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筰康居路尽通②,西南开镇两江雄③。
汉家大将推杨仆④,蛮府参军见郝隆⑤,
象迹满山云气白,鸡声千户日车红⑥。
明珠薏苡无人辨⑦,行李归来莫厌穷。
此为贝琼赠友人杨九思之作。杨九思,生平不详。但从诗意看,知其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职,该地经济不发达,离京都又千里迢迢。故作者以国事相劝勉,使友人愉快成行。
首联写朝廷重视西南地区,从川蜀通往云贵的大道已修通。这是写实,据田雯《黔书·奢香传》所记,洪武初,在彝族女土司奢香的支持下,重新修建了四川通向云贵的山路。明朝人论这次修路的功绩,比起唐代和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从甘肃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原来就有通道。明初袭元制,在云贵地区设立土司,通过各少数民族首领统治各族人民。友人所去的广西治所泸西是西南重镇,故此去可谓任重道远。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杨仆在汉武帝时以严酷著称,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吕嘉反叛,武帝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率军前往征讨。杨仆破石门,得军粟,攻番禺,纵火烧敌,都是攻坚战。而路博德虽会期失后,军卒亦少,因能遣使招降,反而先克番禺,俘获吕嘉。郝隆是东晋名士,语言“机警多锋”,桓温任为南蛮参军。据《世说新语》载: 桓温曾于三月三日设宴,与会者如不能作诗, 就罚酒三升。 郝隆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作诗一句云: “��隅跃清池。”桓问��隅为何物, 郝答蛮名鱼为��隅。 桓曰作诗何以作蛮语, 郝云: “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贝琼用杨仆典,是此为杨氏祖先,而且此二典切合友人去广西所负的使命。他借典称赞友人文经武纬,颇有名声,故以为国建功相期,出自至诚。但杨仆为人严酷,《史记·南越列传赞》 云: “楼船从欲,怠傲失惑; 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太史公认为杨仆怠傲,故战功虽大而行赏时反在路博德之后。作者借司马迁的评论劝友人为政要宽猛相济,智虑致明,取信于民。郝隆富有才学,是风流名士,但只见机警语言,而无政绩可言,实应引以为诫。作者这些劝勉写得委婉含蓄,用心良苦,使友人能意会,并感到只有莫逆之交,才能做到爱之深、望之切。
颈联想象友人到任后的客观环境。任所峰峦起伏,云合雾集,跟繁华的京都自然不能相比。但也有边地风光,能看到象迹象舞,该是眼福。其地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户口繁盛,清晨观日出也别具特色。且为人要胸怀旷达,随遇而安。日车用 《庄子·徐无鬼》中的典故: “有长者教予曰: ‘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这与想象中的友人野游情景相切合。尾联用马援的故事作结。马援于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将军,南征交趾。战争结束后又修筑城郭,兴修农利。他为官清廉,自交趾回洛阳,只带回一车薏苡,想作为良种。尝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作者希望友人立功边塞,造福于民,归来时两袖清风,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首七律写得高古浑厚,很有气度。首联就题而起,叙奔赴重镇,气势远雄阔,极苍莽之致。颔联书事,承接破题,用事引证。颈联写景,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此二联有俯仰古今之怀,吞纳山川之势。尾联与开篇关合,以远征始,以功成归,首尾浑然天成。全诗音韵相应,对偶工稳,雍容闲雅,出于自然。作者是明初名儒,曾参与修《元史》 ,任国子助教、中都国子监,学识丰富,写诗爱用典。此首共用四个典故,三个事典,一个语典。他把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浓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丰富了词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人们读来,感到含蓄、洗练和联想翩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