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幽境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韦应物,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东南)人。以勋格补三卫郎——他是一个宫廷侍卫出身的人。后折节读书,始从经世之学,初仕河南府洛阳县丞。大历十三年(778),他从京兆功曹转任鄠县(今陕西户县) 令。户县当时是京西的风景区。次年,韦应物有栎阳县令的任命,但他不赴任,却寓居在沣河东岸善福寺的西斋。在这里,他仍与鄠县的僚友游宴。崔主簿名倬。主簿是县令下的第三把手,负责实际民政,故尔不能和已赋闲居的同僚长官长期相处。崔主簿离去后,旧日长官的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崔主簿。
首联: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同心”,志趣相同,若出一心。“忽已别”,聚会时倒不意识友情的珍贵,今一离去,便突然感到难奈的寂寞。“昨事”,前此同游共处的赏心乐事。“方成昔”,成为过去,影响难追了。这第一联感怀旧事,写知交聚散,令人感念。
颔联: “幽境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幽境”,清幽的境界。据作者在其他诗作里的描写,这福善寺里有佛香阁,又有碧涧、竹林园,境界确实清幽。“晴明一登望,萧洒此幽襟。” ( 《善福寺阁》 ) 难怪他要“还独寻”。“绿苔见行迹”,是说崔主簿的履迹还清晰地印在苔莓之上。
颈联: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斋”是西斋,“秋”点时序。当崔主簿在时,还能及暮春盛夏,而眼前却是萧条疏落的秋天了。高斋孤坐,面对淡烟寒水,感到黄昏的迅速降临。
以上颔联、颈联四句写足了诗题的前一半: “独游西斋”。
尾联紧承中四句独游之情,结出寄崔之意。“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因为独游落寞寂寥,就不禁忧从中来。“结几重”,可见并非一端。到底是些什么忧思愁绪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当时诗人自己的职官未定,对自己仕宦的前途感到渺茫; 二是当时韦应物巳丧妻室, 他是鳏居独处; 三是他在鄠县令任上为政一年,政绩未著,对所管地区民众有些内疚。可能还有别的。总之,他的情怀是十分抑郁的,非崔主簿这样的同心挚友,是难以排解的。“非君不可释”,言外之意是期望崔主簿再来。我们所说的 “结出寄崔之意”就是指这一层意思。
韦应物这一首寄赠僚友诗作的特点是: 词语清淡,感情真率。第二联以“绿苔见行迹”写对友朋的思念,意趣天然。试把它和 “岸沙犹记履綦痕”(刘克庄句) 比较,就显见后者雕饰。又如最后那句浑厚的话: “非君不可释”,显然也是出于清淡为宗的陶渊明。陶渊明 《停云》诗有句: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韦诗把陶句添成五言,语虽质直朴厚,感情却更笃实感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