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典文学

《西汉通俗演义》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2020-08-27 21:59:47

  甄伟

  《西汉通俗演义》的全书情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卷一由“胜秦师异人被虏”至“赵高矫诏立胡亥”共九回书,为本书的开端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秦赵交战,秦王异人被虏为质开始,写吕不韦帮助异人回国及谋取秦王位的过程,写异人之子嬴政即位统一战国及残酷的剥削压迫全国人民的情况。最后以嬴政之死,赵高篡权与李斯合谋杀扶苏立胡亥而结束第一部分。这部分既是《西汉演义》故事发展的前奏及序幕,也是《西汉演义》故事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开端,故此,这部分故事结尾写出了全国反抗暴政斗争的如火燎原的形势:“以此盗贼蜂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吴、楚之间,无一处无兵马。陈胜吴广起兵于蕲,武臣起兵于赵,刘邦起兵于沛,项羽起兵于吴,四海纵横,天下变乱。”

  由第一卷“芒砀山刘季斩蛇”到第七卷“楚霸王乌江自刎”共七十回,是本书情节的主要部分,即楚汉相争的故事。这部分故事又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芒砀山刘季斩蛇”至“项羽违约僭王号”,虽然刘、项矛盾已经形成和发展,但主要是以刘、项联合的形成取得反秦斗争的胜利和秦王朝的灭亡。后一部分主要写以刘邦为代表的汉与以项羽为代表的楚互相斗争及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灭亡的过程。

  《西汉通俗演义》最后一部分是由第七卷“汉王改韩信封楚”开始到第八卷最后一回“汉惠帝坐享太平”为止共十六回,既写了刘邦灭楚后和残余的分裂势力斗争及其胜利,又写了书中主要人物各种不同的结局,成为本书情节的尾声。

  《西汉通俗演义》在西汉历史的真人真事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剪裁虚构了主要情节和人物,反映了反秦农民斗争的胜利和西汉统一大帝国的建立,歌颂了适应历史客观发展规律,适应和满足千百万人民群众争取和平生活反对战争和动乱的愿望要求而竭尽全力进行斗争的英雄人物——刘邦、张良、萧何等正面形象,也怀着同情和赞赏态度表现了英雄人物项羽、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悲剧结局。因此这是一部不坏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

  《西汉通俗演义》不只具有宏伟复杂的组织结构,而且结合情节矛盾发展变化塑造了几个性格还清晰的人物形象。比较突出的则是项羽、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几个主要人物。

  项羽开始通过禹王庙举鼎降桓楚、于英的情节写出他的勇和力,继之在项藉被章邯战死之后,全军面临溃散的关头,通过他杀卿子冠军宋义和破釜沉舟渡河救赵的情节,及九败章邯并接受范增谏阻而允许章邯投降的情节,把他塑造为一个杰出果断的军事统帅。也正因为这样,也成为反秦斗争的统帅和领袖,把反秦斗争引向最后的胜利。但作者也描写刻划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暴虐残酷、政策上短视、用人上不专、无能。章邯降后坑秦卒二十万,进咸阳杀已经投降无大过的子婴,掠夺宫中的财宝,焚烧秦宫室及阿房宫,都表现了他的残暴酷虐。胜秦后退守彭城分封诸侯而不思统一全国,则反映了他在政策上的短视。使韩信长期屈于执戟郎官,发挥不出他的才能,范增虽竭尽心力为其筹画,但言不听计不从,最后终于受反间而被弃至患疽而死,表现了他用人的不专和无能。他的缺点正像刘邦在任命韩信为大元帅的誓文中说的那样:“今项藉乃亡秦之续,横暴西楚,乘鸱张之势,踵崩坏之余,大肆凶恶,恣意狂悖。背约为王,弑君独霸,劫墓取财,开宫恋女,屠戮咸阳而百里火飞,焚烧阿房而万民恐怖,真为强横,实乃独夫。”他的性格特征也像韩信分析的那样:“项王暗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耶!项王见人慈爱恭敬,言语呕呕,人有疾病则涕泣分食,至使有功当封爵者,印刻来忍不能予,此谓妇人之仁也。项王霸天下而制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放逐义帝而过无不残灭,名虽为霸,实失天下之心。”正因为如此,霸王的结局必然是悲剧的,形成诸侯反叛,众叛亲离,失掉民心,最后虽奋勇杀敌但无面目回江东,被普通的田父欺骗,陷入大泽自刎而死。

  刘邦虽出身农民,只是一亭长,并且“幼而失学”,“力弱无勇”,“贫不能自赡”,好酒及色。但在政治上他能“专尚仁义,不尚杀伐,广揽英雄,抚安百姓”,因而得到怀王信任,派他和项羽共同伐秦。和下属、部下的关系,谦恭和蔼,善于倾听有益的意见,因此虽然见郦食其和英布都前倨后恭,但真心信任,发挥了这些文臣武将的作用。进咸阳他也曾想享受秦皇帝那种奢侈荒淫的生活,但最后却终于听从樊哙张良的“逆耳忠言”,而封府库宫室,还军灞上。虽然韩信入汉,萧何三荐而不被重用,但当韩信逃走,萧何夏侯婴追回,见到张良角书之后终于重用韩信为兴汉灭楚大元帅,取得伐楚的最后胜利。尤其是当项羽失败灭亡之后,汉政权还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刘邦坚韧不拔的远征赵代灭陈豨,伪游云梦擒韩信,远征吴楚灭英布,最终奠定了汉帝国统一的基础,说明刘邦确实是封建社会一位开国的君主,有为的英雄。因而从他进咸阳开始就得到天下各阶层的拥护和爱戴,最后他才能取得反楚兴汉战争的不断胜利。

  张良是六国贵族之后,他从青年时代就从事反对暴秦的斗争。尽管他参加反秦斗争有为韩国贵族复仇的目的,但当辅佐刘邦之后却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反对胜利之后立六国为王,形成诸侯割据之势,主张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即他向刘邦建议汉要“一统疆宇为四海之主”。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地主统治阶级为争夺权利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因此当反楚斗争胜利之后立即激流勇退,保全了一生的名节和地位。他所以要这样做,就基于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人际关系的本质认识。他说:“世之贪富贵者,乐功名之即成,喜荣华之眩目,坐享崇高,一呼百诺,妻妾满前,笙簧盈耳,遂谓平生之志,此为极矣。岂知位极人臣,天下所忌。处高未有不危,处满未有不溢。君疑其权重,天恶其太盈,投间抵隙者,得以用其心,起谗生谤者,得以乘其弊。一旦天颜动怒,众口交攻,无计可挽,无地可逃,身既就戮,妻子为奴,富贵荣华,转眼皆空矣。岂如我今日,静观云水,笑傲江湖,壶中日月,隐居一室,万虑沉消。虽临寂寥之滨,而胸中快乐。”张良确被作者描写成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政治家中的一个智者形象。

  与张良相对立的形象则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韩信形象。

  韩信出身微末,年少时乞食于漂母,受恶少胯下之辱,因而奋志投奔项梁军队,但未被重用,一直为楚之执戟郎官。楚汉相争中为谋自己出路,弃楚归汉,被汉王信任,拜为大将。夺大散关,降董翳、司马欣,逼章邯自刎,攻进咸阳,占领关中,为反楚战争胜利打下基础。汉王在彭城与楚王作战的时候,他又因汉王没重用而郁郁寡欢,刘邦彭城失败,退军荣阳,困守城皋的时候,他又怀有贰心坐视不救。只在满足他权力地位要求后,才出兵援汉王,楚汉决战之际,韩信占领了燕赵齐全部领土,权势欲更为膨胀,必须汉王封他为三齐王并取得实权,他才领导九里山围歼楚项羽的垓下之战。当蒯彻向他建议利用楚汉相争形势,据兵自立,参加权力角逐,他却又感激汉王知遇之恩而拒绝走这条独立争天下道路。以后几经曲折直到被擒后他才悟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道理而后悔莫及。到长安降封为淮阴侯,并没消失政治野心,故此陈豨出征,他示意陈豨反汉,争取内外勾结,夺取已统一的汉政权,最后被谢公著告密,死于未央宫长乐殿钟室之中。

  作者写出了封建政治斗争中最高统治者必须剪除功臣,不致威胁王朝政权的真实。韩信的死有其必然性,但也因功而受戮赢得了后代读者同情和怜悯,汉三杰(韩信、彭越、英布)的悲剧形象及其悲剧情节一直影响许多小说戏曲的创作。例如至治新刊《三国志平话》开篇即以这故事为内容,用因果报应解释三国的来源,《水浒传》的结束也以此故事批评宋江等的被害。

  萧何则是《西汉通俗演义》塑造的有别于张良、韩信的另外一种性格。忠于皇帝,忠于汉皇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忠心耿耿维护王朝利益。从沛县起义,退守汉中,进兵咸阳,一直到死都没有任何异心。为了兴汉灭楚,不顾刘邦反对三荐韩信,最后冒着饥饿疲劳连夜追回韩信。在刘邦灭掉项羽之后,他积极协助刘邦维护汉朝统一,因此谢公著告发韩信连结陈豨反叛时,他并没有帮助韩信,反而和吕后合谋斩了韩信。甚至晚年因卖上林土地给老百姓,被刘邦治罪下狱,也没有怨言。至于临死还荐与自己有过矛盾的曹参代替自己为相,则又表现了他因公废私的美德。

  《西汉通俗演义》的语言运用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的特点正像庸愚子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时说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这种语言是古代讲史艺人与下层书会才人吸收古代书面文学语言和民间口头文学语言的养分而创造出来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虽和由人民群众口语提炼出来的话本小说语言不同,但它是群众极易接受的语言。

  《西汉通俗演义》在艺术上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摆脱历史史实的束缚,做不到取繁化简,不能突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物,进行集中描写,因而陷于繁杂和琐碎。其次,主要人物缺乏个性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