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钟惺
相见甚有奇缘,似恨其晚。然使前十年相见,恐识力各有未坚透处,心目不能如是之相发也。朋友相见,极是难事,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有益矣,岂犹恨其晚哉!
——《钟伯敬合集》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八月,当时名震东南的华亭山人陈继儒(号眉公)过访南京,特地拜会了僦居金陵的竟陵派领袖钟惺,倾慕已久的两位文坛闻人仿佛都觉得这次历史性的订交终于没有让自己失望,因而各自庆幸不已。继儒归后,钟惺即修短简一封,表达对初次相见的感受和评价。
历来名士相交虽易,相知却难,尤其像钟惺,生性严冷,不喜无故交接海内名人,处世唯忌近俗,一般得时的诗人墨客更难与之输心。然而,事实上所谓“严冷”,并非不近情理的孤僻,忌俗也并非是莫名其妙的清高,高朋相处,以道自见,访者几于一逢,求者幸于一获,关键只在是否能够感发性灵。一旦各藉识力,窥得彼此机情,虽语默亦是无隔,便算是有奇缘,便能算作知己。
照时尚来看,凡相知,必恨晚,钟惺偏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为人之道与为诗文之道同,欲获得内心的感应和共鸣,一定须有识力作为条件,而这种识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厚养其气,方可得其灵心,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识力之坚透处。因此,恐怕早些年相见,未必能够相知如此,那么,那样的相见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