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名家名作

比利·罗斯《医生为什么来迟了》原文及赏析

2020-10-19 21:06:41

  一天晚上,快九点钟的时候,医生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话里喊道:“喂, 我这儿是格仁斯·佛尔斯医院, 请曼·埃克医生听电话。”

  “我就是曼·埃克!”医生答道。

  “我是格仁斯·佛尔斯医院的海东大夫。我们医院刚刚接收了一个重病号,是个孩子。他脑袋中了一颗子弹,体质虚弱,生命垂危,应该马上动手术。可您知道,我不是外科医生。”

  “我离您那儿有六十英里啊!”曼·埃克医生说,“您为什么不派人去请梅瑟大夫呢?他就住在你们那城里。”

  “他有事出城去了。”海东大夫说,“我请您来,是因为这孩子是你们那城里的人。他来这儿游览,玩枪的时候走了火,打伤了自己的脑袋。”

  “噢,您说这男孩子是阿班尼城的吗?”曼·埃克医生问道,“他名叫什么?”

  “阿瑟·卡林汉。”

  “我不认识他。但是我会尽快赶去的。这儿正下着雪,不过,我想十二点以前我总可以赶到的。”

  “我应该事先说清楚,那孩子家里很穷。我估计他们不可能给你多少报酬的。”

  “那没关系!”曼·埃克医生说。

  几分钟之后,外科医生曼·埃克的汽车在城边被一盏红灯拦住,不得不停下来。这时,一个身穿旧的黑大衣的人,突然打开车门,钻了进来。

  “开车!”他说,“我有枪!”

  “我是一个医生,”曼·埃克说,“我正急着赶往医院,给一个重病号动手术……”

  “不准罗嗦!”穿黑大衣的人命令道,“朝前开!”驶出城约一公里,他叫医生停车,把他赶下来,竟自开着车走了。医生被甩在大雪纷飞的旷野里,呆呆地站了一会儿。

  半小时以后,曼·埃克医生寻找电话机,叫来了一辆出租汽车,急忙赶到火车站。到了那里,他才知道往格仁斯·佛尔斯的火车,要等半夜十二点才开。

  凌晨二时,医生才赶到格仁斯·佛尔斯医院。海东大夫正等着他。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曼·埃克说道,“但半路上,我的汽车被人……”

  “您能赶来,就很好了!”海东大夫说,“可惜那男孩一小时前已经死了。”

  他俩走过医院候诊室。那个穿黑大衣的人,正双手抱着头,坐在那儿发愣。

  “卡林汉先生。”海东大夫向那人介绍说,“这位是曼·埃克大夫,他是外科医生,为了抢救您的孩子,刚刚连夜从阿班尼城赶来的!”

  (黄嘉琬 黄后楼 译)

  选自《太原文艺》1983年第5期

  【赏析】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这样一段话: 小说家的目的“决不是给我们叙说一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要强迫我们来思索、来理解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刻的意义。”为此,小说家必须“把固定、粗糙和不动人的现实加工塑造,创造成一个特殊而动人的奇遇”。(《“小说”》)《医生为什么来迟了》这篇微型小说,不失为一篇“特殊而动人的奇遇”。

  小说虽短,但线索却是双重的。其一是曼·埃克医生在晚上九点接到远在六十英里之外的格仁斯·佛尔斯医院的海东大夫的紧急电话,要他立即赶去抢救一个生命垂危的小孩。曼·埃克医生不讲任何条件,冒雪出发,计划在十二点之前赶到。小说通过快节奏的简短的对话,鲜明地突出了曼·埃克医生以抢救病人为神圣使命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其二是“穿黑大衣的人”抢劫曼·埃克医生的汽车,把他甩在大雪纷飞的旷野里,以致延误了对病人的抢救。这条线索对黑衣大汉虽然用墨不多,但其蛮横和不讲人道的特点,却还是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通过海东大夫的“介绍”,使曼·埃克医生与黑衣大汉“奇遇”,猛然将小说情节推上高潮,既惊心动魄,又含义悠长,搅得小说中的人物和广大读者久久不能平静,不能不思索这一“奇遇”中的深刻意义。

  “无巧不成书”,这是人类早就总结出来的一条艺术规律。但怎样巧,即怎样运用这一艺术规律,确实大有讲究。有些平庸的作品,为巧而巧,虽然也能吸引读者,甚至使读者大吃一惊,但终因缺少思想内涵,那些巧便如同过眼云烟而已。 这篇小说中的“巧”则不同,它不仅造成了情节的曲折波澜,而且使人道主义这一主旨得到了深化。你看,那个“穿黑大衣的人”,在他伸出罪恶的手抢劫医生的汽车时,医生明明告诉他:“我正急着赶往医院,给一个重病号动手术……”医生的话显然还没有说完,“穿黑大衣的人”便以“不准罗嗦!”的命令将医生的话“腰斩”了,而且将医生赶下了车。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黑衣大汉稍有一点人道之心,等医生把话讲完,也许他当时便会明白医生去抢救的人是谁,从而使他的孩子免于死亡。可见,这里的省略号并不完全是作者为巧而巧,为制造情节的“陡变”而设置的,而是服从并服务于表现“黑衣大汉”丧失人道精神的特点,它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唯其如此,所以当最后真相大白时,首先便不是读者,而是这个“黑衣大汉”本人感到震惊、懊悔,不讲人道的苦果滋味在他心中一定会比其他人更觉得苦涩。小说结尾处写道:“那个穿黑大衣的人,正双手抱着头,坐在那儿发愣。”在他明白了曼·埃克大夫正是为抢救他的儿子,连夜从阿班尼城赶来时,依然不吭一声。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看来,这场“奇遇”已经逼迫他在用沉默“审判”自己的灵魂。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