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剧 > 电影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2021-01-27 12:54:03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

  1975 彩色片 106分钟

  美国派拉蒙/奥立安影片公司/毕欧斯考普影片公司/西德广播电台联合摄制

  编导:福尔克·施隆多夫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尤斯特·瓦卡塔 主要演员:安格拉·温克勒(饰卡塔琳娜·布鲁姆) 马里欧·阿道夫(饰拜茨迈纳)狄特·拉泽(饰维纳·托特盖斯) 卡尔·海因茨·福斯格劳(饰阿洛依斯·施特洛普雷德) 于尔根·普洛霍诺夫(饰路德维希·戈顿)

  本片获1975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天主教评委会奖;1976年联邦德国电影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摄影奖

  【剧情简介】

  路德维希·戈顿,一个被警方追捕的联邦国防军逃兵,在一个狂欢节庆祝晚会上,与卡塔琳娜·布鲁姆邂逅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当晚,卡塔琳娜把路德维希带到家中。严密监视戈顿行踪的警方得悉这一线索,在夜幕的掩护下,把卡塔琳娜居住的公寓楼包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满以为,戈顿已是瓮中之鳖,只有束手待擒。翌日,天刚蒙蒙亮,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警察便冲进了卡塔琳娜的住房。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戈顿已在半小时之前,从卡塔琳娜为他指点的一条装设暖气与通风装置的通道,逃离了大楼,隐遁在一个工业家的乡间别墅里了。气急败坏的警长拜茨迈纳指挥警察把卡塔琳娜的房间搜了个底朝天,没有抓到戈顿,便悻悻地把卡塔琳娜带走了。

  警察的搜捕行动顿时引起了社会轰动,新闻记者趋之若鹜,赶来采访。其中,一向以散布谎言、做不真实报道而臭名昭著的《图片报》的记者托特盖斯和他的摄影助手许纳最为积极、活跃。

  卡塔琳娜被带到警察局,立即受到审讯。尽管她一再说明,她与路德维希是在昨天晚上才偶然相识的,但是警长拜茨迈纳与参加审讯的检察官们哪里相信她的话,他们认为,一贯矜持、被人称作“尼姑”的卡塔琳娜竟会一下子爱上戈顿,这绝不可能。他们一口咬定,卡塔琳娜与戈顿以及其它的无政府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俩人昨晚的见面是事先约好了的。

  与此同时,《图片报》的记者托特盖斯与摄影助手许纳火速赶往卡塔琳娜的出生地,调查了解有关她的情况,采访了她离了婚的丈夫。然后,他们又赶到警察局,与警长拜茨迈纳交换“情报”。警长向他们介绍了审讯的情况,并说,现已表明,卡塔琳娜的家是个供戈顿与其它无政府主义者隐藏的黑窝子。作为回报,托特盖斯则向警长提供了“几年来一直有男人经常拜访卡塔琳娜”的“背景材料”。

  警长拜茨迈纳根据这一线索,逼问卡塔琳娜,那个经常找她的男人是谁?然后,又拿出从她家中搜出来的一枚价值昂贵的宝石戒指,问这是谁送给她的?拜茨迈纳认定,那个经常找卡塔琳娜的男人肯定是戈顿无疑,而那颗价值上万马克的戒指则一定是戈顿用抢劫银行的钱买给她的礼物。对此,卡塔琳娜只是答说:这些均与路德维希无关,然后,便拒绝回答有关这一问题的提问。晚上,被审讯折磨了一天的卡塔琳娜获准回家。住所一片狼藉,依然处于警察的严密监视之下。不一会,一个个挑逗性的匿名电话打来,一张张辱骂她的字条从门缝下面捅了进来,使卡塔琳娜片刻不得安宁。她无法再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污辱与折磨,万分恐惧地逃离了住所。她从汽车的回视镜里看到,后面有辆车在跟踪她。

  第二天清晨,《图片报》头版大字标题赫然写道:“卡塔琳娜的家是个阴谋中心,匪徒聚会点,武器的转运站……”并且按照警长拜茨迈纳的推断,刊登了有关那枚戒指礼物与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拜访卡塔琳娜的报道。卡塔琳娜看到这些造谣报道,愤然地呼喊道:“难道一个国家连保护她的公民不受这种污水的泼洒,都做不到吗?”此外,报上还刊载了对她正在外地休假的雇主,一位有名望的工业律师布洛纳博士和他夫人的采访,称他们说:“卡塔琳娜是个冷冰冰的、有心计的女人。我们认为,她随时都有犯罪的可能。”卡塔琳娜看了这段报道后给布洛纳博士打了电话,布洛纳博士对她解释说:“我对前来采访的那个家伙说的是,你是个聪明、有理智的女人,而决非报上说的那样。这帮家伙真是卑鄙到了极点!”布洛纳博士夫妇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决定中断休假,赶回科隆。

  这天,戒指礼物的真正主人,那个常来拜访卡塔琳娜的男人——工业家施特洛普雷德教授,得知卡塔琳娜帮助戈顿潜逃的消息后,意识到她有可能把戈顿藏在他的乡间别墅里,便迫不及待地约见卡塔琳娜。他在假惺惺地表白了一通,他如何同情卡塔琳娜目前的处境,要尽一切力量帮助她之后,便露出真意,要索回他的乡间别墅的钥匙。这位道貌岸然的工业家的虚伪、自私的面目使卡塔琳娜异常愤怒,如在过去,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硬塞给她的、从来没有使用过的钥匙扔还给他,但是为了此刻正在那里躲藏的路德维希,她违心地拒绝了他的要求,愤然离去。

  这一天,记者托特盖斯仍为搜集有关卡塔琳娜的材料而四出活动。他不顾医院的禁令,偷偷地溜进急救室,来到病重垂危的卡塔琳娜母亲的身边。他拿着一份《图片报》读给卡塔琳娜的母亲听,然后逼问她,卡塔琳娜是怎么走上犯罪道路的?她对卡塔琳娜的看法如何?……奄奄一息的老妇人哪里还有气力回答他的问题,在他的折磨下,不一会儿便咽了气。

  卡塔琳娜在她的姑妈的陪同下又来到警察局受审。她的姑妈向警方抗议《图片报》对卡塔琳娜所做的连篇累牍的诽谤性报道。警方竟以“新闻自由”为由,为《图片报》袒护。卡塔琳娜的姑妈随后气忿地质问道:“难道因此就不管一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了吗?”

  警长拜茨迈纳又企图以卡塔琳娜的超额收入与过多的汽油开支为突破口,证实他的“卡塔琳娜得到过戈顿抢劫银行的钱”,“经常开车会见戈顿或其它同伙”的推断。卡塔琳娜告诉警长,她除了固定给布洛纳博士家做家务工作外,有时还做些其它的帮工活,因此常有些额外的收入;对于过多的汽油开支,她解释说,她常常下午五点钟下班后无事可做,便开车毫无目的地四处兜风,打发时间。她不愿意像不少单身女人那样一个人喝着酒,孤坐在电视机前,消磨夜晚,对此,她感到害怕。

  审讯过后,卡塔琳娜在街头的报摊上看到新出版的《图片报》上,又刊登出一篇无中生有的报道:“卡塔琳娜发生的事对她的母亲来说,并非完全意外,她的母亲临终前用颤微微的声音说道:‘这样的事一定会发生,也一定会这样地结束’”。

  卡塔琳娜在姑妈的陪同下又回到了家中,这时,她多么希望看到路德维希的来信,或得到他的电话啊!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他的消息。相反地,辱骂、挑衅性的电话和信件仍不断而来。卡塔琳娜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懑,歇斯底里地把屋子里的东西打翻在地,把瓶子掷向墙壁……卡塔琳娜的姑妈见状,便邀请卡塔琳娜去她家住。到了姑妈家,卡塔琳娜悄悄地给戈顿挂了电话,询问他在那里的情况。戈顿告诉她,他的情况很好,让她不必挂念。随后,两人倾诉了彼此深切的思念。这时,他俩哪里知道,他们的谈话已被警方窃听。

  1975年2月8日,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布洛纳博士夫妇从休假地赶回科隆。他们当即向检察长哈克提出抗议,抗议警方把许多审讯的细节透露给《图片报》。

  老母亲的猝然去世对于身处逆境的卡塔琳娜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她匆匆赶到医院,收拾母亲的遗物,做最后的诀别。卡塔琳娜对医生哭诉说:“他们是杀人凶手、毁誉犯!”被逼上绝路的卡塔琳娜暗下了复仇的决心。

  这一天,得悉了路德维希藏身之地的警方,出动了直升飞机和大批人马,包围了他躲藏的乡间别墅,逮捕了腿部中弹受伤的戈顿。

  第二天一早,《图片报》便登出特大新闻:“戈顿终被抓获!老母猝世,成为从事无政府主义活动的女人的第一个牺牲品!”

  这天,托特盖斯得到卡塔琳娜同意他的采访要求的通知后,便兴冲冲地如约前来。他恬不知耻地宣布,他马上要发表关于卡塔琳娜与施特洛普雷德的桃色新闻了。然后提议,借此机会与卡塔琳娜建立私人关系,说着便逼上前来,要与卡塔琳娜发生关系。面对这个无耻之徒,卡塔琳娜沉静地从提袋里掏出一支事先准备好的手枪,连开三枪,打死了这个家伙。

  在监狱的过道里,卡塔琳娜与戈顿意外地相见了。两人不顾警察的阻拦,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亲吻。警察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一对无辜的恋人分开。

  几天后,警长拜茨迈纳与检察官麦丁,工业家施特洛普雷德夫妇,《图片报》的出版人鲁丁博士等人出席了托特盖斯的葬礼。《图片报》编辑部的花圈上写道:“献给我们的同事,为公殉职的托特盖斯先生”。葬礼上,鲁丁博士致了如下的悼词:“子弹不光夺去了我们尊敬的同事托特盖斯先生的生命,而且射向了我们年青民主的无价之宝——新闻自由,对准着我们今天在这里为他哀悼的人们。对于这种超乎个人命运之上的政治性的谋杀,我们有谁不为之感到由衷的震惊和悲痛呢!面对恐怖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猖獗,面对动摇我们自由民主制度的野蛮暴力,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捍卫新闻自由,捍卫与之相连的福利、社会进步、民主、多元舆论的目标。谁攻击《图片报》就是攻击我们大家!”

  【鉴赏】

  这部影片是根据西德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该小说诞生的背景如下:1971年12月22日,在西德一个名叫凯泽斯劳腾的小城,发生了一起抢劫银行的案件。在这起案件中,银行被劫走13.4万马克,一名警察被打死。据传,这次事件是西德极左派组织巴德一曼霍夫集团干的。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西德发行量最大的一家右翼报纸《图片报》便以“巴德一曼霍夫集团在继续杀人!”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1972年1月10日,伯尔在《明镜》周刊上撰文,抨击了《图片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便发表煽动性文章的这种与一个法制国家准则相悖的作法,他愤怒地指出:“这是一种法西斯主义、煽动性、欺骗性、肮脏的行径!”伯尔的文章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右翼报界随即反扑,诬指伯尔是巴德一曼霍夫集团的“同党”,“精神上的同谋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反伯尔的浪潮。不久发生的警察搜查伯尔乡间别墅的事件,把这场反伯尔的浪潮推向了高峰。1974年,伯尔根据他亲身经历的这些事件,写成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伯尔在这部书中,运用纪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家名为《图片报》的报纸如何在警方的支持和配合下,把一个清白无辜的女人诬蔑成恐怖主义分子的同伙,败坏了她的声誉,迫使她最后拿起武器,找到维护社会正义与个人尊严的唯一手段。伯尔借助这部书,不仅深刻地讽刺、抨击了70年代西德官方对恐怖主义表现出的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而且鞭挞了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即撒谎的自由的卑劣行径。

  伯尔在该书尚未正式出版前,便把书稿的校样寄给了“新德国电影”著名导演施隆多夫与他的妻子特洛塔。这对艺术伉俪深为该书的内容所激动,决定把它改编成电影。他们在影片中保留了伯尔原书的纪实风格,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述了从1975年2月5日至9日五天时间内,围绕着卡塔琳娜·布鲁姆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的全过程。此外,他们还去除了书中的一些次要情节,突出了卡塔琳娜这一中心人物,展现了这个清白无辜的女帮工的不幸遭遇。

  影片在人物刻画上简捷、明快,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性格鲜明。

  拜茨迈纳是个严厉、满腹狐疑、刚愎自用的警长。他不愿意对案情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却常常以一些先入为主之见,甚至偏见作为分析案情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琐事,也会被他浓缩成犯罪的证据;他的工作似乎不是寻求真理,而是在确证他的偏见,证实他的怀疑。因此,在他的审讯中,始终藏匿着陷阱。这些在审讯的几场戏里表现得很生动。此外,影片还通过警察抓着卡塔琳娜的头发,让摄影记者拍摄她的面孔、拜茨迈纳与托特盖斯交换“情报”等镜头,揭露了警方是如何与《图片报》密切配合,败坏卡塔琳娜的名誉的。

  托特盖斯是个令人作呕、让人生厌的记者。他身着一件黄皮大衣,开着一辆“波尔舍”轻便轿车,每天马不停蹄地四出采访,专事搜集“背景材料”,桃色新闻。然后,在“新闻自由”大伞的保护下,抛出一篇篇歪曲、篡改原意的采访报道,或无中生有的造谣诽谤的文章。在警方的配合和支持下,他不仅使卡塔琳娜的名誉扫地,而且由于他的非法“采访”,导致了卡塔琳娜病危母亲的死亡。他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凶犯,一个以毁人名誉为荣为乐的无耻之徒。

  与上述两个人物相对比的是本片女主人公——善良、朴实、温柔的卡塔琳娜·布鲁姆。她以作帮工为生,是个社会小人物,但她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维持着生活的自立;她结过婚,又离了婚,感情上受过伤害,她讨厌那些为了自己的寻欢作乐而与她纠缠的男人,她自尊,自爱,但绝非如人们所称之的“尼姑”式的人物,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路德维希是她偶然相遇的“白马王子”,虽然他们相识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但是她对路德维希的爱情却来得那样炽热,那样深沉,它不仅给予了她忍受审讯折磨的力量,而且赋予了她复仇的勇气,使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为了维护她与路德维希的爱情不受亵渎,最终开枪打死了托特盖斯。演员安格拉·温克勒由于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卡塔琳娜这一角色,荣获了1976年联邦德国电影最佳女主角奖和德国评论家协会电影奖,从此一举成名,成为西德影坛上的一颗新星。

  影片《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突破了西德电影中政治电影这一禁区,以其内容的真实性、风格手法的纪实性和通俗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仅影片公演后的12周中,便有50万观众前往影院观看,成为1975年西德最轰动、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