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剧 > 电影

《周恩来》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2021-01-20 17:53:37

  《周恩来》

  1991 彩色片 17本 中国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丁荫楠 编剧:宋家玲 丁荫楠 刘斯民 摄影:于小群雷甲铭 主要演员: 王铁成 (饰周恩来) 本片获199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特别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化妆三项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剧情简介】

  1967年1月的北京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热潮中。周恩来身穿军装坐在汽车里,忧心忡忡地向车窗外望着。街上一队队造反派,高呼着口号向前冲去,孔庙里烟雾弥漫,正在焚烧“四旧”……北京某大学里,年轻的红卫兵们簇拥着江青,她挥动着红宝书讲话,一片沸腾的人群。

  周恩来在中南海的西花厅,心事重重地告诉贺龙夫妇:“朱老总的住处今天早晨被造反派翻了,我这里也很难保安全。运动发展到下一步,到底是什么样……你们先到西山去住一段……有什么情况及时告诉我。”周恩来深情地握住贺龙的手:“秋天,我去接你。”他望着远去的汽车,眼前出现了1927年7月31日南昌起义的前夜。

  1967年批判陈毅大会,由于陈毅在检查中不承认外交部的工作有路线问题,而引起造反派的抗议,他们冲上主席台。周恩来站在陈毅面前挡住造反派,说:“……如果你们要抓陈毅,那就先从我身上踏过去……我宣布大会立即停止!”他率先走出会场。接着周恩来接见鞍钢两大派的代表,说服他们立即终止派仗恢复生产。

  1968年,周恩来看到关于烈士子女著名艺术家孙维世死亡的报告。他回忆起1939年孙在延安的情景,周恩来对其不明不白的死甚为愤怒。

  周恩来通过汽车的窗口,看到街头一群群不再上学的孩子们,重重地叹了口气。

  闪回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大地还在抖动,周总理已乘直升飞机来到邢台。他被激动的灾民簇拥着,他询问着安抚着人们,一面看望军属、老人、妇女、孩子,一面布署救灾工作。

  1971年4月周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队员,他对美国青年的理解博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崇敬。与此同时,江青别有用心地为林彪拍摄了“读毛主席的书”的大照片。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毛泽东识破陈伯达一伙在庐山会议上假检讨后,出发巡视南方,周恩来悉心安排主席南巡的保卫工作。在专列火车上毛主席接见部分党政军干部,指出“有人要分裂国家,急于夺权。”此时,林立果和四小舰队的头头,正在看火车爆炸的模型试验,秘密布置暗杀毛泽东的行动。林彪在办公室踱步,画外音是毛泽东在干部吹风会上的讲话。林立果加紧阴谋行动的步伐。毛主席平安回京。

  1971年9月12日,林彪在北戴河别墅里如坐针毡,叶群四处打电话联络。随后,一架三叉戟飞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周恩来获悉以上动向,命令吴法宪密切注意,他接到叶群电话后已洞察其中的阴谋。当即在军内做全面布署,同时向主席汇报。林彪一伙加速行动,形势紧张而严峻。周恩来亲自指挥防范阴谋得逞。终于林彪一群人的三叉戟越出国境后,在蒙古温都尔汗爆炸、坠毁。

  周恩来在首都机场迎接访华的尼克松总统。他绝妙地导演了这一幕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建交的话剧。周恩来在观看尼克松访华纪录片时,不由回忆起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健康每况愈下,尿中出现癌细胞。

  1973年黄土高原上夕阳如血,延河水滚动着金波,一辆吉普车被乡亲们簇拥着,周恩来回到了延安,他深情地望着宝塔山。延安人民的贫困状态,使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心头格外沉重,他自责地说:“是我没有当好这个家。”他对地委的领导们说:“你们五年粮食翻一番哪,只要我不死呀!我一定回来看望你们。”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天深夜,江青无事生非,和护士呕气,周总理不得不深更半夜赶到江青住处,才免去护士 “现行反革命”的无妄之灾。

  1974年周总理住进医院进行手术,江青趁机掀起“批儒”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人大会堂召开国庆25周年招待宴会。灯光骤亮,周总理走进宴会厅,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对总理的思念,欢呼声、抽泣声、鼓掌声混成巨浪。总理被感动得眼睛湿润了,他的祝酒辞引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加紧策划四届人大国务院的人选。

  周总理在医院里认真修改《政府工作报告》。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人民的前途和命运,1975年周恩来以罹病之躯飞往长沙亲自见到毛主席,共同商定了国务院的组阁人选。

  第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周总理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必定能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路线。

  周恩来参加贺龙骨灰安放仪式,他沉痛地在遗像前六次鞠躬,对贺龙夫人说: “我对不起你啊! 我没有保住他。……我心里难过啊!”

  周总理的身体日渐虚弱,须发很长面色憔悴地躺在病床上,医院内笼罩着低沉的气氛,医院外多少人渴望来看望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定要约见罗青长,他惦记着统一台湾的大业和那里的友人们。

  医务人员紧张地看着监视器的荧光屏。病房里一片寂静,一片白色。周总理两眼睁着一动不动,安静而慈祥。逆光中,白发浓眉,像白雪覆盖着的山一般的周恩来的宽阔额头,占满了画面。邓颖超缓缓地低下头,在周恩来的额头上深情地长吻,她慢慢离开,一切凝成白雾。

  阴冷的乌云笼罩着北京城,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地前行,悲痛的人群在十里长街与人民的好总理告别……

  【鉴赏】

  周恩来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博大胸怀,崇高品德,完美灵魂,乃至他的音容笑貌,举止风度,无一不为中国人民敬仰、倾倒。周恩来是中国的骄傲,但他不仅仅属于中国,他是20世纪国际政坛上瞩目的风云伟人。他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浩翰曲折。一部影片对此将如何选择、取舍?在本世纪中国的领袖人物当中,周恩来是位与人民最亲近,最为人民大众熟悉并与之情感相通的伟人。这与某些也为人崇敬却不很为人熟悉的领袖人物不同,在那里鲜为人知的事件、细节、生活背景,大有艺术加工、开掘性格的天地。一部影片如何再现周恩来的精神风貌、个性特征?在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行列中,周恩来尽管不居首位,然而“中国幸有一个周恩来”。影片如何真实准确地评价、把握周恩来的精神面貌、历史地位?这一切都为《周恩来》的创作提出了难题。

  《周恩来》成功了!

  创作者在掌握、研究了大量史料之后,凭着他们对周恩来的人格力量、思想境界的认识和理解,凭着他们站在历史的阶梯上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找到了影片的切入点。选取了“文化大革命”周恩来一生当中最后十年(1966年至1976年)作为叙事的主体。这一选择是历史的,也是艺术的。“文化大革命”那个荒谬的、浩劫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共和国的历史上,无疑永远占着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值得子孙后代长久引以为诫,不断反思。在这个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社会大混乱,矛盾错综复杂的年代里,社会关系发生着剧烈的演变,国家、民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总理周恩来处在常人无法理解的政治斗争漩涡的中心,挣扎于矛盾,搏击于险境,忍受着屈辱,带着病痛,以胜过普洛米修斯盗火烛照人间的牺牲精神,成为支撑共和国大厦的中流砥柱。这是一段最能显示、涵盖周恩来内心世界、精神品德的时期。

  影片采用了现在时(文化大革命)和过去时(历史)交错、呼应的叙事结构。情节固然被弱化了,赋予了一定的散文色彩,可是经过精心的融裁,不仅没有削弱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反而从保护贺龙,陈毅批斗大会,孙维世之死,毛主席南巡,9·13事件,尼克松访华,国庆宴会,四届人大召开……众多历史片断中,凝聚出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可信性。以历史纪实的手法展现出的一个个没有头尾,没有来龙去脉的残缺事件,被周恩来主观情绪的流程贯穿起来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内心世界。如是的总体构思获得了超越生活素材本身的更加丰富、宏阔的历史容量。我以为这里既有现代电影的叙事特点又融入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的手法。两者互为帮衬,相得益彰。

  影片的剧作构面建筑在多空间、多环境的蒙太奇结构上。这是创作者艺术构思的特色,同时也是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的真实生活面貌。这里生活的依据占据了首位。由此镜头的运动性和多节奏便也不单是形式上的追求,而是与内容浑然一体的完整形态。不可低估影片采用实景拍摄的意义,如:中南海西花厅,人大会堂,总理办公室,305医院,甚至包括直接用实物作道具。这些除了其文献价值外还构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真实和历史气氛。于是影片有了坚实充分的条件,营造出细节的、环境的、氛围的历史意味,在银幕上构成了活生生涌动着的历史潮流。虽然影片只截取了周恩来晚年的一段岁月,可是却达到了全景式地勾描出他的政治家的领导艺术,运筹帷幄的智慧,远见卓识的外交策略和日理万机的才能。

  影片可贵的创造,不仅在于树立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周恩来的银幕形象,更在于它发现并开掘出这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和感情天地。极为确切地捕捉住周恩来心理情绪的核心和本质,相当完整、生动地传达出他的“悲剧的高度”(马克思语)的精神状态和晚年忧国忧民的痛苦心境,其间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文化精神。《周恩来》使中国传记影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上迈上了新的高度。

  周恩来的饰演者王铁成,集十几年不间断出演周恩来的经验,潜心钻研学习一切与周恩来有关的材料;思想认识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进而调动起他个人的全部生活积累和艺术想象。他把握住了周恩来深邃的心理内容、内在气质和灵魂深处的精髓。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既要顾全大局,维护主席的威信,又要机智地与林彪、“四人帮”斗争;他力不从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群众运动的盲目性可又要竭尽全力保护革命老战友和广大干部。他忍辱负重,力挽狂澜。历史的责任和感情的重压全部凝结在一起。压抑的感情终于爆发了,那是在贺龙骨灰的安放仪式上。他呼喊着“薛明呀……”声音颤抖地对薛明说:“我没有保住他啊!……”对着贺龙的遗像他深深地六次鞠躬。悲哀、痛切、惋惜、愤恨、负疚,百感交集,慨叹万千。这里王铁成让人们体察到周恩来既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个渗透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情重义的伟丈夫。王铁成在把握住巨大的历史冲突与伟大人物性格之间的深刻关系的同时,善于敏锐地抓住人物瞬间的精神状态,使之进发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周恩来察看军乐团迎接尼克松访华的准备情况后离去时,乐队再次奏起《美丽的阿美利加》,他止步回头看乐队,尔后转过身来含着微笑,头和手轻轻地和着乐曲的节拍摆动。王铁成正是抓住这一刹那,传达出总理对音乐的敏感和中美即将建交在他心头引起的喜悦。王铁成从根本上超越了对真人的外形、动作、语言的模仿,也超越了对人物性格外化的表演,以出神入化的演技再现出一个丰富、完整、逼真的周恩来的艺术典型。

  导演丁荫楠对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追求,在配角人物身上也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侍卫长和护士长两个人物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情节内容、对白和动作,但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演得无矫饰、无造作,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轻轻的步履,低声的说话,恳切的神态,就连侍卫长拉闭一扇淌扇的窗幔,护士长关闭病房里一盏盏的灯,其间都流淌着对总理的真挚情感。在下集里,这两个人物无形中成了沟通人民与周总理感情的桥梁,渗透着创作者对周恩来绵绵无尽的深情。

  《周恩来》融文献性、纪实性与典型性为一体,同时又以凝重深沉的情感渲染获得了艺术魅力。周恩来生命的最后一息,将影片推到了厚重、悲壮的顶点。他双目仍然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凝固的瞬间时空,仿佛生命之火永不会熄灭。这既是历史真实的记载,也是艺术的神奇。接下去周恩来的头顶充满银幕;宽阔智慧的额头,银发苍苍的头顶,多么独特而有震撼力的画面造型!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智慧的政治家,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造型的提炼达到了概括周恩来精神,人格的巨大力量。此刻童声合唱起。这个洗炼的声画蒙太奇段落延伸出难以言传的意蕴和情致,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联想、警策和无尽的缅怀。《周恩来》以悲怆和崇高融合成历史的诗情。

  《周恩来》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是动人的艺术精品。然而,也有不尽人意处,闪回部分过多,造成有些段落人物情绪欠顺畅或跳跃感。再有,扮演邓颖超的非职业演员尽管形似,但缺少内心体验的表达。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