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刘半农》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
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
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
我从门前经过,
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作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的听见,
叮当! 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你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1919年9月,北京
《铁匠》写于1919年9月,通过勾勒铁匠打铁时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一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的形象。铁匠和刘半农其他诗作里出现的农民、木匠、船夫、渔民、学徒、人力车夫、乞丐、卖菜人、磨豆腐人等在一起,组成了“五四”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画廊,诗人蘸着时代的浪花,在画廊的上方书写了“劳工神圣”这一诞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响亮口号。难怪当时的人们称刘半农是“平民诗人”。
诗人看来对“铁匠”的形象十分钟爱。他的诗不止一次地写到“铁匠”。“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我钉钉铛铛打铁也打过十来年。我打出镰刀弯弯好比天边月,我勿打锄头钉耙你哪里哼好种田?”(《劳工的歌》)“铁匠镗镗!朝打锄头,夜打刀枪。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拟儿歌——铁匠镗镗》)这一次诗人稍稍避开了如实的描写,他不再直接赞美铁匠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即使写铁匠的劳动过程,也是拈出打铁时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和“红光”这两个特征,一为听觉,一属视觉,在诗的三节中每一节都出现,回环往复,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有意把铁匠打铁的场景置于“沉默”的“夜间”,这样“叮当叮当”的声音因这“沉默”而更加铿锵,闪烁的“红光”因这“黑漆漆”的“夜间”而更加耀眼,铁匠的铁锤敲击在“砧上的铁”上,也敲击着这夜的沉默的静谧,红光亮在“黑漆漆”的长夜里,也亮在这黑洞洞的人世间,于是就有了结尾的这么几句:“你若回过头去,/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飞射在漆黑的地上。”看得出,诗人在描摹现实生活的同时,还为全诗输入了象征的意义。当然,这种象征还比较浅近,不难为读者所理解。
刘半农十分注重诗的音节。这首诗是一首自由体诗,但又不那么“自由”,它基本上由二拍、三拍、四拍三种不同整数的诗行组成,跌宕有致,形成节奏上的抑扬顿挫。诗的第一节强调“沉默”,配以给人压抑低沉的“地七”韵(韵尾“i”),第二、三节强调“他永远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配以昂扬的“江阳”韵(韵尾“ang”)。刘半农说他写诗是在“黑夜荒山中摸索”(《扬鞭集·自序》),《铁匠》正是诗人摸索的一个成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