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
今年,假如我们不太健忘的话,正好是明代覆亡三百周年纪念。
历史是一面镜子,三百年前,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追念。
三百年前,当明思宗自杀以后①,李自成西走,清人借汉奸吴三桂的向导,占领北京分兵南下的时候,南京小朝廷领袖弘光帝②,正在粉饰升平,兴建宫室,大备百官,征歌选舞,夜以继日。人民流亡离散,被战争所毁灭,被饥饿瘟疫所威胁,覆巢之下无完卵,即使是禽兽也该明白当前危机的严重。然而这位皇帝还是满不在乎,人生行乐耳,对酒当歌,南京沦陷的前夕,他还在排演当代有名的歌剧 《燕子笺》③!
三百年前,当南京小朝廷覆亡的前夕,清兵迫近江北,民穷财尽,内忧外患交迫的时候,宰相马士英凭了一点拥立的私恩④,独擅朝权,排斥异己,摈史可法于江北,斥刘宗周、黄道周于田野⑤,迎合弘光帝的私欲,滥费国帑⑥,搜括金帛,卖官鬻爵⑦,闹得 “职方多似狗,都督满街走!” 等到左良玉举兵东下,以清君侧为名,他才着了急,尽撤防江的军队来堵住西兵,给清军以长驱深入的机会;他宁可亡国于外族,不肯屈意于私争。到南京沦陷以后,他却满载金帛,拥兵到浙江,准备再找一个傀儡皇帝,又富又贵,消遣他的余年。
三百年前,当国家民族存亡系在一发的严重关头,过去名列阉党⑧,作魏忠贤干儿子,倒行逆施,为士大夫所不齿的阮大铖勾结了马士英,奉承好了弘光帝,居然作了新朝廷的兵部尚书,综全国军政,负江防全责。在大权在握的当儿,他的作为不是厉兵秣马,激励士气,也不是构筑工事,协和将帅,相反的他提出分别邪正的政策。他是多年来被摈斥的阉党,素来和清流对立的,趁时机把所有在朝的东林党人一一摈斥⑨,代以过去名在逆案的阉党。他造出十八罗汉五十三参的黑名单,把素所不快的士大夫留在北都不能出来的,和已经逃亡南下的,都依次顺列,定以罪名。对付一般读书人,他也不肯放松,咬定他们与东林和左良玉有关⑩,开了名单,依次搜捕。只是天不如人意,这些计划,都因南都倾覆而搁浅。他狼狈逃到浙江,清军赶到,叩马乞降,不久又为清军所杀,结束他不光明的一生。
三百年前,当外族铁蹄蹂躏河朔,国破民散,人不聊生的时候,拥兵数十万虎踞长江上游的左良玉,却按兵不动,坐观兴亡。他看透了政局的混乱,只要自己能保全实力,舍出一点贿赂当局,自然会加官晋爵,封妻荫子。政府也仰仗他对付农民起义军,不肯调出来对付外敌。驻防在江北的四镇,又是一种看法,一面用全副精神勾结权要,一面用全副力量来争夺防区。扬州是东南最繁荣的都会,也就是这些军阀眼红的目标。敌人发动攻势了,他们自己还发动内战,杀得惊天动地。好容易和解了,指定了任务,北伐的一个被部下暗杀了,全师降敌,其他两个,清兵一到,不战而降,只有一个战死。左良玉的部队东下,中途良玉病死,全军都投降清朝,作了征服两浙闽广的先头部队。
三百年前,当前方战区的民众,在被敌人残杀奴役,焚掠抢劫,辗转于枪刀之下,流离于沟壑之中的时候,后方的都市,后方的乡村,却像另一个世界,和战争无关,依然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南京的秦淮河畔,盛极一时,豪商富贾,文人墨士,衣香鬓影,一掷千金,画舫笙歌,穷奢极欲。杭州的西湖,苏州的阊门,扬州的平山堂,都是集会的胜地。文人们结文社,谈八股,玩古董,捧戏子,品评妓女,研究食谱,奔走公堂,鱼肉乡里。地主们也在欢天喜地,到处迎神赛佛,踏青赏月,过节过年,戏班开演,万人空巷。商人依旧在讨较锱铢,拿斤拈两。在战区和围城中的,更会囤积居奇,要取厚利。大家似乎都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当前是什么日子,会发生什么变局。他们不但是神经麻木,而且患着更严重的痿痹症。敌人一到,财产被占夺了,妻女被糟蹋了,伸颈受戮,似乎是应该的事情。《扬州十日记》 和 《嘉定三屠记》所描写的正是这些人物的归宿,糊里糊涂过活的结局。
三百年前,从官僚到地主,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 个人的腐化,社会的腐化,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虽然有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正气的人物,却都无补于国家的沦亡,民族的被奴役!
三百年后,我们想想三百年前的情形,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1944年
【鉴赏】 1944年,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胜阶段的前夜。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已粉碎了侵华日军的一次次进攻,人民渴望抗日战争的胜利,以便重建国家和家园。但蒋介石集团不顾广大群众的死活,倒行逆施,吏制腐败,强化法西斯专制,排斥和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鉴于蒋家王朝的这种种丑行,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谈三百年前南明小朝廷的历史来讽刺、抨击蒋家王朝的罪恶行径,以唤起民众反蒋抗日的爱国热情。
本文原载《正义报·新论衡周刊》1944年第9期,在艺术表达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针对性强。
文章的标题《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和文章开篇指出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三百年前,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追念。” 以及文末的“三百年后,我们想想三百年前的情形,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都清楚地表明作者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正如李世民所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者撷取南明小朝廷的史实来影射、类比蒋家王朝,就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就是让人民大众“知兴替,明得失”!
第二,选材典型,蕴含深刻。
在南明浩繁的史实中,作者着意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 (一)在清兵入关南下之时,偏安南京的南明王朝面临覆巢危机,但当权者不思进取,粉饰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 (二)权臣马士英在朝廷覆亡的前夕,独擅朝权,排斥异己,宁可“亡国于外族,不肯屈意于私争”; (三) 兵部尚书阮大铖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不是厉兵秣马,协和将帅,而是摈斥诛杀异己; (四)拥兵数十万的左良玉在国破民散之际,却为一己之私,保存实力,按兵不动,坐观兴亡;(五)在前方战事紧急,民众被焚掠屠杀之际,后方城乡的豪商富贾、文人墨士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坐等投降。总之,在三百年前的南明小朝廷,从官僚到地主,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因而,个人与社会的腐化,宣告了那个王朝的毁灭。这是多么富有深意的选材! 对照四十年代中期的国统区,偏安重庆的蒋家王朝的权贵、将军、商贾、文士们,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的威胁下,国家民族面临沦亡的危险,但他们还在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还在拥兵自重,争权夺利,排斥异己; 还在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同偏安南京的南明小王朝何其相似!
第三,排比构段,文情激愤。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用三百年前,“当……以后”、“当……前夕”、“当……关头”、“当……时候”等五个排比段构成,文情激愤,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顾国家民族利益,而沉溺于私己私利者的愤慨与抨击,同时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作者是明史学家,文章史实确凿,内容丰厚,于沉稳的行文中寄义愤之情,于说古论史中含讽今之理,故文章具有极大的启示力和警策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