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方干
未向移栽日,先愁落地时。
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能触景而生情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在大自然中最能引起人类感情共呜的莫过于花了。人们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赋予各种花以各种不同的情感。如桃花喻青春,牡丹喻富贵,荷花喻清白,菊花喻气节。而杜鹃花则常喻悲思之情,故人每咏之必抒感慨思归之情。李白有绝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月忆三巴。”思乡而至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实在感人至深。文天祥《金陵驿》有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对故国山河深切怀念的赤子之情。《红楼梦 ·葬花诗》:“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忽闻窗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人与花鸟同心,至干魂缠魄绕,深现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
方干的这首诗也是表达上述心情的。“未向移栽日,先愁落地时。”开篇就大出常规之外,花未栽而先愁落,好象是一种病态心理,但如果知道这里咏叹的是杜鹃花,联想那些泣血滴泪的传说,就会感到人同此情,心同此理了。这与唐李咸用“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时愁”可互相印证。此诗以两句议论破题,借咏花而抒情,意向鲜明,用语直朴平直。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要鍊字,字者眼也。”一个“愁”字,正是全诗之眼。上扣诗题,下启全篇。方干曾以“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言自己作诗之苦。这不事雕琢的五字句,确要大费诗人一番苦心。“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因同情杜鹃花,所以叶子稀疏就任其稀疏,枝条茂密就任其茂密。不加修剪,听其自然。这看似冷落了杜鹃花,其实包含着诗人深深的怜香惜玉之心。修枝剪叶,刀创火焚,加之常花可也,加之杜鹃则不行。这血泪之花,哪堪旧伤未愈再添新伤呢? 未栽先愁落,任其自生自灭,使人难以产生观赏雅兴的花会是一种什么处境呢? 诗的五、六句回答:“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歌手不会来到杜鹃花前歌唱,只有蜜蜂才算是它的知音。“郢客”指善歌之人。唐姚合《咏雪》诗:“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胡蜂”,蜂的一种,体呈黑褐色,以花蜜为食。“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尾联二句是诗人自状之语。花前徘徊,思绪万千的人是谁呢?当然是诗人自己。不言而喻,真正了解、同情杜鹃花的知己不是那贪恋花蜜的胡蜂,而是与它同命相怜的诗人。全诗以“愁”字领起,以“醉”字收结。愁花之未开先落,愁花之冷落孤单,愁花之遭遇凄惨,愁思绵绵,情真意笃。诗贵意在言外,全诗看似花愁,实则人愁。愁人生艰难,愁年华易逝,愁思百结,难遣难排。虽然明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但也只能于醉乡取乐,求片刻超脱了。
唐代吴融称方干为人“不识朝,不识市,旷逍遥,闲徙倚;一杯酒,无万事,一叶舟,无千里;衣裳白云,坐卧流水。”(《唐才子传》)这首《杜鹃花》所流露出来的苦闷心情,虽与方干一向的雅士形象迥异,但却是他难得一吐的真情实感。隐士们虽欲超凡脱俗,但在现实社会里,毕竟难觅仙境,士隐桃源与望帝归蜀一样,都是不能实现的。那么借题发挥就是他们排遣愁思和感喟人生的最佳方式了。这首以《杜鹃花》为题的抒情诗就借花而生情,写得含蓄隽永,如泣如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