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人》
1949 黑白片 104分钟
英国伦敦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卡罗尔·里德 编剧:格雷厄姆·格林(根据格林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摄影:罗伯特·克拉斯克 主要演员:约瑟夫·科顿(饰霍利·马丁斯) 阿莉达·瓦莉(饰安娜·施密特) 奥森·威尔斯(饰哈里·莱姆)
本片获194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摄影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英国片奖
【剧情简介】
在国内生活困难的美国作家马丁斯突然收到老朋友哈里从维也纳的来信,说为他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他立即动身来到这座音乐名城。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冬天。处于美、英、法、苏四国共管之下的维也纳寒气逼人,一片萧条,黑市盛行,罪犯猖獗。马丁斯在车站没有见到原定接他的哈里。他找到哈里的住处,不料看门老人告诉他,哈里已在昨天下午被汽车撞倒身亡。马丁斯赶到墓地,哈里已经入葬,只有几个朋友在默哀。
回城时,马丁斯遇见了国际警察总部的英国警官卡洛韦少校。少校邀他在酒吧进餐,告诉他哈里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黑帮头子。马丁斯深为震惊,决心调查一番。他被送到招待所,立即接到哈里的朋友库尔兹约他谈话的电话。库尔兹告诉马丁斯,哈里被一辆汽车撞倒,伤势很重,他和另一位朋友把哈里抬到路边等候救护车,哈里临死前托他安排马丁斯回国。马丁斯想到看门老人说哈里当场就死了,觉得其中有疑,更想弄清真相。他要求库尔兹告诉他哈里的朋友还有谁。库尔兹说有一个叫安娜的演员与哈里挺熟,但又劝马丁斯不要去找她,以免惹事生非。安娜是捷克人,父母双亡,移居维也纳后成为歌剧明星。马丁斯兴冲冲地在剧院找到她,但安娜态度冷淡,不愿多谈哈里的事。马丁斯说出自己对哈里之死的怀疑,两人一起去问看门老人。看门老人说哈里确实是当场死亡的,是被三个人抬走的。而库尔兹说是两个人,那么这位没有露面的第三个人是谁呢?安娜劝马丁斯不要插手了。马丁斯则表示,为了朋友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他把安娜送回家,遇上也在调查哈里的卡洛韦带人搜查。卡洛韦发现哈里为安娜办的护照是伪造的。马丁斯把自己对哈里之死的怀疑向卡洛韦说了,但少校并不十分关心。马丁斯只好与安娜继续调查。他们来到夜总会,找到库尔兹。库尔兹出乎意料地向他们介绍了与他一起抬走哈里的罗马尼亚人波佩斯库。波佩斯库重复了一遍库尔兹关于哈里死亡的老调,马丁斯却单刀直入地质问,抬走哈里尸体的第三个人究竟是谁,这个未露面的人却是看门老人亲眼见到的。波佩斯库竭力否认,并威胁马丁斯当心遭人暗算。当马丁斯和安娜又一次去找看门老人时,他已经被暗杀了。马丁斯本人也遭到黑帮分子的追杀。脱险以后,他立即向卡洛韦说明情况,没想到少校反而劝他尽快回国,免得再遭不测。这位少校告诉马丁斯,哈里制造假盘尼西林出售,牟取暴利,害人不浅,他要是真死了倒是报应和好事。
马丁斯准备回国,临行前去向安娜告别。他已经爱上了安娜,但安娜心里爱的却是哈里。马丁斯说了哈里的所作所为,两人内心都不平静,在默默无言中分手了。马丁斯走出安娜家,发现一个人躲在路边一家门洞里。他大声喊叫起来,吵得临街一家住户不满地打开了窗户,灯光恰好照在门洞里那个人的脸上。马丁斯大吃一惊,此人正是哈里。这时一辆汽车从两人之间驶过。马丁斯再去找哈里,哈里已不见了。马丁斯把情况告诉卡洛韦,他们连夜来到墓地,挖开坟墓,原来里面埋的是哈里的同伙,不久前失踪的陆军医院卫生员哈宾。
马丁斯决心见到哈里。他先找到了库尔兹,说他在回国前要见见哈里,随后就去游乐场等候。不一会儿,哈里果然来了。两人买了门票,走进转轮。马丁斯告诉哈里,安娜因为他被捕了。哈里却表示无能为力。马丁斯指责哈里不该贩卖假药害人。哈里却说,除了马丁斯谁也抓不着他的把柄,说完就要将马丁斯从空中的转轮里推下去。马丁斯镇静地告诉哈里,警方已经检查了他的坟墓,发现了哈宾。哈里见事已败露,只好放过马丁斯,扬长而去。
马丁斯来见卡洛韦。少校要求马丁斯引蛇出洞,抓住哈里。马丁斯虽犹豫了一阵,但还是以释放安娜为条件答应了少校的要求。第二天,安娜获释并被遣送回国。在车站,她发现了马丁斯,不禁心里起疑,便质问马丁斯和少校搞了什么鬼。马丁斯无可奈何之中只好道出事情原委。安娜得知真相后立即撕碎护照,表示不走了。她说她永远记着哈里,不忍心伤害他。马丁斯深感有愧于朋友,去对卡洛韦说当晚就回国,不再管哈里的事了。少校心生一计,在送马丁斯去机场的途中,带他去医院看了注射过哈里的假药的受害儿童。马丁斯望着这些无辜的孩子在痛苦地挣扎,正义和良知在心中占了上风,决定留下来帮助少校捕获哈里。
马丁斯约哈里晚上在咖啡馆见面,不料安娜也来了。她发现哈里走进咖啡馆,立即对他大叫起来。哈里见到安娜,不由又惊又喜,但看见警察正围上来,只好夺路而逃,钻入大街的下水道。警察立即封锁了下水道的各个出口。卡洛韦、马丁斯等冲进下水道,追赶哈里。马丁斯发现了哈里,要他投降。哈里却开枪打死了一个警察, 自己也中了一弹。他自知难逃罗网,开枪自杀。
第二天,哈里被埋葬在墓地里,马丁斯和安娜都来为他送葬。回城的路上,马丁斯在路边等着他所爱的安娜,安娜却头也不回地走过他的身旁,一直向前走去。
【鉴赏】
一部影片艺术上的价值或商业上的成功均离不开视觉效果的创造,因为视觉效果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具有首屈一指、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第三个人》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它在视觉效果上的倾斜构图。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会对此记忆犹新。影片开始不久,当投奔老朋友的美国作家马丁斯赶到哈里在维也纳的住处,而看门老人告诉他哈里已因车祸身亡,正在举行葬礼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倾斜构图。如果说这时关于看门老人的倾斜构图可从剧中人物马丁斯仰视的主观角度得到自然、合理的解释的话,接下来当卡洛韦少校与马丁斯在酒吧谈论哈里时出现的倾斜构图则不能从这两个剧中人物本身得到解释了。我们不得不认为这是影片导演的人为的作法,是影片导演作为故事叙述者的一个视角。上述倾斜构图在《第三个人》中的许多场面或段落出现过。为了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我们不妨将其作个分类。
第一类即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的倾斜构图,无需多论。
第二类是人为的倾斜构图,这一部分的镜头数量最多,先后出现在酒吧,剧院,看门老人家,安娜家,警察总部,夜总会,马丁斯发现哈里的街道,转轮,医院,咖啡馆及其附近的街道,等等。初看,这些倾斜构图的出现不分场合和人物,显得比较杂乱。但它们的出现其实遵循着一条规律,即这些倾斜构图总是出现在剧中人物谈论哈里之时或哈里本人出现之时,换句话说,它们都与哈里有关。这就需要对哈里这个人物作些分析。影片中的哈里利用战争造成的商品短缺、黑市盛行的混乱局势,贩卖假药,牟取暴利,致使服用者或死或残,其中许多受害者还是儿童。毫无疑问,哈里是一个罪犯,他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制造自己被车撞死的假象,正是为了逃避警方的追捕。然而,哈里又为他的犯罪行为辩护。他认为面对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就必须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也不足为怪。因此,哈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物,是不安定的畸形社会的产物。以上倾斜构图强调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格和战后欧洲社会的混乱面貌。另一方面,哈里因车祸而身亡是他制造的一个假象,各个人物对哈里之死的叙述包含矛盾和疑点。所以,当剧中人物谈论哈里时采用倾斜构图,这就暗示了哈里假死的可能性,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感。
第三类同样是人为的倾斜构图,例如警察来夜总会巡逻时,黑帮分子之间打电话时,看门老人被暗杀时,一辆小车莫明其妙地拉跑马丁斯时,马丁斯被黑帮分子追逐时,以及最后警方追捕哈里时都运用了倾斜构图。显而易见,这些倾斜构图的运用在于从视觉上加强影片的神秘和紧张气氛。以小车拉跑马丁斯及马丁斯被追逐的那段戏为例。马丁斯要乘车去警察总部报告看门老人被暗杀,但小车司机朝相反方向急驶,马丁斯莫明其妙,观众也莫明其妙,观众与马丁斯一起紧张地猜测小车把他带到何处,马丁斯是否会遭到危险。原来,这是司机奉他的主人之命,把马丁斯接到一个座谈其作品的会场。观众与马丁斯一起刚松了一口气,可是黑帮分子紧接着跟踪而来,马丁斯慌忙逃离会场,甩掉黑帮分子的追杀。这段戏中,倾斜构图与水平构图的镜头交叉出现,紧张中虽有松弛,松弛中更有紧张。
《第三个人》自始至终不忘从视觉上创造神秘和紧张的气氛。即使拍摄水平构图镜头,影片也不放过任何机会。观众绝不会忘记警方诱捕哈里那段戏的光影效果。马丁斯按照警方的安排,约哈里晚上在咖啡馆见面。附近的街道上隐蔽着卡洛韦等警方人员,他们在镜头和光影之中忽隐忽现。突然,对面墙上出现了一个人影,人影越走越大。正当人们以为哈里就要出现之时,人影消失,从拐弯处走出了一个卖气球的老头。他径直走到卡洛韦和他的副官的隐蔽处,副官不得已买了一只气球,支开了老头。这时,哈里出现在一堵断墙上,在夜晚的光影下活像一个幽灵。接下来是长达10分钟的警方在下水道追捕哈里的戏。在这场戏中,光和影同样为紧张的追捕气氛的创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利用光和影或倾斜构图等视觉因素创造的紧张和神秘的气氛,完全符合甚至更强化了原作或剧本采用侦探小说手法叙述的这个发生在战后维也纳的故事。《第三个人》运用美、英一般侦探小说的传统结构方法,一环扣一环,由此即彼,前呼后应。例如影片在开始介绍维也纳这座奥地利首都的一组镜头中就表现了后来马丁斯约见哈里的转轮;又如哈里第一次的假葬礼与他最后的真葬礼也具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在开场不久的那个假葬礼上,除了马丁斯,剧中其他几位主要人物也都亮相,他们分别为卡洛韦少校、黑帮分子库尔兹、哈里的女友安娜等。然后,马丁斯为了弄清哈里死亡的真相,一个接一个地向这些人了解情况。影片还通过反复出现的一种齐特拉琴声增强了上述效果。
《第三个人》由英国导演和英、美等国演员合作拍摄并在1949年公映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还在于它迎合了当时美、英及其盟国针对苏联的冷战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等不得不联合作战。战后,这种联合逐渐解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世界重新处于敌对状态。影片以战后的维也纳为故事背景。当时这座城市处于美、英、法、苏共管之下。遭到警方追捕的罪犯哈里可以安然无恙地躲避在苏联管辖区域,旅居该城的安娜惧怕返回她的祖国捷克,阴险的黑帮分子波佩斯库是一个罗马尼亚人,这些都为西方的冷战政策制造了舆论。然而,在冷战已成为历史的今天,《第三个人》仍得到人们的青睐,这只能归功于这部影片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所创造的艺术价值,这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第三个人》成为卡罗尔·里德的代表作之一。这位导演被认为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在完成《第三个人》并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三年以后,里德受封为英国爵士。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