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苏轼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注释和评析

2023-01-29 20:55:27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注释和评析

  江城地瘴蕃草木②,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③。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④。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⑤。先生食饱无一事⑥,散步消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⑦,叹息无言揩病目⑧。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注释】

  ① 定惠院:一作定慧院,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城东南。“乌台诗案”后苏轼贬官黄州,初居于此。 苏轼《记游定惠院》文:“……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

  ② 江城:指黄州城,在长江北岸。蕃(fan):茂盛。

  ③ 佳人:杜甫《佳人》诗中有“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句。这里以佳人比拟海棠。

  ④ 荐:献,进。

  ⑤清淑:清丽美好。

  ⑥ 先生:作者自谓。

  ⑦ 绝艳:指盛开的海棠花。 衰朽:指作者自己。

  ⑧ 病目:苏轼在黄州尝患眼疾。

  【评析】

  元丰三年二月初一,苏轼和长子迈经过一个月的行程,来到黄州贬所,开始了他在黄州四年的放逐生活。

  苏轼初到黄州时,寓居在城东的定惠院中。由于他是朝廷罪人,众人多回避他,他也索性整天闭门谢客,饮酒浇愁,过着“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的孤独寂寞的生活,心情是十分痛苦的。

  定惠院之东,有一小土山名柯丘,杂树丛生。一日,苏轼往游,竟在满山的杂花蔓草之间,发现了一株名贵的海棠,这不禁使他又惊又喜。这株海棠高贵的气质、艳美的风姿、幽独的神韵,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引起了这位沦落天涯的诗人的无限感慨。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柯丘海棠诗》。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全诗一开始,作者就用深沉的笔调,写出了这株名贵的海棠花的不幸遭遇。“江城”,指黄州,位于长江北岸,地气湿热,瘟疫流行,草木芜秽,环境是恶劣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却看到了一树极名贵的海棠花,孤零零地混迹于满山的杂木蔓草之间。自唐代以来,牡丹、海棠,都是最名贵的花卉,如北宋沈立之的《海棠记》中说:“尝闻(宋)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可是,如此名贵的海棠,却飘零沦落到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这就突出了她悲剧的命运。

  “嫣然一笑”,出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嫣然一笑, 惑阳城,迷下蔡。”作者在这里,深情地把海棠比作一位绝代佳人,虽然流落在村野的竹篱茅舍之间,但布裙荆钗,却无法掩盖她的天生丽质。相比之下,那些热闹地争春竞艳的满山桃李,都黯然失色,显得十分粗俗了。

  下面的四句,是作者对海棠命运的沉思遐想,是全诗感情上的一个迭宕回旋:“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故遣”一句,显然用杜甫《佳人》诗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句意。作者猜想,这海棠的命运,也许并非由于偶然的不幸。而是出于造物主的有意安排。因为她有着一种天生的、内在的高贵气质,完全不需要外在的妆饰和环境的陪衬,不需要借重于金盘、托献于华屋。那些桃李之流,只有靠置身御苑名园,来夸耀其“高贵”的身分;而海棠幽居空谷,无求于富贵,却自有富贵之姿,这正显示了海棠的不同凡俗之处!也许,这就是造物的“深意”所在吧!

  下面六句诗,作者整个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正面描绘出柯丘海棠的绝艳风姿。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这两句,将海棠比作醉美人,极写海棠花、叶的美丽。沈立之《海棠记》中说:海棠“初极一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作者正是把这一形象,幻化为一个美妇人:所谓“极红,如胭脂点点”,正如美人的“朱唇得酒”,而“渐成缬晕”,则是这位美人不胜酒力、两颊绯红了。又,海棠花繁时,其叶亦茂,红绿相托。作者进一步地想象出,海棠的绿叶,就像这位醉态可掬的美人高高挽起的翠袖;而绿叶托扶中的花朵,则如美人娇嫩红润的肌肤。这个“醉美人”的比喻,不仅极生动地表现出海棠花叶的艳美,而且天然妙合,十分传神。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责这两句诗是“恶诗”,说它不够“超脱”,就是因为仅仅把它当成了描摹刻画之语,而没有看到它传神写照、动人魂魄的艺术力量,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的两句,“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进一步将海棠比作了睡美人。《明皇杂录》载:“上登沉香亭,召妃子,时卯酒未醒,侍从扶掖而至,上乃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春睡未足耳。’”苏轼的诗句,即从这个典故融化而来。写“林深雾暗”,是为了说明晓光何以来迟;而晓光来迟,又正是美人春睡酣足的原因。作者着意渲染在这“日暖风轻”的良辰,这位“美人”慵倦的醉意和春睡的香甜,就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雍容典雅和仪态万方,使人们对海棠的“自然富贵出天姿”,留下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印象。

  接着,“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二句,将雨中、月下的海棠,比作一位悲哀的美女,着重刻划了她内心世界的痛苦,从而扣回到篇首的“只有名花苦幽独”这个主旋律上来。

  海棠著雨,本来是最为艳丽的,如晚唐郑谷《海棠》诗云:“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但苏轼笔下的这位美人,却充满了无限的哀怨。那打在花瓣上的雨水,就像她面颊上晶莹的泪珠,滴滴滚落下来。在朦胧的月光下,在寂静的春夜里,她孤芳自赏,寂寞地开放着。虽然饱含着幽怨,但她却决不趋时媚俗,始终苦苦地支撑着自己,从而更加显示出她品格的坚贞,显示出她内心世界的沉静的美。“凄怆”和“清淑”这两组镜头,高度概括了海棠的不幸遭遇和高尚情操,使得“名花苦幽独”这一主题,在艺术上得到了极美的表现。据说苏轼后来自咏海棠诗时曾对人说,“此两句乃吾向造化窟中夺将来也!”(见南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可见这两句诗是作者平生的得意之笔。

  以上十四句诗,歌咏了柯丘海棠的幽独、高雅、美丽和清淑,是此诗的前半部分;下面的十四句,借物抒怀,寄寓身世感慨,则是此诗的后半部分。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消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含,拄杖敲门看修竹。”从表面上看,诗人的心情好象颇为悠闲自在,实际上却潜藏着深深的痛苦。一个“奋励有当世志”、要求“涤荡刷新而卓然有所立”的政治家,如今成了朝廷的逐客罪人,远谪荒州,“不得签书公事”,只能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这对诗人的理想是多么无情的嘲弄!所谓“散步消遥自扪腹”,不过是愤懑而以旷达出之罢了。因为是戴罪之人,诗人不便与人过多接触,在百无聊赖之中,他只好拄起拐杖,敲开邻人柯丘小园的园门,与草木为伴来了。也许倒是这“无情”的草木,能给诗人受伤的心灵一些抚慰吧……

  果然,“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在满山的杂花蔓草之间,诗人突然发现了这株极其名贵的海棠花,临风盛开,光采照人,这不禁使诗人又惊又喜!他几乎不相信自已患病的眼睛,叹息无言,一再揩拭着昏花的病目。这株海棠的气质是如此高贵,神韵是如此典雅,颜色是如此美丽,在这位空谷“佳人”的绝艳之姿面前,诗人想到自己年来的潦倒之状,不免要自叹“衰朽”了。

  下面四句,作者对这株海棠的来历作了种种猜测:“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陋邦, 自然是指黄州。在这蛮烟瘴雨、草木芜秽的荒凉之地,怎么会出现这样一株绝顶高贵艳丽的海棠呢?诗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到了那盛开着海棠花,有“香海棠国”之称的西蜀四川。诗人激动地想,也许这株海棠是一位好事者从西蜀移栽到此地的呢!如果真是那样,诗人就不仅是“患难逢知己”,而且是“他乡遇故人”了,那又怎不让人激动呢?但是,诗人随即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此去西蜀,远隔千山万水,一株纤弱的海棠秧苗,远涉千里,携来黄州,又谈何容易!那么,这株海棠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诗人苦苦思索着,忽然萌发了一个既美好、又神奇的想象:这一定是一只远飞的鸿鹄,从蜀山锦水衔来一粒海棠种子,遗落在江城的土地上,从而长出了这样一株绝美的花树!这个想象是如此的充满诗意、优美动人,以至连作者自己也确信,柯丘海棠的来历,只能用这个美丽的故事来加以说明!作者心中的疑问消释了,全诗于是也就进入了尾声。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这两句诗,是全诗最重要的点睛之笔。一个“俱”字,双绾上文的“绝艳”与“衰朽”,点明了诗人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遭遇。尽管他们都姿质高洁,然而命运却把他们从西蜀家园,一起抛掷到了异国他乡。由于“土人不知其贵”,海棠花受尽人们的轻侮;因为世俗的势利,诗人也同样遭到人们的冷遇。在恶劣的环境里,他们饱尝“幽独”之苦,但却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们忍受着、挣扎着、期待着,不改变理想、不稍易品节,洁身自好、坚贞不渝——这就是诗人和海棠的共同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幸与不幸!正是为了这“可念”可感、可泣可歌的一切,诗人要痛“饮一樽”,写下这首充满无限哀怨、同时又充满无限激情的《海棠曲》。至此,全诗由“只有名花苦幽独”到“天涯流落俱可念”这样一条抒情线索已经点明,诗人以海棠自寓、通过写一代名花的命运来自抒身世感慨的用意,也完整地揭示出来了。

  此诗的结尾,充满了感伤、凄婉的情调:“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诗人想象着,待自己明朝酒醒,再来寻觅这位天涯知己时,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了。艳美的海棠花瓣,将消尽残红,像纷纷的雪片飘坠于地,由一抔黄土尽掩风流。这就是一代名花在历尽苦难之后的悲剧的结局!“那忍触”中的一个“忍”字,写出了诗人对海棠命运的无限惋惜,也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悲叹,为全诗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它有力地控诉了那个摧残一切美好事物的不合理的社会。正是这种感情,在后来的千百年里,得到了无数正直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柯丘海棠诗》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他平生的得意之作。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说:“东坡作此诗,词格超逸,不复蹈袭前人。……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石者, 自有五六本,云轼平生得意诗也。”可见诗人自己对此诗的珍爱。今天我们看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确实是十分突出的。

  从构思上讲,此诗的特点是妙于联想。作者由一代名花开在草木荒芜的“江城”,联想到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句,点出了海棠的“幽独”之苦;又由“陋邦何处得此花”的疑问,联想到“雪绽霞铺锦水头”(晚唐吴融《海棠》)的“香海棠国”,引出了自己久别的家乡——西蜀四川;再由海棠流落天涯的不幸,联想到自己远谪黄州的遭遇,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一层比一层更深的联想,不仅把诗人的命运与海棠花的命运紧紧地挽合在一起,有力地表现了此诗的主题,而且使全诗的诗意一气流转,奔逸超妙,前后衔接十分自然。查慎行评此诗说:“读前半竟似《海棠曲》矣!妙在‘先生食饱’一转。此种诗境,从少陵《乐游园歌》得来,寓其神理而化其畦畛,斯为千古绝作。”其实我们细读两诗,平心而论,苏诗的内在联系显然是比杜诗更为紧密的。

  此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精于体物、善于描摹。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说:“盖色之美者唯海棠……诗家所以难为状也。”为什么“诗家难为状”呢?因为海棠“翛然出尘,俯视群芳”,它高贵的气质、端庄的神韵、秀雅的风姿,非一般图形画貌的文字可以写出。而苏轼在这里,则巧妙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海棠比为醉美人、睡美人、悲美人,不仅把海棠的天姿丽质绝妙地人格化,而且充分显示了它在苦难之中坚贞不屈的精神,使海棠的形象极美、极感人地表现了出来。汪师韩说:“‘朱唇’二句绘其态,‘林深’二句传其神,‘雨中’二句写其韵。不染铅粉,不值描摹,乃得追魂摄魄之笔。倘……一味作叹息流落之词,岂复有此焱绝焕炳。”(《苏诗选评笺释》卷三)所谓“追魂摄魄”、“焱绝焕炳”,应当说是并非过誉的评价。

  此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既能吸取前人的营养,又能自铸伟词、“不复蹈袭前人”。此诗的前半,可以明显地看出杜甫《佳人》诗的影响,后半则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心灵感通。但作者却决不“章摹句写”,模拟古人,而是着意于塑造出非常个性化的海棠的形象,写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这在以点窜古人诗句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宋代,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固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我们觉得,它最可贵的地方,仍在于它的思想、它的精神、它的灵魂。纪昀曾评论此诗说:“纯以海棠自寓,风姿高秀,兴象微深,后半尤烟波跌宕。此种真非东坡不能,东坡非一时兴到亦不能。”(《纪评苏诗》卷二十一)这后一句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不是苏轼这样的旷代诗人,当然很难写出如此优秀的诗篇;但是,即使是苏轼本人,如果没有“乌台诗案”的打击、贬谪黄州的磨难,如果没有真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他也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来的!

相关推荐

  •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②》注释和评析
  • 苏轼《记游定惠院》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
  • 《苏轼·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
  • 苏东坡全集《记游定惠院》原文及鉴赏
  • 苏轼《记游定惠院》原文及鉴赏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