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读曲歌”属于南朝乐府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之所以叫“读曲歌”,据说是因为南朝宋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以此为名”(《乐府诗集))。《读曲歌》今存八十九首,多为民间情歌,此为其中之一。
这首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女子的反常心理。这种反常心理的核心,是“愿得连暝不复曙”。“暝”是夜晚,“曙”是天亮。她希望一个黑夜连着一个黑夜,永远不会天亮——顶多,一年总共只天亮一次。为此,她要“打杀长鸣鸡”,因为长呜鸡爱在黎明时高声长鸣,它一叫,就表明天要亮了;她还要“弹去乌臼鸟”,因为乌臼鸟比鸡叫得还早,所以她要用弹弓把它赶走。这位女子希望“连暝不复曙”的心理状态, 已属反常;而她竟因这种反常心理而迁怨于长鸣鸡和乌臼鸟,益见其滑稽和荒唐。天总是要亮的,这是客观规律,是最简单的常识;长鸣鸡和乌臼鸟的报晓鸣叫,自古如此,也属正常现象。可是,这位女主人公的心中却涌出了违背这些简单常识的荒唐愿望,向无辜的鸡鸟发泄自己的怨恨,这不是一副傻得令人可笑的模样吗?
那么,这位女子为什么会希望“连暝不复曙”呢?俗话说:夜长梦多。她希望在那漫漫长夜中,去做一个又一个甜蜜的梦。也许是一些难于设想的原因(如男子服役远征)吧,她与她的情人(或丈夫)无法会面,无法在一起享受爱的欢乐,因此,只得在梦中飞到他的身边,甜蜜地依偎在一起。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揭示了这种特定处境下的特定心境。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觉得这位女子不仅傻得可笑,而且傻得可信了——她的反常心理和举动,正是常情常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