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的主要剧情内容
讲述二战时期,一个被抓的犹太人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营中有个德国上尉在找人教他说波斯语,终一次次死里逃生。
他凭空编造出一门语言单词由2840个死去的人名演变而来······
开始觉得很滑稽,最后是浓浓的悲伤。
整个电影看不到太多血腥却一直在浓浓的死亡阴影下苟活。
剧情太好了。
这真是充满悬念的一部电影:吉勒斯会怎么做?他会不会被拆穿?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吉勒斯扮演者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身材瘦小、双眼圆睁、沉默寡言,似乎波澜不惊。起先,生存本能,让他冒用伊朗人的身份,到真正需要考验的时候,谁都明白,这会是一次历险。吉勒斯的对手科赫,主管德军伙食,他之所以对波斯语有兴趣,是想战后去德黑兰开餐馆,因为他的哥哥在那里。科赫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电影里吉勒斯和科赫的较量,显得很有层次。即使第一次审问,科赫让吉勒斯过了关——吉勒斯回答了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伊朗首都在哪里,比如正确运用在交换书籍时学会的波斯语“爸爸”,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话,但以后几次,科赫层层加码,先要吉勒斯每天教科赫4个单词,后又突然加到40个。吉勒斯被科赫安排到食堂帮厨,没人会否认吉勒斯充满机智,他预先编造了和餐厅、食物有关的波斯语,蒙混过关,“编出40个单词容易,但要记住完全不可能,而且单词会越来越多”,科赫预设的词汇量是2000多个。吉勒斯几乎绝望。在科赫让他登记犹太囚犯名单时,灵光一闪:不是可以用这些名字的词根或部分字母,组合成新的波斯语吗?
很有创意的想法,使得整部电影变得新颖别致,一边是吉勒斯根据名单创造着新词,一边是科赫拿着单词卡片不断朗读、背诵——这中间出现过曲折,当吉勒斯对同一单词说出两种不同解释时,遭科赫怀疑,并被他拳打脚踢,但诡异的是,吉勒斯昏迷中说出的胡话,竟然是假波斯语:“妈妈。我要回家。”而科赫竟然听懂了,并消除了对吉勒斯的怀疑。吉勒斯和科赫用假波斯语对话,甚至科赫还用这世上并不存在的语言写了一首诗。吉勒斯后来遇到一次被拆穿的危险,集中营里来了一个真的伊朗人,不过,最终化险为夷,全靠吉勒斯帮助过的犹太人。
二战期间,犹太人小卷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小卷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一个犹太人为了求生,用他在集中营的难友们的名字作为词根,创造了数千个单词和一种新的语言,让一个自认无罪的德国后勤军官反复记诵;这位德国军官又用这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和最痛苦的东西。最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又把这些单词还原成那一个个本应被战火烧成灰烬的名字,让后人永记那些名字所代表的数千个逝去的生命。
这种新的“波斯语”,仿佛一座刻满了名字的纪念碑。
听上去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战争却让它发生了。
而本片就是根据那场战争中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