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有美堂①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②里灯初上,水调③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 ①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上,宋仁宗时梅挚所建。欧阳修《有美堂记》云:“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出守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居士集》卷四十)赐诗首章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② 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钱塘江,宋时为杭州繁华地区。 ③水调:曲名。王灼《碧鸡漫志》卷四引《脞说》云:“《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声韵悲切,帝喜之。”《本事诗·事感第二》记唐玄宗听唱《水调》而凄然泣下。此曲北宋仍传唱,刘敞《公是集》有《扬州闻歌》云:“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 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陈述古名襄,其离杭州知州任,徙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可知词作于此时,苏轼时为杭州通判。
上片写览景兴怀。钱塘环以湖山,左右映带,秀丽奇绝。加上闽商海贾,风帆浪舶,自古繁盛。而有美堂在城南吴山最高处,尤为登览之胜。正如欧阳修在《有美堂记》中所云:“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如许内容,苏轼仅用二句简括述之,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面对江山胜景,僚佐们在物我交融中感到无比欢乐,词人更感到陈公重游的机会无多,应该直饮到醉倒樽前,再多流连些时候。
然而,“樽前醉倒更徘徊”,也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在这里,我们无须论列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是非功过,但我们应看到在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今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我们不妨看苏轼写于同时的送述古的词句:“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南乡子》)“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江城子》)这些都表现了他恋恋不舍的心情。
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过片承上流连徘徊而来,以至明月当空、市区灯火初上尚未离去。灯火黄昏,会使人感到凄清寂寥,更何况此时又传来《水调》悲歌。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 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离别词往往被人写得惨戚憯凄,不忍卒读。而苏轼写此类词则凄清而不凄怆,忧愁而不愁苦。他惯于为离别的亲友解除忧虑,开释情怀,此首以“一江明月碧琉璃”作结,水月交映,意境阔远,令人豁然开朗。这江面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总之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是写月夜的能手,在他三百数十首词作中,写有月夜的有五十多首。他写月变化多端,神妙独到,多不雷同,此首结句仅是其中一例。
官场饯行,即席赋诗词,或赞行人之显贵,或想象道途的风光,常常因陈袭旧,仅是应酬而已。而苏轼此首以真情出之,写得深沉委婉,真实诚挚。在写作时他抓住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词人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写,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通篇八句,有六句直接写景,景物有动有静,有雄放有清丽,做到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有二句直接写情,但“樽前醉倒更徘徊”却是全篇关键所在。宴饮由白天而灯火黄昏而夜阑风静,均由“徘徊”生出,充分表现了述古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