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宋·王安石《思王逢原三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2023-02-10 15:39:20

  蓬蒿今日想纷披, 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 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 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 欲欢无复似当时。

  王逢原,名令,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王安石的连襟,以教书为生。他有改革政治的理想和出众的才华,但始终未伸抱负。他的诗文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强烈不满。安石很喜欢这个胸有大志又有叛逆性格的年轻诗人,引以为同志,并把自己的妻妹嫁给他。可惜王令在嘉祐四年因贫病死于常州,时年二十八岁。王安石为其写了《墓志铭》,高度评价了他的人品,曰:“始予爱其文章,而得其所以言;中予爱其节行,而得其所以行”,“以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者”。这首诗就是在王令死后的周年所写的悼念文字。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去挚友的深切悼念,追忆他和亡友生前的深厚情谊。诗人的沉痛之情象打开了的闸门从胸中倾泻而出,“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诗人用他想象中孤坟上凄凉景象表达极度的哀痛:丛生的蓬蒿已经枯萎,在秋风中瑟瑟摇动。人在悼念亲人友朋的时候,愈哀痛则愈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其音容笑貌,甚至一颦一笑,均历历在目,如同生前。最为安石痛惜的是王令的抱负和才华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一句,既是对好友优秀品质和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其不得施展其才的忿忿不平。心有灵犀一点通,王安石所以对王令如此厚爱,乃是因为王令最能理解他变法革新的精神,安石也最理解王令改革政治的理想和愿与天下人共患难的高贵品质。他们的友情达到心神相通的地步。安石在另一首《思王逢原》中对他们友谊之深、感情之笃和失去知音之痛作了进一步的吟诵:“自吾失逢原,触事辄愁思。岂独为故人,抚心良自悲。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谁能谋?我语听者谁?”一个布衣终生的青年,竟能得到安石的如此厚爱,可见安石以道义交友的伟大人格。接着诗人具体回忆了终生难忘的庐山之游的往事。坐在似自天而降的耸立的石头上,兴致盎然,促膝共读,望着山脚下向东流淌的湓河水,畅谈着理想、抱负,何等地快意呵!接着,诗人的神游之笔突然收住,回到现实中来,老天何其不公,偏令知音人作古,往事如烟,人鬼殊途,诗人感慨万千,以“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作结,千种愁肠,万缕情丝,都系于这一句之中。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点。首联是哀景,用哀景烘托哀情,增强了哀悼亡友的悲痛之感。颈联是乐景,用回忆中的乐景乐情表达二人友谊的深厚,以物是人非反衬失去友人的哀痛之情,是用旧时的欢乐气氛反衬人物今日悲痛的心情。尾联也是颈联的回应。

相关推荐

  •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原文及赏析
  • 唐·张旭《山行留客》 原文及赏析
  •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客至》原文及赏析
  • 元·陈孚《太常引》原文及赏析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赏析
  • 唐·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原文及赏析
  •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赏析
  •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