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乱弹
红楼人物
《红楼梦》书中确实有好多古怪,引发人们去猜测、解疑,譬如,书中为什么要写甄、贾两个宝玉?贾宝玉的那个“命根子”“通灵宝玉”,究竟象征着什么?元妃是皇帝的妃子么?她在宫廷中处于什么位置?有清一代并无皇帝后妃“省亲”之事,难道是作者凭空杜撰的么?杜撰的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对这些古怪,索引学者用一些不相干的史料去附会,考证学者去探询曹雪芹家出了什么王妃,探佚学者瞪着眼睛去猜测什么“废太子妃”。各流派之间又互相攻击,指责别人都是胡说八道,只有自己才唯一正确。其实,大家彼此彼此,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种学说能够解释清楚上述古怪,甚至连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没有说清楚。
譬如“元妃”,在封建皇帝的宫廷里,究竟有没有元妃?元妃究竟是什么品级的妃子?没有人去研究。只知道在《红楼梦》中,她的名字叫元春,用名字的头一个字再加上妃字,便组成了“元妃”一词。做深一步想,皇帝的妃子有如此称呼的么?只听说过周皇后,张贵妃,吴妃,李嫔,宋贵人,刘常在,王答应,这些称呼都是用姓氏再加上妃嫔等级称呼的;也有用皇帝册封的封号称呼的,如宜妃、德妃、明妃、香妃等等。从来就没有用名字的头一个字称呼的!其实,《红楼梦》中多数地方是用“贾妃”来称呼的,这是对的。但作者为什么有些地方偏偏要用“元妃”来称呼她呢?难道作者会犯常识性错误么?似乎不会,其中必定另有隐情。
凡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宫廷历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应该知道,“元妃”一词,其实是个专用名词,不可乱用的。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查一下资料,所谓“元妃”,是“太子妃”的专用名词。皇帝的大老婆称“皇后”,皇帝的妃嫔,可以称淑妃、德贵妃等,但是不能用“元妃”称呼。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在继承皇位之前,倘若到了婚娶年龄,其所娶的老婆,不能称“后”,只能称“妃”,其中嫡妻,便称为“元妃”,其他偏妃,也不能称为“元妃”。除太子外,其他皇子的老婆可以称“妃”,但也绝对不得以“元妃”称呼。老皇帝呜呼哀哉后,太子登基,原来的“皇后”便成了“皇太后”,原来的“元妃”,方可以册封为“皇后”。所以,在封建宫廷中,“太子”与“元妃”,分别是皇帝与皇后的继承人,是别人绝对不能冒用的特别称呼。
《红楼梦》书中,元春进宫后,先是充当什么“女史”,后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些都是作者故弄玄虚之笔,明清两代,宫廷中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称呼,不必当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元春的父亲“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听皇帝册封自己的女儿为“元妃”后,“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所谓“东宫”,就是“太子”的居处,贾政从皇帝召见的“临敬殿”出来,直接到太子的“东宫”去干什么?是因为皇帝册封元春的是“元妃”,即“太子妃”,作为父亲,此时当然要到“东宫”去为女儿、女婿贺喜。在封建社会的皇家,太子的“元妃”以及所有的“王妃”,都是要皇帝册封的,太子和其他皇子自己无权册封。
刘心武先生就是从《红楼梦》中这一句“老爷又往东宫去了”出发,创造出了一门“秦学”。刘先生知道“东宫”是太子宫,但似乎不知道“元妃”是太子妃,于是,头脑中灵机一动,就杜撰出贾政参与了太子的什么阴谋,秦可卿是什么“废太子”的女儿,等等。刘先生也没有认真想一下,如果皇帝封元春是“皇妃”而不是“太子妃”,贾政为什么要听到女儿元春册封的消息后,马上到“东宫”去找太子搞“阴谋”?难道他希望太子早日登基,自己的女儿刚刚当了“皇妃”,鲜花昭锦的时代刚刚开始,就盼望女儿早点当寡妇、自己早点失去靠山么?难道贾政有失心疯么?某些红学家似乎在用清朝宫廷秘史附会《红楼梦》中有些走火入魔,完全不顾及是否说得通了。刘心武先生尚情有可原,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作家而非红学家;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文史功底是如此深厚,竟全盘接受了刘心武的“秦学”,岂非咄咄怪事!
言归正传。《红楼梦》书中究竟为什么要用非常隐讳的手法,表现“元妃”和“东宫”呢?理由只有一个,作者要隐写“太子”。不过这个太子并非刘心武先生笔下的“废太子”,而是一个“真假太子”!好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红楼梦》中有两处奇怪的描写:一是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有一个“宝玉”,一个是“甄宝玉”,一个是“贾宝玉”,真假两个“宝玉”互为镜像,一模一样;那个贾宝玉又似乎忽南忽北,亦南亦北。二是贾宝玉一出娘胎,口里便含着一块晶莹灿烂的“通灵宝玉”,玉上还镌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块玉的作用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贾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似乎只能用皇帝的玉玺来解释,否则怎么也说不通。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当了皇帝后,用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镌刻了中国封建皇帝第一块玉玺,玉玺上的刻词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与贾宝玉之玉的刻词不是异曲同工么?从娘胎里就带来“玉玺”的人,只能是皇太子;因为太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是皇位继承人!《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就含着玉,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这里是隐写太子。
既然贾宝玉身上隐写着太子,那么又为什么出现一南一北“甄”(真)“贾”(假)两个宝玉呢?这是有真实历史为依据的。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三百年大明王朝覆灭了;吴三桂勾结清军,又打败了李自成,大清王朝正式在北京“定鼎”。明朝残余势力聚集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年号“弘光”,就是所谓的“南明”小朝廷。南京的地位很特殊,朱元璋开国时的首都在南京,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迁都北京,但在南京仍然保留“六部”、“国子监”等统治机构,事实上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治中心。清兵入关后,南明政权之所以定都南京,是因为这里仍然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无须另起炉灶。因此,此时的北京和南京,各有一个朝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年冬天和转年春天,在北京和南京,分别发生一起扑簌迷离的“真假太子”案。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流落民间,下落不明。清军占领北京后,南明政权曾经派重臣左懋第率团出使北京,与清廷议和。左懋第在北京给南明朝廷的奏折上曾谈及太子及二王的下落:“东宫、二王的耗,沿途访问,言者亦不一。有言流寇向山海发兵,人皆见同皇子两位出者。有言流寇败回,在通州西门上见一位,有父老涕泣进果、进履者。有言寇西遁时亲见挟一位在马上出城者。”“又先帝公主在周奎家,闻年十四,为先帝手刃,断一手,死而复生。又闻自称皇太子者,见在刑部,卤(虏的同音字,因此时正与清议和,不便用虏字称呼——笔者注)以为假,而道路百姓之口多以为真。臣等羁闭此地,既不能面问真伪,又无从向卤置一语。”
从左懋第的奏折上可以清楚知道,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下落不明,断了一只手的长公主在周奎家。周奎是谁?这个人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的父亲,是个在明朝垮台后自顾性命、背弃皇家的小人。左懋第奏折中谈到的那个拘押在刑部、不知真假的明太子,被清廷抓获后,曾送到周奎家辨认真假。那个长公主一见太子,二人便抱头痛哭,可见太子似乎不假,周奎也奉养了太子几天。但后来可能是受到清廷的压力,崇祯的袁贵妃指认太子是假冒,周奎也改了口。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便稀里糊涂地被清廷砍了头。
无独有偶,北京出了个“真假太子”案不久,当时的南京,又发生了一件“真假太子”案!这件事对南明政权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南明小朝廷的迅速覆亡。清初著名文学家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顾炎武的《圣安皇帝本纪》,李清的《南渡录》,文秉的《甲乙事案》等史书,都详细地记载了此事:弘光元年(1645)三月,南京“鸿胪寺序班”高梦萁“奉一人南来,云是太子”,福王此时已以先皇宗“太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并根据道听途说,宣布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亡。太子突然出现在江南,直接危及到弘光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在弘光皇帝的授意下,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员一致认为太子是假的;而朝野官民及驻守外地的军阀,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的。驻守武昌的军阀左良玉,以保护太子为借口,不顾清军已大兵压境,率领三十万军马,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南京。南京的皇帝和文武大臣,抱着“宁死于虏,不死于左”的决心,集中兵力打内战。清军正好乘虚而入,破扬州,占南京,弘光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了。
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很有意思。在清军兵临城下,弘光皇帝出逃,满城文武准备投降的时刻,被南京城的老百姓,从监狱里放出来,直接送到皇宫,披上龙袍,居然真的过了三天“皇帝”瘾!在这三天中,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敕封”所居住的监狱的“狱神”为“王”,在差官的前导下,亲自至狱中,开读敕文。敕文用的是崇祯十八年年号。联想到《红楼梦》脂批之“狱神庙”事,十分耐人寻味。清军在抓获了弘光皇帝,以及随后的潞王朱常芳之后,豫王多铎审理时,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身边,并告诉投降的南明君臣,这是“真太子”,是清军故意派来南明扰乱人心的。随后,把福王、潞王,连同这个“太子”,一起押赴北京,在北京一起砍了脑袋。
世界上没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例如此奇特的事件:北京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南京又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红楼梦》书中太虚幻境的楹联说:“假做真时真亦假”,南明的历史确实如此,不仅南北两个“太子”到最后也不辩真假;受此影响,人们对弘光皇帝即位前是否是真的福王也发生了怀疑。黄宗羲、顾炎武的文章中,都对福王的真实性表示了极大的怀疑。《红楼梦》创作初期,肯定曾经把书中主人公设计为“真假太子”,否则不会出现甄假两个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还含着类似玉玺之通灵玉的描写。用其他任何考证或索引的资料,都无法解释此事;只有南明时期“真假太子”的故事,才可以合理解释《红楼梦》中这些奇怪的情节描写。
有的同志可能要问,你前边说“元妃”是“太子妃”,后边又说甄贾宝玉是真假“太子”,《红楼梦》中的“元妃”是宝玉的姐姐,并不是他的妻子啊?《红楼梦》作者总不至于把姐姐写成妻子,让书中心爱的人物乱伦吧?问得实在有道理。当你知道了南明时的南京,发生真假“太子”案的同时,还发生了一起真假“元妃”案时,你便会对《红楼梦》的描写恍然大悟了。
弘光元年(1645.顺治二年)初,河南一个姓童的妇人,自称是福王朱由崧的“元妃”,在李自成攻陷洛阳时与丈夫失散。时“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当地官员立即差人把她护送到南京。但弘光皇帝却矢口否认,他说李自成攻破洛阳的当时,我只不过是福王世子,不可能有什么东宫西宫,来南京前也从来没有子女,所以这个“元妃”童氏是个假货,立即把她下了大狱。这个“元妃”在狱中大呼冤枉,要求与弘光皇帝面见折证,就是不能复婚,见一面就离开也行。可是这个弘光皇帝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见面。
当时朝中官员分析,弘光皇帝为福王世子时,确实不会立什么东宫西宫,但也确实有过好几房妃嫔,是否有孩子“金哥”、“玉哥”,大乱之后,无可考究。福王即位之初,名义是“监国”,也就是以太子身份总理朝政,太子的原配妻子,自称“元妃”,亦有道理。更何况弘光皇帝无论如何不肯与这个“元妃”见面,显见心虚。因此,好多大臣激烈地劝弘光皇帝与“元妃”见面,不要因为她曾经流落民间就抛弃她。但弘光皇帝执迷不悟,就是不肯相认。南明政权灭亡后,这个“元妃”不知所终。
由此可知,出现在南京的这个“元妃”,并非南北两个不知真假的“太子”的“元妃”,而是福王朱由崧的“元妃”。从辈分论,朱由崧是崇祯皇帝朱又由检的族弟,应该是“太子”的叔叔。从年龄看,太子只有十几岁,也比叔叔婶婶年轻得多。《红楼梦》中的描写,并非写实,所以把元妃与宝玉处理成姐弟,但决没有描写成夫妻,在年龄差距上,也基本尊重了史实。《红楼梦》中用“贾妃”称呼她,显然是“假妃”的意思,同“假宝玉”代表的“假太子”一样。
让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书中元妃省亲的情节,其中也有许多玄妙。省亲前,择地修建大观园,所择之地是有特殊要求的,皇宫传出话来,必须是“关防驻跸处”。什么叫“关防驻跸处”?就是驻扎军队的地方。这就奇了,元妃省亲,要选择军队驻扎的地方干什么?原来,弘光皇帝的那个“童妃”,与丈夫在洛阳战乱中失散之后,流落河南乡村,后来辗转到了南明军队驻扎的地方,方由军队护送到南京的。书中元妃省亲的同时,还有什么周妃、吴妃的父亲也同时择地建园子,准备省亲。周、吴两姓,确实是崇祯皇帝的后妃之姓,《红楼梦》书中并非随便例举。崇祯皇帝吊死后,周后、吴妃也都死于宫中,其父家择地修园,暗示着准备逃命,他们逃命的地方,当然也应是明朝军队的“关防驻跸处”。
再来看《红楼梦》书中的元妃“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初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首句来源于夏完淳的诗“二十年来是与非”,“二十年来”指的是南明历史,从福王、潞王、唐王、鲁王到永历、桂王政权,前后所历大约二十年。“榴花”“宫闱”都是后妃的代指。“三春争即初春景”,福王的黄妃、李妃、童妃不正是“三春”么?,所谓“初春”,在福王“监国”时为元妃,福王登基后为皇后,她们争的是这个名分。结果怎么样?“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相逢”出自吴梅村赠吴兆骞的诗:“前有猛虎后苍兕”。吴兆骞发配宁古塔,此诗指的是宁古塔地方多凶猛动物。宁古塔正是满清的发祥地,“虎兕相逢”在这里,代指的就是如兕似虎的满清军队到来时刻。清军下江南,南明小朝廷灰飞烟灭,宫廷中不论做着什么美梦的人,当然都是“大梦归”的下场了!
南明时期,并非只有这一个“元妃”,据史料记载,福王政权覆灭后,潞王朱常芳在杭州“监国”,也就是以太子身份管理国事,即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册封自己原来的王妃为“元妃”。朱常芳在杭州被清兵俘获后,唐王在福建先任“监国”,后即皇帝位,是为隆武政权;同时鲁王也在绍兴宣布出任“监国”,东南半壁一时出现了“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局面(夏完淳语)。这两个“监国”出任的第一件事,也都是册封自己的老婆为“元妃”。这些事情在南明史料中均有详细记载,无可怀疑。
南明朝廷是一个“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荒淫腐败政权,从皇帝到大臣,不顾内忧外患,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福王在南京即位当时,马士英、钱谦益等人曾为新君大肆搜罗民女,充斥后宫。据史料记载:先“选淑女黄氏、郭氏、戴氏送内。命再选,太监韩赞周再选进六名。”工科李维越上疏说:“日来道途鼎沸,不择配而过门。皆云田王两中贵强取民间女以备宫闱。有方士营、杨寡妇家,少女自刎,母亦投井。亦太不成举动矣!”弘光皇帝所选的这批少女,自己还没来得及享用,南明政权就垮台了,所有“秀女”都被清兵劫掠到北京,其悲惨下场,可想而知。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妙龄少女,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后来不了了之,也颇令人容易与此段历史产生联想。
笔者并不认为今天刊行的《红楼梦》,是描写南明宫廷秽事的。《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他在《红楼梦》中是以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的事迹为原型敷衍故事的,这些在笔者的《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等系列文章中已考证清楚。但《红楼梦》创作似乎分为两个阶段,先一阶段应该是以南明政权的儿女风尘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否则无法解释以上真假太子与元妃这些特殊提法。其中的主人公事迹,似乎是以风尘才女柳如是与陈子龙的“木石前盟”和与钱谦益的“金玉良缘”为基本素材创作的。柳、陈、钱三人都是南明小朝廷的风云人物,与真假“太子”案及“元妃”案息息相关,按照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完全可能写成《红楼梦》的初稿。这个初稿,也可能是洪升表妹林以宁创作的《芙蓉侠传奇》,可惜这部传奇失传了。对这些内容的考证分析,见笔者的《蕉园绛云,红香绿玉》、《红楼梦?红楼梦!》等系列论文。
洪升与表妹林以宁等以南明故事创作《红楼梦》初稿(或《芙蓉侠传奇》)时,洪家似乎尚未发生“家难”,时间应是顺治末期到乾隆初期,此时的江南文人,津津乐道南明朝廷的故事,以此写文章、小说或戏剧的文人很多,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成功的范例,《桃花扇》写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红楼梦》写陈子龙、柳如是、钱谦益的故事,二者主题思想大概差不多。其实,当时还有好多故事,如冒辟疆董小宛的故事,吴梅村卞玉京的故事等,也都是创作小说戏剧的好题材,都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兴亡的感叹。难怪好多红学家要把《红楼梦》故事往董小宛等秦淮八艳身上附会。
洪家发生“家难”后,百年望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升自己也因为被康熙皇帝革去功名,整天自怨自叹;那些才貌超群的“蕉园姐妹”们都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此时的洪升,大概再也没有写南明故事的兴趣了,于是把初稿《红楼梦》(或林以宁的《芙蓉侠传奇》)拿过来,重新加以改写,把书中主人公的原型都换成自己和“蕉园姐妹”,改写成了今天的《红楼梦》。由于是改写,所以原书中的一些情节人物,不可避免地保留下来了,比如真假宝玉、元妃、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绛云轩,等等。于是,《红楼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谜团,例如,林黛玉的诗中表达的好多情绪与她的身份阅历不适应,贾宝玉以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去同妓女鬼混,大唱《红豆曲》,并爱吃女人嘴上的胭脂等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怡红院(先是绛云轩)中,居然有四个大丫头贴身侍侯,还有一大堆小丫头打杂,贾宝玉曾经与袭人偷试云雨情,与晴雯诀别时交换贴身内衣,与碧痕在一起洗澡弄得床上都是水,风流惬意得紧。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大家族中,成年男子三妻四妾,随便摸丫头、偷下人妻女的事情普通得很,但按照封建道德,对未成年的孩子,还是在男女问题上严加管束的,决不会在他婚前身边放一大堆年龄相当的女孩子,更不会在大观园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由他与女孩子自由交往,男女之大防还是严格讲究的。所以,《红楼梦》中宝玉像穿花蝴蝶一样任意在女孩子遨游是不真实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局面才可能出现呢?只有皇家!以前的皇家风俗就说不清了,明清两代,太子懂得人事后至大婚前,宫廷一般都安排四个“秀女”先侍奉他的生活,当然也是他的性奴隶。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描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作品。康熙皇帝玄烨大婚前,宫廷就为他安排了四个美丽的婢女侍侯他,康熙皇帝所生的“大阿哥”,年龄比太子还大,就因为他是其中一个婢女所生,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没有大婚。后来这个婢女被册封为皇贵妃,她就是权相明珠的妹妹。除了皇家有这种风俗外,当时社会上不论官宦人家还是世俗人家,都没有这种风俗。所以,《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周旋于四大丫头之间,只能说明《红楼梦》作品早期是描写皇太子的生活,而不能说明当时除皇宫外,还有什么人家会故意安排子女如此放纵。
2004年10月于长春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