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
1960 黑白片 89分钟
英国伍德福尔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卡雷尔·赖兹 编剧:艾伦·西利托 摄影:弗雷迪·弗朗西斯 主要演员:艾伯特·芬尼(饰阿瑟·西顿) 雪莉·安妮·菲尔德(饰多琳) 雷切尔·罗伯茨(饰布兰达)
本片获196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英国片、最佳英国女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三项奖
【剧情简介】
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阿瑟·西顿在英国贫穷的工业城诺丁汉一家机器制造厂当车工,专门切削自行车的小零件。他不喜欢这个既单调重复又让人累得腰酸背痛的活儿,他拼命地干,车上1000个零件周薪只有14镑3先令2便士。他也不喜欢车间里那些只满足于干活却不懂得寻欢作乐的人,认为那样就等于白活了。他对把他认作朋友的杰克,更没有放在眼里,觉得他不知道接受教训,以为只要谨慎服管就能过上好日子。杰克也真够迟钝,丝毫没有觉察妻子布兰达早已和阿瑟暗渡陈仓了。
领过周薪的周末晚上,是惯于追求快乐的阿瑟的黄金时间。阿瑟从工厂回到家里,给了家用,吃过妈妈为他准备的晚餐,也找些话题和爸爸拉几句家常。结束了这例行的一课后,就打扮起来去和布兰达在约好的一家小酒馆里幽会。
在小酒馆里,他不再是平时在厂里干活常常处于愤懑状态的那个阿瑟,而是精神焕发,豪情满怀,敢于向贫困和卑微的生活挑战的“勇士”。他和一个同样年轻的水手比赛喝酒,当第九品脱啤酒落肚时,水手已趴在餐桌上。阿瑟终于险胜,但也从楼梯最高一级滚到楼梯底下了。
周末,杰克离家去斯基捷海边接儿子汤米,这对布兰达和阿瑟来说真是机不可失。酒醒后,阿瑟从布兰达的洗涤间窗户爬进她家。当夜两情缱绻,直到翌晨日上三竿,阿瑟才在布兰达催促下慢条斯理地吃完早茶。这时杰克的摩托车已经到了屋后,布兰达赶忙应付爷儿俩,阿瑟却逍逍遥遥由过厅通过正门扬长而去。
玩世不恭的阿瑟并不满足于布兰达委身事己的奉献。他视婚姻为儿戏,认为必是喝醉了酒才想到结婚的。一个星期天早晨,他在那家常去光顾的小酒馆结识了一个叫多琳的少女,多琳也被他吸引住了。她是发网厂女工,坦诚、热情、认真、漂亮。从此阿瑟把对布兰达的兴趣转向了多琳。
然而,平常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在车间里,领班罗包伊对他总是怀着敌意:不只一次指名道姓点他为赤色分子,骂他是小流氓。提起前者,确也事出有因,阿瑟曾对杰克承认自己乘爸爸生病之机冒名顶替投过共产党的票。如今回想起来他甚至觉得订下那些愚蠢的法律(冒名投票是要判刑的),就是给他这号人违法用的。他还明白自己早就是在为资本家干活,他向表弟伯特发牢骚说,他们“左左右右里里外外搜刮你,把你剥得精光,然后你就得应征入伍,还得挨枪子儿被打死”。说到小流氓,那是因为他经常恶作剧。这次又在工间休息时把死耗子扔到女工的机器上。他调皮捣蛋,以取乐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憋闷。
阿瑟和邻居布尔太太的关系也极为紧张。多管闲事的布尔太太看他不顺眼,不时数落他。他当然不甘示弱,常弄得她气恼万分。这天,他又和布尔太太开了个大玩笑。站在胡同口的布尔太太正与人说长道短,数落阿瑟鼓动一个砸了殡仪馆玻璃窗的人逃跑(因为他想偷一个花瓶献给死去的妈妈)。阿瑟躲在自家窗后,用气枪瞄准布尔太太的屁股打了一枪。布尔太太猜准是他干的,前来算帐。他若无其事地骗过了父亲,打发走了前来仲裁的警察,布尔夫妇悻悻而去,他却大笑不已。他对伯特说,她伤口淤血准有煎饼大,但她却没法亮给警察看。
布兰达给阿瑟带来怀孕的消息,阿瑟倍感沮丧,最后只得去找伯特的母亲艾达姨妈求助。但艾达的土法流产术只是徒增痛苦,却毫无效果。布兰达已风闻阿瑟另有新欢,阿瑟矢口否认,布兰达也无可奈何。
阿瑟照样我行我素,他的表弟伯特由于进过少年犯教养院,野劲倒比阿瑟有所克制。他们经常在一起度假日,钓鱼。伯特通过多琳结识了蓓蒂。多琳是个“亲了第一次嘴就会盼着订婚戒指”的女人,她真诚地爱着阿瑟,因此对阿瑟从不带她到公共场所抛头露面颇有微词。阿瑟为取得多琳的谅解,选定周末晚上,不仅带她,而且约伯特和蓓蒂一起进城逛游乐场。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发生了。
当四人来到游乐场分乘两辆碰碰车取乐时,杰克也带着妻儿和弟弟以及弟弟的朋友一齐来到游乐场。布兰达甩下家人四处寻找阿瑟,这种异常的举动引起了连锁反应,杰克一家也在寻找她。阿瑟撇下大伙儿去和布兰达乘坐旋转木马。杰克终于发现布兰达与阿瑟的秘密,愤怒地打了她一个耳光;阿瑟逃出游乐场,在街角被杰克弟弟和朋友这两个当兵的逼到荒地上毒打一顿,昏死过去。
阿瑟昏昏沉沉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醒来仍然谎话连篇,他对妈妈说是为了打赌从储气罐上摔下来的,对多琳说是被一辆马拉双轮车撞倒了。但他到底还是对多琳说了实话,因为他天生是个敢作敢当的人,何况又真的爱上了多琳呢。他不再和布兰达厮混了。他们要结婚了。星期天他和多琳逛到杂草丛生的郊外,眺望邻近尚未完工的住宅楼群。其中也许有他们的一套。但他向兴建中的住宅扔石子。多琳劝他别再扔了。他却说这不会是最后一次。为什么要扔?是希望还是毁灭?他心中在想什么?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鉴赏】
本片是根据英国文坛“愤怒的青年”派知名作家艾伦·西利托同名小说改编的。西利托出身于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在贫民窟里长大。他对家乡的贫困、风土人情太熟悉了,对工人的生活、思想和情绪太了解了。他的这部描写工人生活的小说曾获英国1958年作家俱乐部最佳处女作奖。导演卡雷尔·赖兹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倡导者之一。
“愤怒的青年”是50年代英国特定环境产生的文学现象。“愤怒派”大都出身卑微,但不少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现实完全绝望,觉得阶级鸿沟不可逾越,教会、旧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生活虚伪荒唐。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反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愤世嫉俗、玩世不恭、骂倒一切,从这些人物身上反映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生产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愤怒派”表达出了英国中下层青年的愤怒,打破了50年代英国文坛的窒息状态,给战后的英国资产阶级文学带来了生气。
“自由电影”运动是针对50年代英国电影停滞不前的局面而兴起的。运动的倡导人宣称,他们的创作旨在向英国社会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力求甩掉电影制片业商业化的桎梏,实现创作的自由。风格上则要求纪实性。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成的影片主要有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纪录片,如《妈妈不答应》等六套影片。由于经济拮据,难以为继,1959年“自由电影”运动宣告终结;但在以后的几年,仍有一批影片在内容上渗透着“自由电影”的反叛精神,艺术上遵循“自由电影”的原则,从而仍应归属于“自由电影”流派,《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不但是其中之一,而且成为“自由电影”的代表作,甚至于英国电影的代表作。“自由电影”继承了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朴素流畅的写实传统,清新自然,为英国电影注入了新鲜活力,有人曾将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比拟,也有人认为它推动了法国“新浪潮”的兴起,尽管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但后来“自由电影”导演都转向了商业电影。
由于有相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有相通的艺术主张,“自由电影”运动与“愤怒派”有着天然的联系。“愤怒派”的作品常常被改编为“自由电影”:根据西利托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除本片外,还有《长跑者的孤独》(1962.导演托尼·理查森),根据奥斯本同名舞台剧改编的有《愤怒的回顾》(1959)、《优伶》(1960) (两片导演均为托尼·理查森),根据大卫·斯托利同名小说改编的有《如此体育生涯》(1962.导演林赛·安德森),根据约翰·布雷恩的小说《向上爬》改编的影片有《上流社会》(1958.导演杰克·克莱顿)等等。
本片通过对阿瑟怎样工作,尤其是怎样度过业余时间的描绘,表现50年代英国无产者的生活现实,揭示异化、叛逆以及适应性问题。影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和环境极其真实可信。西利托本人就曾在诺丁汉自行车零件加工厂做过工,他笔下的阿瑟是他非常熟悉的人物,写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赖兹为了真实地再现原作精神,特地到诺丁汉生活并进行采访,感受阿瑟所处的环境。他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删除了多余的情节,使原结构松散的小说,通过一个个必要的事件,很自然地推向高潮,终于带来必然的结局,使影片具备了完整的传统剧作结构形式并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影片中阿瑟的台词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完全提炼自生活,加上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和导演对阿瑟所生活的环境和细节的真实描绘,把人物性格、社会环境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生活中没有出路、玩世不恭的可悲人物的世界。
阿瑟在挨打之后醒来照着镜子有段独白: “我打架打输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如果有哪个狡猾的杂种告诉别人,傻瓜就是我,那我就要告诉他们,我是个炸药贩子,正等着把工厂炸个底朝天。”影片在这里表现他即使输了还不认输的复杂心理,但结局是阿瑟准备和多琳结婚,多琳所考虑的是正当的婚嫁和安稳和谐的生活,这与阿瑟一向玩世不恭的态度和叛逆的性格有极大的矛盾。阿瑟是否对生活心甘情愿“就范”呢?看来为并不是那么适应的——结婚,阿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去为生活而挣扎。影片在结尾处表现阿瑟向新建的楼群投石块,这是一个隐喻性的动作,是阿瑟软弱无力的象征。赖兹在解释这个结尾时说:“影片以讥讽挖苦的手法告诉观众我对他的看法。我要继续把他作为世界的进犯者的一面,与他作为世界的受害者的一面进行对比。我要求结尾有这种受挫折的感觉。”其实这个结尾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愤怒的年青这一代“打输了”——没有出路——的隐喻呢!
在这部影片中,赖兹努力使他的纪实风格与题材相适应,与内容相统一。他对背景的真实性有执着的追求,对每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如在阿瑟到艾达姨妈家为布兰达做人工流产时,她家的外墙上却富有讽刺意味地贴着一张电影海报《人生就是杂耍场》,又如摄影机往往摄取诸如栅栏、窄巷、用砖头封堵的窗户、荒野、满街的垃圾桶等等贫瘠悲凉的背景,以衬托不同人物的困境,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阿瑟和伯特在河边一面垂钓,一面交谈时,画面上出现电线杆、枯树丛、倾斜的小树等等,尤其衬托出这对青年人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摄影机的运用,看上去似乎不突出,它通常被安置在中等距离上,对正在进行的事物作客观而又亲切的观察,但它一改变这个距离,就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在特写镜头中,迫使观众与角色融为一体;镜头一向后拉,观众全面观察到了对人物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拍摄距离有节奏的变化,成为赖兹向观众说明环境的富于表现力的手段。镜头角度大部分是平角度,偶尔出现俯摄或仰摄镜头,同样也是出现明显的效果,如:当摄影机俯拍工人下班有如潮水般涌出工厂时,使观众立即觉察到他们的生活如蝼蚁,卑微而贫困;当镜头俯摄鳞次栉比千篇一律的楼群屋顶时, 自然引起观众对弥漫在这个工业城市的那种单调、僵死的气氛感到压抑沮丧;在仰拍阿瑟酩酊大醉在小酒馆楼梯平台上往下瞧的傻样时,出现了他自以为不可战胜的嘲讽效果,接着俯拍他摔在地上,脸上仍带着憨笑,令人觉得他十分可悲。赖兹还用深焦距镜头在主要角色周围人群中捕捉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赖兹的纪实风格也通过声音处理体现出来。阿瑟在小酒馆闹酒时,歌手反复演唱那首荒诞的情歌,这是对阿瑟和布兰达关系的嘲弄。赖兹在音响方面运用了交响乐式的不和谐音调,影片开头,机器巨大的噪音达到令人脑袋似乎要炸裂的程度。在决定阿瑟厄运的那场戏中,赖兹选择集市上各种不同的声音组成交响乐式的声音,待到阿瑟和布兰达跳进带座舱的旋转木马不停地旋转时,交响乐式的声音更为复杂而有表现力了,仿佛把生活比拟成疯狂的集市。影片中有两处无声处理:其一是阿瑟遭到两个当兵的殴打时,处在远景中,听不见挥拳猛击的声音,减少了对残暴的表现,又与疯狂的集市的嘈杂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二是阿瑟遭到痛打康复后,到多琳家做客,有个爱情场面,戏很短,但是他们的亲吻仿佛是无止无休的,预示着阿瑟变安分了,有个终了的含意。影片的剪辑很流畅,赖兹把几种不同的手段结合使用,有时利用重叠的音响来过渡场景,有时运用淡出淡入表现时间地点的转换,或阿瑟某段生活的终结和另段生活的开始,在强调两场戏之间的对比时就用交叉切换,而一般场面的转换都用切。由于故事基本是段落性的,有因果顺序和时间顺序,所以传统的剪辑手法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就这样,赖兹以艰辛的劳动,奉献出一部现实性和分析性兼备的精品,比别人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人在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的生活层次,而他的纪实风格给观众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事情的发生的确如此,只不过让摄影机如实纪录下来罢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