梅树以经久的叹息,“叹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那么这梅花树的哀思却是日夜不息,惟有天知。“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节候造成,然而烟云树木、春花秋月一经主体的心灵观照,便灵动异常。梅花飘落在陇头,或随着陇水东西飘流,我们仿佛看到一种幽怨的情绪在蔓延,充塞了空间和时间,日夜是时间的持续,陇头、陇水是空间的广度。在这种情绪里隐约可窥见到诗人的惋惜之情和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诗人有一首《自伤》诗或许可帮助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独自在家常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这首诗可能迟于《塞上梅》,但诗人于太和年间从军塞上显然是想有所作为的,然而这时已不是盛唐那种有为时代了,诗人作诗抒怀才不遇之感想亦可能,梅花或许有诗人的影子在吧,然而梅花尽管不耐无知音的痛苦,却不愿为俗人所采撷,被玷污。“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诗人为塞上梅感到庆幸的是她没有生长于长安路,否则早被轻薄年少采摘一空,遭到践踏,今天再也不会幽香独放了。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那种洁白孤高的风标被传神地表达出来了,而王建这首诗同样咏梅的品性,然而却给人一种若“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的朦胧美,表现更为含蓄,一诗一词,一虚一实,一侧一正,但都有作者的个性在,因而我们可称它们为咏梅之作的双璧,只是陆作警句突出,影响更为广泛,然而王作那种一气浑成的美岂可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