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剧 > 电影

《放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2021-01-25 17:21:34

  《放大》

  1966 彩色片 111分钟 英国米高梅公司摄制 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托尼诺·盖拉(根据朱利奥·科塔扎的短篇小说改编) 摄影:卡罗·迪·帕尔玛 主要演员:戴维·海明斯(饰托马斯)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饰简) 萨拉·迈尔斯 (饰帕特莉西娅) 本片获196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剧情简介】

  清晨的伦敦。一群奇装异服、脸上涂得五颜六色的学生乘着一辆吉普车大嚷大叫地来到一个高楼环绕的广场上。车子在广场上兜了几个圈儿,学生们跳了下来,叫喊着奔向大街,向他们所碰到人围上去募捐。此时,在距此不远的坎伯威尔接待中心——一个专为穷困潦倒的人所设的旅店的大门处,一群衣衫褴缕的人正鱼贯而出。其中一个同样蓬头垢面的青年夹杂在中间。但是,走出门后,他却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在街道的一个拐角处,青年和几个人简短地告了一下别,四下望望便走开了。不一会儿,只见他竟开着一辆铮亮的罗尔斯—罗伊斯牌轿车重新出现在街头。头发也已梳理整齐。几个募捐的学生立刻围了上来。青年从身后的纸袋里翻了翻,掏出一块钱交给了学生,然后驾车离去。原来,他叫托马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照相摄影师。昨天,他为了给一位名叫罗恩的作家的书配照片,乔装打扮,在坎伯威尔接待中心拍了不少无家可归者的照片。

  托马斯开车回到他的工作室——肯辛顿大街39号。他从车上的纸袋里取出一架高档的照相机,锁进驾驶室的前仓盒里,然后走进了他那座车库改装的工作间。他把一卷胶卷交给一个助手,让他尽快冲洗出来,然后走进里间。一个女模特正在那里等待着他。

  托马斯走近她,打量了一番,然后拿出一些作为装饰的鸵鸟毛,一边叫另一个助手打开天窗上的帘幕。阳光照射进来,女模特身着一件黑色的裙子站在一张做背景用的衬纸前。托马斯架好相机,调整着焦距。女模特开始随着一曲有些淫荡的爵士乐摆着各种姿势。托马斯开始来入了角色。他围着女模特转着,不断变换着距离和角度,频频按动快门。一卷拍完,助手又递上另一架相机。女模特在扭动中开始仰面向地下躺去,托马斯走上去,跨骑在她身上,对准她的脸不停地拍着,嘴里并连连叫好……两个人的情绪都开始不断高涨。

  照拍完了。托马斯有些疲惫地坐在一边的沙发上。这时,电话铃响了。助手接过电话,递给托马斯。对方告诉他,在一家古董店发现了一个合适的女模特。托马斯记下了那家古董店的名字,并告诉对方东西已经得到。放下电话,托马斯来到洗手间整理了一番。助手送进了他在接待站拍的那些照片。托马斯满意地看着,然后,把他那身化装用的脏衣服丢给助手,转身来到一楼的大工作间。在那里,他开始给另一群女模特拍照。他时而要模特们散立在几张作为道具的大玻璃前,时而又把她们与大玻璃一起排成一条斜线,疯狂地拍摄起来。忽然,他感到有些烦燥,责问模特们为什么不笑。然后又莫名其妙地让她们全闭上眼睛——其中包括站在一旁的女服装师,自己则大步走出工作间,朝院子里的另一间房子走去。

  这是他的朋友、画家比尔的家。比尔正在创作一幅画。画面上实际都是一些色彩的斑点,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倒是有点像托马斯的照片放大后那些粗粗的颗粒。比尔端详着他的画,试着对画布上的东西做出些解释。托马斯不知被什么所触动,提出购买比尔的这幅作品。比尔拒绝了。这时,比尔的妻子走出来,她递给托马斯一罐啤酒,然后有些爱怜地用手抚弄着他的头发。

  回到自己工作室的大厅,有两个陌生的年轻姑娘正在等着他。这显然是慕名而来想当他的模特的。托马斯却没有闲心理睬她们。他取了助手为他冲洗好的接待中心的照片,匆匆走出,钻进车内。两个姑娘追出来,托马斯小施伎俩,甩掉了她们,把车开走了。

  在一家古董店徜徉了一阵之后,托马斯来到附近的公园。在那里,一对显然是情人、但年龄相差较大的男女吸引了托马斯的视线。他偷偷走近他们,举起随身携带的相机,不断地从各种角度和距离上偷拍着他们的举动。终于,那对情人发现了他。其中的那个姑娘焦急地朝他追了过来,口气严厉地要他交出胶卷。托马斯拒绝了。姑娘试图去夺托马斯手里的相机,没有成功。托马斯告诉她,等把胶卷冲出来之后他可以还给她。姑娘有些无奈地转过头去,发现男朋友已经不在了。她连忙又跑回去追赶。托马斯趁机又对着姑娘的身影连拍了几张,直到姑娘消逝在山坡的另一边。

  托马斯心满意足地回到古董店,在那儿挑选了一只巨大的木制的螺旋桨。然后,他来到一家饭店与请他拍照片的罗恩见面。罗恩看着他拍摄的一个个穷困潦倒的形象十分满意。托马斯也得意地告诉他,他刚刚在公园里拍摄了几张可以作为书的结尾的照片。谈论中,托马斯发现窗外有一个男人在暗中监视着他们。托马斯急忙朝门外走去。那个陌生人正在他的敞蓬车中翻找着什么,见他走出,急忙离开。托马斯检查了一下车辆,没有发现什么失窃,便开车上了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群反战的示威者。而他没有注意到,一辆灰色的汽车在悄悄地跟踪着他。

  托马斯在街上给已分居的妻子打了个电话,然后来到自己工作室的门前。就在他刚要掏钥匙开门之际,那个公园里的姑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托马斯尽管感到吃惊,还是开门把她领进了屋。姑娘显然是来要回那些照片的。但托马斯却发现她的姿态有极好的模特素质,就和她闲聊起来。姑娘在与托马斯的周旋中提出要喝点水。就在托马斯出去为她倒水之际,她趁机拿起托马斯的照相机,试图偷偷溜走。不料,托马斯已识破了她的诡计,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姑娘一计不成,又和托马斯回到楼上。她开始脱去自己的罩衫,裸露出上身向托马斯发出暗示。托马斯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他回到暗室,从相机里取出胶卷; 犹豫了片刻之后,他拿起另一卷胶卷走出来,交给了姑娘。

  姑娘走后,托马斯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冲进暗房,开始冲洗那卷在公园里拍摄的照片。他把其中的两张照片放大,挂在工作间的横梁上,仔细凝视着。他似乎注意到了什么,急忙回到暗室,取出其它照片,把它们排列在一起,一张一张揣摩着……渐渐地,托马斯开始注意到其中的一张被放大的局部照片:照片上,和男人拥抱在一起的姑娘目光越过男人的肩头,神情有些紧张地盯着他们身后的一片灌木丛。托马斯把灌木丛的局部再次放大,他从中看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那好像是一张男人的脸。托马斯把几张照片反复排列、比较着,最后,他匆匆拿起灌木丛的照片奔向暗室。当他再一次把又经过放大的照片挂在墙上时,他看到那个隐藏在灌木丛中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枝枪!顺着一张张照片,托马斯渐渐理出了一条思路。他奔向电话,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罗恩。这时,门铃响了。托马斯打开门,进来的是那两个想当模特的姑娘。她们放肆地向托马斯挑逗,直到托马斯赤身裸体地与她们滚在一起……

  一阵胡闹似的发泄之后,两个姑娘还想要托马斯为她们拍照。但托马斯的注意力又被墙上的照片吸引过去了。他撇开姑娘们,走上前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照片。在那个姑娘的两条大腿之间的灌木丛里,有一团黑点似的东西。托马斯打发走了两个姑娘,急忙冲进暗室。他把那张照片上的黑点再次放大,然后再把它与前面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托马斯有些紧张而又疑惑起来。照片上的黑点分明暗示出那是一具尸体!一个念头刺激着他。托马斯跳起身,奔下楼去。

  漆黑的夜晚。托马斯驾车来到公园里。万籁俱静,只有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托马斯下了车加快脚步向那片灌木丛走去。突然,他停下脚步。在草地上,他看到一张死去的男人惨白的脸!那就是那个白天和姑娘待在一起的男人。一种像是树枝折断的声音把在弯腰仔细察看的托马斯吓了跳。他身后就是白天凶手躲藏的灌木丛。托马斯身上不禁一阵发冷。他不顾一切地拔腿向公园的出口跑去。

  回到工作间,托马斯犹豫了一下,没有上楼,而是朝比尔家走去。门是敞开着的。托马斯像往常一样走进去。但他却看到比尔正和妻子帕特莉西娅在床上做爱。帕特莉西娅看到了他,眼睛里露出一种忧怨的神情。托马斯急忙转身离开了。

  在自己工作间的楼上,托马斯为眼前的景象大吃一惊:挂在墙壁和横梁上的照片全都不翼而飞。他奔向暗室,那里也被翻得乱七八糟,底片已经不在了。托马斯沮丧地回到楼上,他发现地上还有一张被丢弃的照片。这时,帕特莉西娅来到楼上。她似乎需要得到托马斯的帮助。但此时的托马斯完全被这几天里所发生的一切所缠住了。他告诉帕特莉西娅他发现了一起谋杀案,并指给她看地上那张照片上的“尸体”。但是,帕特莉西娅对着那张布满了粗大的颗粒的照片仔细看了半天,疑惑地抬起头来,对托马斯说,“那好像是比尔的一张画。”托马斯似乎也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托马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他决定去找罗恩帮助。当他驾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他好象看到了公园里的那个姑娘。托马斯急忙下车追赶,但姑娘却混入人群中不见了。托马斯随着人流东拐西拐,最后来到一个小俱乐部里。一大群青年聚集在那儿,听着一名吉它手和他的乐队在演唱。乐曲由忧伤而逐渐变得疯狂。一曲结束,人们像歇斯底里般地狂叫起来。托马斯也莫名其妙地被卷入这场混乱,然后冲了出来。

  在另一幢挤满了青年人的带花园的大房子里,托马斯在几个吸毒的青年中找到了罗恩。但罗恩似乎正沉浸在大麻的刺激中不能自拔。他对托马斯的诉说似懂非懂,无动于衷。最后,他索性把托马斯拉入了那个放荡之夜。黎明时分,托马斯醒来。他望了望周围一片乱糟糟的景象,深深叹了口气。

  托马斯带着相机又来到公园里。他找到那丛灌木林,打算重新拍下那具尸体。但令他惊异的是,一切都似乎变成了一场梦,那具尸体早已没有了踪影。现场也没有任何异常的痕迹。正当托马斯呆呆地站在那里时,一辆吉普车载着一群化了装的青年驶进了公园的草地。那正是那天早上在街心广场募捐的学生们。他们在草地上转了一个圈,然后来到中间一个网球场边,跳下汽车。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来到网球场中,开始了一场比赛。然而,他们虽然煞有介事地挥动着球拍,在场上跑来跑去,但那里并没有球!原来,这只是一场球赛的哑剧。而周围的学生却也仿佛真的一样颇为投入地看着,头随着两个人的动作左右转来转去,好像在追踪着球飞行的线路。托马斯渐渐被吸引了。他也来到场边,体验着这场想象中的比赛。这时,对面的学生一个猛击的动作,“球”高高地飞出网外。托马斯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的视线追踪着“球”的飞行路线,直到“它”“落在”他的身后。站在他一边的女学生恳切地朝他做着动作,要他帮助把“球”拣回来。托马斯犹豫了一下,返身跑过去,从地上拣起了“球”,在手中掂了几下,使劲扔了回去。

  比赛又开始进行了。托马斯已经完全投入比赛之中。他的头也随着击球人的动作来回运动。,渐渐地,他分明开始听到球被拍子击中时“嘭、嘭、”的声音。

  托马斯微微地笑了,然而,他又变得有些忧心忡忡。他拾起地上的照相机,朝球场最后看了一眼,然后返身向场外走去……

  【鉴赏】

  自电影诞生以来,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一直不满足于它仅仅如美国电影那样作为大众娱乐工具存在,而渴望使它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成为传达艺术家感情、体验乃至思想的工具。因此,不但在电影诞生的第一个10年里,就出现了法国的“艺术电影”的口号和实践,到20年代,甚至出现了以法国的印象主义电影为开端的、更加激进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但是,这一运动以使电影脱离了观众而导致了现代主义电影的终结。此后,直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崛起,才使电影艺术与当代的社会思潮融为一体,并使后者走入影院。其后的60年代,在逐渐遍及各国的电影革新运动的浪潮中,以一批现代欧洲电影大师的创作为代表,现代主义电影再度兴起,构成了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中无法抹去的一页。著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这部《放大》即是其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仿佛带有几分“侦探片”色彩的故事。青年摄影师托马斯在伦敦的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组关于一对情人的照片,并被当事人发现。照片上的那个女子追踪而至,拼命想要要回照片和底板。这引起了托马斯的怀疑。他把那些照片不断放大,最后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他坚信自己是发现了一起谋杀案的证据,于是试图根据那些照片揭露这起谋杀,但最终却一无所获,并使自己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应该说,与使这位现代主义电影大师成名的《奇遇》、《夜》、《蚀》和《红色沙漠》相比,《放大》已标志着其创作道路上的某种重要的转折。他第一次开始离开意大利,把影片的背景放在英国,并使用英语对白;他影片的故事性开始得到某种加强,他也开始使用了一种更加轻快同时也更加令人紧张不安的节奏。但是,正如他走出意大利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加普遍的人类生存状态一样,在这部《放大》中,也一如既往地贯穿着他对于当代生活神秘性的感受,他对于人与人之间不可交流状态的探索,以及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类那种不可名状的焦虑不安的描绘。并且,他的主题变得更加哲理化了。

  于是,在影片中,托马斯的这段“遭遇”和那个仿佛令人扑朔迷离的“谋杀”的故事不过是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媒介。影片的核心则是安东尼奥尼对于现实和关于它的“形象”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的探索。

  片中的托马斯起初如同当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坚信人类的技术发明——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并沉迷在这个由现代技术创造出来的 “形象” 的世界中,他不但为那些漂亮的女模特拍照 (这使他可以获得对“性”的“征服”——那两个找上门来自愿充当他的模特的姑娘似乎使他更确信了这一点),而且也不断用他的照相机去纪录现实。然而。当他试图根据自己拍摄的“现实”去证明一起谋杀案时,他终于陷入了迷茫。他发现,他所拍下的、甚至是他所亲眼看见的 “那具尸体”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使他,或者说是安东尼奥尼使我们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 (这种幻觉又往往来自人们对于能够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忠实地复制现实的坚信)之间的关系是捉摸不住的。这使托马斯对于自己的信念,对于是否能够通过这些 “形象”来正确地阐示现实发生了怀疑。

  不难看出,安东尼奥尼在这里所表达的实际是一个颇为古老的西方哲学中的命题,即对于现实的不可知论。但不同的是,他把这一命题放到了现代工业技术社会的背景之下,并把它与当代人类日益借助的技术媒介——照相,以及由此产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更富当代哲学扑朔迷离的魅力。而同样富于魅力的是,作为对于这一形而上问题的探索,安东尼奥尼并不是借助语言的手段,让片中的人物就此展开无休止的讨论,而是成功地运用了电影艺术语言的力量,以大量视觉形象的象征和隐喻达到其主题的表达。影片中与此有关的形象大致有三类:其一是被托马斯的镜头拍摄下来的东西,即那些照片;其二是一种“想象”中的形象,如片中比尔的那些绘画作品和大学生们表演的打网球的哑剧; 其三,则是片中的人物用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在这些“形象”中,大学生们的表演起着一种结构性的作用。在影片开始时,他们是在喧闹的大街上假装向人们讨钱。对于当时的托马斯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场面而已。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掏出钱来交给他们。而在影片结尾,学生们开始表演起一场想象的网球比赛。对于托马斯刚刚有过的一次经历来说,这个场景便产生了某种意味深长的启示作用,并成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对于那些大学生们来说,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某些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一样。于是,托马斯终于渐渐有所领悟。他已不再企图去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而在学生们的呼唤下加入了这场游戏——他按照学生们的手势,想象着网球被打出了界,跑过去把假想中的“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不过,正如影片所试图表现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的含混不清一样,对于影片的导演安东尼奥尼来说,这一象征性的场面也并不意味着得出某种明确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此,我们不妨说,对于此时的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毋宁说是不存在的。对此,影片在最后做出了一个出色的视觉的阐示:安东尼奥尼在这里首先是把那些放大的照片与托马斯的朋友比尔的一幅绘画作了比较。被放大的照片上的那些感光乳剂的颗粒与画布的色斑看起来不相上下。这就模糊了“客观”的照相与“主观”的绘画之间的界限。而在影片最后的画面中,安东尼奥尼又进一步使托马斯本人看起来就像是那些照片上的颗粒一样模糊不清,从而,又在真实的东西与人工的复制品之间建立起一个有趣的类比。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