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好书推荐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及评价

2018-05-22 21:28:38

  送你一颗子弹 读后感

  一本很不错的书,记录的都是作者刘瑜的生活,有点小资的情调,谁叫作者是在国外生活而不在国内呢?

  作为一个愤青,而且还是政治学博士,刘瑜可以说是什么都敢说,不过她说的都挺有道理,批判也批判的入木三分,撇开这些愤青的思想不谈,我觉得就写写自己的生活还是挺好,尤其是这么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人大,清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最后又去了剑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么丰富的经历,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人,到了30岁还是单身,这也正好让她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天天缠着老公买这买那,或者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幸中的大幸。

  在此特意选两三篇文章摘录下,觉得不错,甚至和我的想法也有相似之处。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这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的”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摘抄到此结束,不知道你能感受到什么,在脑海中肯定也有好几种声音在说话吧。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爱写,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她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在此我想回答一下大头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能记住这么多事情?这篇后记中作者的观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从上大学到现在,自己确实坚持写了很多字,我能体会到作者说的这些,只是我并不习惯重读以前的文字,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总结而已,所以我还是捡回到了若干个过去的自己。再回到本书后记,作者相信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来源,而这也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

  我想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送你一颗子弹”的道理也就在此,她告诉你她体会到的,她感受到的,她所理解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至于你现在懂不懂完全与她无关,反正她把子弹给你了,你如果有一把刚好与子弹型号相符的枪,就把子弹装进去,然后狠狠地朝自己的生活射击吧。

  送你一颗子弹评价

  刚看完刘同的两本鸡汤接着就是刘瑜的随笔,画风确实有点不太一样,两相比较我竟然更喜欢刘瑜一点,看来我果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鉴定完毕。

  刘瑜的随笔要比刘同的书烧脑一些,青春文学给人正能量就好,随笔记录的是作者的一段生活,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观点,在那些林林总总的观点里总会有和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地方,每次遇到都会让人停下来思考一下,我是说有时间的话。所以,思维总是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

  其实挺喜欢随笔的,前提是作者水平要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很喜欢刘瑜的文笔,语言诙谐、犀利,思考简单、深刻,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击中要害,但又以调侃讽刺有时还带点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不管是书里随处可见的精妙的形容词和比喻,还是时不时出现的抖机灵式的小幽默都特别对我的胃口。

  整本书看完,感觉就像是一个真诚的不那么矫情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写书时未婚,现在已婚)在那里不那么碎碎念的给你讲她自己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说是碎碎念,其实也不算,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文字是体验生活的方式,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收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生活虽然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但是可以用文字这种耐心的方式,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

  俗话的好说,不被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换句话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这本随笔里,作者分享了她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对爱情,对人生,对书籍、音乐、电影,还有猪头肉和辣酱的看法。因为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写一本书,所以文章风格迥异,长短不一,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最后按照主题大致分为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和“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五章。

  因为喜欢“审视生活”,书里充满了看透一切的焦虑,而且还是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的焦虑,就像一个貌似把什么都看透但是又必须继续活在这个看透了的世界里的有点普通但又不那么普通的普通人嘴角无奈的微笑和眼里依旧闪烁的好奇的光芒。能把事情看透的人很多,但看透了之后还能这样接地气的就不多了,对生活没有冷眼旁观的那种漠然,而是像植物一样积极乐观向上的生长,融入人民群众的海洋,偶尔也思考一下人生。

  书的题目叫《送你一颗子弹》,刚开始的时候我老是把它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搞混。明明和部队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非得叫这个名字,差评。看到后面才发现书里有一篇同名文章,大概知道了叫这个名字的原因。Send You A Bullet是一个巴西纪录片,在这篇类似读后感的同名文章里作者写到:人道主义的起点在于“一个”人面对另“一个”受苦的人心里“咯噔”一声:如果我是他呢。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你心里也“咯噔”一声,然后开始思考一下生活(这是我个人瞎猜的,不一定真是这么回事)。

  话说看透生活一针见血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焦虑和淡定,这本书也一样,充满着焦虑,但也掩盖不住字里行间透出的淡定。因为大多数人的幻想都不切实际,属于想入非非的一种,就像大街上美女的背影,从后面看那么美,可是一转身,立马幻灭。所以书里告诫我们千万别从背后拍美女的肩膀,她会回头的,真的会。我们把握好当下就好,不要总想着逃避自我,不管是以梦想为名又或是其他让人心潮澎湃的词语的名义。把握当下,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会让人有一种宿命感的错觉,说是宿命感有点过了,应该是自由主义的实用哲学,抛弃一切有的没的,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过好现在。嗯,适合大多数人的处事哲学。这一段本来想写一点辩证的东西,但打字的时候才想起逻辑思维真的是我的硬伤,那,就这样吧。对想要改变生活的人,勇气、梦想和对自己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的话麻烦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这本书关于工作的描述特别给力:工作嘛,就是一个饭碗,它有什么义务来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灵魂呢?说的太TM对了,我觉得我就该多看点这种书,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这是看完第一遍的一些感受,说不定什么有时间还会再看第二遍。嗯,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想看第二遍的书。

  满地都是六便士,偶尔这应该抬头看看月亮。该去看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了,都已经说了好久了,哎,这拖延症。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