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原文及赏析

2023-03-13 14:21:45

  今宵帝城月②,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③,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④。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夏秋之间。当时作者在长安,他的好友白居易在洛阳,元稹在越州。

  题名即反映了诗的内容。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易牵惹离人思绪; 同处明月之下,却难聚首共赏,愈发加剧了离人的忆念之情。这里,一轮明月成了联结三位友人的纽带,而“忆”则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首联入笔擒题,极写长安城当晚月光之明亮,以致“一望雪相似”。“一望”,举目远望; 惟其是举目远望,才能摆脱一隅之地的局限,面对银辉遍洒的寥廓空间,涌现出大跨度、远距离的联想; 同时,“一望”还含有猛然望去之意,它突出的是诗人的第一感觉; 惟其是第一感觉,才能道出“雪相似”的话语。“雪相似”,表面看来是单写似雪一样皎洁、清澈的月光,但从深层看,却无疑是借明净如雪的月光来兴起并反衬诗人真挚的怀友之情。也就是说,在作为景物的月光和人的情感间存在着一种正比关系,景愈丽则情愈深,月光愈美则怀思愈切。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颔联紧承上文,着一“遥想”,极自然地引出洛阳城在想象中的状况;而“正”字恰到好处的使用,则给这想象中的状况增添了一种确定无疑的意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既然洛阳城理应和长安城一样,洒满了清澈的月光,那么,友人白居易不也会像自己一样,面对撩人的月色而在思怀远人吗?更进一步,诗人还惦记着独处越州的元稹: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镜湖水平似镜,浩渺无际,乃越州一大名胜; 当此明月之夜,镜湖阔大的水面上浮泛着一轮皎洁的月影,该是何等奇妙的景象呵!想必元稹也在观望。可是,景虽美而人却孤,眼望镜湖之水,元稹不也同样会发出无尽的怀友之情吗?颈联不直写月光而将其纳入镜湖水中,从而将天光水影联成一片,既丰富了月夜的色彩,又更为曲折地表现了相思之意,令人读来,妙不可言。

  以上两联写诗人 对两位朋友的忆念,却未用一个 “忆”字,而且转从对方怀思着笔,初看似与题旨稍有不符; 然而,殊不知在未着 “忆”字的相忆中才愈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相忆的深情,在设想朋友思念自己的描写中才愈能真切、深刻地表现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白居易 《江楼月》 ) ,如果不是对友人有着入微的了解,如果不是对友人怀着至诚的信赖和深情,那么,这样的诗句是断断写不出来的,即令写出来,也难以达到如此平直、深切、感人的境地。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尾联承上作结,正面点出 “忆” 字,有如画龙点睛,振起全篇文意; “忆” 前冠以 “展转”二字,极生动地表现了三位友人相互忆念的情态和心境,而这相互忆念的情态和心境又是靠 “月明千万里”生发并传送的,那么,这遍布千万里的月光在某种意义上不正是友情的象征和见证吗?

  无独有偶,在今存白居易的诗集中,也有一首怀友之作,题名 《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诗云: “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从诗题看,白诗是接到刘诗后的赠答之作; 从诗的内容看,同样以明月为纽带,以相忆为主线; 如果将其尾联与刘诗尾联的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对照来看,不是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把握到他们那跳动的心声吗?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三位大诗人的友谊,在那皎洁的月光映照下,又显得是多么纯洁、深挚、高远呵!

相关推荐

  • 《叹水别白二十二》原文及赏析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及赏析
  •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
  • 《再授连州,至衡阳②,酬柳柳州赠别③》原文及赏析
  • 《忆乐天》原文及赏析
  • 《柳枝词》原文及赏析
  • 《赠元稹》原文及赏析
  • 《别元九后咏所怀》原文及赏析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