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两个小孩辩论太阳在早上和中午离人的远近,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而孔子无法对其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受到两小儿的嘲弄。这个故事很容易被人作为“批孔”的材料,其实它的寓意并非如此。
两小儿辩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不要说在古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远近无法测量和计算,就是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中午和早上太阳与观测者的距离差也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必须经过精确计算,不可一概而论(参见195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戴文赛文,杨伯峻《列子集释》转引)。两小儿各凭某一种感觉(视觉或触觉)经验进行简单推理就得出自己的结论,根本不懂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反而嘲笑对问题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孔子:“孰为(谓)汝多知乎?”这只能表现出两小儿的幼稚,而并非讽剌孔子的无知。相反,它正好体现了孔子关于求知应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决不强不知以为知的杰出思想家的人格特征。同时,它也使人们认识到:宇宙无限,学海无涯,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既不能以全知去苛求别人,对自己也应采取诚实谦虚的态度。这就是这则故事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则寓言,作者还有另一层意蕴寄托其中。卢重玄《列子解》中说:“圣人之生,所贵明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世人但以问无不知为多,圣人以辩之无益而不辩。”此说颇得其旨。不必纠缠于无谓的争辩,甚至也无须在这类琐屑问题上花费无益的神思,以明道为本,以济世处身为务。这就是作者在求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也是他要在辩日故事中表达的寓意,在以道为本这一点上,懦道两家是相通的,不过“道”的含义和实行“道”的方法不同。他们都具有我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共同特点和弱点,这就是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联系),轻天人之分,重人伦,轻物理,重道德,轻科学。从这一方面看,两小儿的争论正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科学求知欲和思考探索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儒道诸家所轻视和缺乏的。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命运,恐怕是《列子》作者始料未及的吧!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