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新序·杂事二》
裘是皮衣。古人穿皮衣与今人不同, 毛在外、皮在内;反裘就是皮在外, 毛在内。魏文侯在出游途中遇见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扛柴草,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是“爱其毛”。魏文侯因而慨叹这个人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恃”的道理。故事的用意显然是在赞扬魏文侯看问题能由表及里,有见识。
作者接着叙述了魏文侯的另一件轶事。魏文侯出游后的第二年,东阳一带交纳的田赋多于往年十倍, 大夫纷纷前来祝贺。魏文侯不以为喜,反以为忧,说道:“田地和百姓都没有增加,而田赋却增收十倍,这跟爱惜毛而反裘负柴草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贪爱“羊毛”(田赋),而加快对“羊皮”(纳赋者)的摧损;羊皮(纳赋者)不存在了,羊毛(田赋)又有什么着落呢?”
魏文侯能敏锐地觉察出,在田地和劳动力没有增多的情况下, 田赋加收十倍,实在是竭泽而渔的愚蠢作法;并且把劳动者看成是“皮”,是主体,把田赋看成是“毛”,是劳动者身上的附着物,承认“治人者”的生存离不开劳动者,表露了自己轻徭薄赋的政治主张和对猛于虎的苛政的否定。 这种认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进步的。
这则寓言用“毛”依附于“皮”的现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政治哲理。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若干关系至今仍有启迪。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焉附)?”这句成语本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新序》把这则故事加以形象化地演绎之后, 也就更加广为流传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