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集市,人来人往,叫嚷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卖杏罗,刚从树上摘下的露水杏哟!”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卖声,从街道里闪出一位精明漂亮的农村少妇。你瞧她肩上挑的那一担黄橙橙的杏儿,在她肩上像打秋千一样的轻松。
“卖杏罗!”她边吆喝边放下担子,随手甩了一把汗水,用她那双精明的眼睛细心地打量着来往的行人。
“杏嫂,你这杏咋个卖法?”
“大兄弟买两斤吧,四角五一斤,这样的鲜杏哪里找哟!”她随手拣了一个,“你瞧我这是良种 ‘甜里蜜’ ,色黄,味甜,咬一口哇,满口直流蜜!”
小伙子被她说得连连点头,然后不好意思地说:“这……唉,是我的媳妇害口,想吃点酸东西,可惜你这杏……”
小伙子恋恋不舍地走了。
杏嫂目送着小伙子的背影,忽然心生一计,高声地喊起来:“卖杏罗,刚下的良种‘酸里黄’ 哟!”
一位老汉走到她筐前问:“姑娘,你这杏恐怕是生的吧! 要不咋是‘酸里黄’?”
杏嫂笑眯眯地说:“啊不,大爷,我这是优良品种,不信你咬一口,酸凉酸凉的……”
“哈哈,你别说了吧,我嘴里流的酸水,都快把老牙泡掉了……”
老人哈哈大笑地走了。
这时,太阳已跑到头顶上,杏嫂不知是热的还是急的满头大汗。看着身边那位卖杏的,还没她的杏子熟,却脱手卖出,她很不服气地“哼”了一声。接着又叫卖起来:“卖杏罗,‘酸里甜’杏,便宜卖哟!”
看着一个个从她身边走过,却看也不看她杏子的人们,杏嫂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酸里黄”,一会儿“甜里蜜”,信口乱喊起来……
“姑娘,你这杏究竟啥味道哇?”一位头戴草帽的老汉问。
杏嫂急急地说:“这这是‘酸里甜’,咬一口又酸又甜,不信你就尝一个吧。”
老汉随手拣一个送到嘴里。
“姑娘,你这杏本来是甜蜜蜜的,为啥叫‘酸里黄’、‘酸里甜’?怪不得从早晨到晌午没一个人买。”
老汉取掉帽子。啊,原来他是刚才那个被“酸里黄”吓跑的买主。
杏嫂那精明的脸顿时羞得像蒙上了一块红布。
选自《三月》
【赏析】 杏嫂,无疑是全文的灵魂,也是作品最成功之处。卖杏的经过只不过是人物性格得以展示的物质载体和依傍。杏嫂如果卖苹果还是杏嫂,但如果杏嫂的漂亮、精明、质朴三缺一的话,就不是现在的杏嫂了。
在杏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上,作者显然既得力于传统手法又贯注了现代意识的。
作品开头,一声清脆的叫卖声:“卖杏罗,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露水杏哟!”陡然令人想起了《红楼梦》中那位“未曾露齿先闻声”的凤姐儿。杏嫂的出场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悠扬动听,韵味十足的叫卖声使杏嫂那种泼辣、果敢的性格初露端倪。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一个亮相动作:“……你瞧她肩上挑的那一担黄橙橙的杏儿,在她肩上像打秋千儿一样轻松”。这样的舞台效果,更将其性情神态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是一位农村少妇,年轻漂亮,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她的漂亮年轻给了她足够的自信,也给了她许多的魅力,再加上她的杏确实色黄味甜,因此她的招揽顾客比其它卖主更具魅力和效果。不是吗?她刚歇下担子,便有小伙子前来问价。然而真如凤姐儿“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样,杏嫂也精明过头反算了“卿卿命”,耽误了自己的生意,眼睁睁看着别人比自己质量差的杏子卖掉。杏嫂错就错在根据第一位顾客的特殊需求,以此类推,自作聪明地“心生一计”,把符合大多数人口味的“甜里蜜”信口喊成“酸里黄”,继儿又喊成“酸里甜”,希望以迎合的态度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殊不知,各人各味,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就连喜欢其本质“甜里蜜”的顾客也不得不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了。
杏嫂漂亮、精明,这是她的资本,但作者在刻划这一形象时,没有滥用这些“资本”,而是颇具分寸感的。古有所谓“增之一分太长,失之一分太短”的理论,其意亦可理解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有“度”的把握,要有分寸感。杏嫂的美,对顾客来说,客观上确实有某种潜在的吸引力,但杏嫂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以此作为手段来招揽顾客; 杏嫂也的确精明,她有一双能掐会算的眼睛,能忖度人的心理,机灵活泼,为卖掉杏子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她从未有过坑人之心。她变着名称来称呼自己的杏子,其目的不是为了弄虚作假,坑人骗人,只不过是急于卖杏而盲目地迎合顾客心理而已。
美而不媚,精明而不奸诈,作者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度”,从而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质朴可爱的农村少妇形象。她勤劳能干,聪明伶俐,善心待人。所以,当她弄巧成拙,杏子卖不出去,“不知是热的还是急的满头大汗”时,读者的笑是轻松幽默心领神会的笑,决不是责怪讥讽幸灾乐祸的笑。相反,如果作者失去了这一“度”的把握,杏嫂这一质朴可爱的形象就可能变成媚相丛生,狡黠成性的市井刁妇之流。
《杏嫂卖杏》在人物形象上基本是借助传统手法来刻划的,但 “卖杏”这一事件却贯注了现代意识,一方面它是人物得以凸现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它的艺术张力作用于读者的理性,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一些联想。比如杏嫂为迎合顾客口味置事实于不顾几次更换杏名,足以令人由此及彼:社会生活中,无视事实,仅凭经验来办事的人不计其数。杏卖不掉是小事,而生活中有的事错了是无法挽救的。启示读者,还是实事求是为好。再如,杏嫂三番两次改杏名,见风就是雨,不要甜就来酸,也足以令人想起生活中那些见风使舵、见异思迁的人的行为,启示人们要有最起码的生活准则,否则会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的。凡此种种的联想,大概不是牵强附会吧!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