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真兴寺阁》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①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②。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③。
写真④留阁下,铁面眼有稜。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⑤,作事令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注〕 ①浩浩:旷远貌。 ②攀飞星:杨亿儿时登楼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③南山赪:赪,赭色,这里指赭色的山。 ④写真:画像。⑤暴恣:暴戾骄纵。
【鉴赏】
这篇五言古诗作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进入仕途。诗 作于凤翔,为《凤翔八观》中的一篇。真兴寺阁在凤翔城中,高十余丈,宋初节度使王彦超建(据《凤翔志》)。
诗的起笔四句:“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为同一的声音。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显示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本朝初期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斫木于州南的赭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即王中书令的简称。他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却从他的画像,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真,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稜,确有将军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崚,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自己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竟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者,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生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廿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岁作品的特征。陈衍(石遗)评此诗说:“此坡公五古之以健胜者。”(《宋诗精华录》)可谓确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