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论语《拾柒·阳货篇》原文及解读

2021-03-27 14:40:31

  拾柒 阳货篇

  此篇共26章,主要记录孔子教育弟子们要讲究仁德,阐发修德治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

  原文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也[3],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6],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鲁国季氏的家臣。[2]归:通“馈”,赠送也。豚(tún):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3]时:通“伺”,指窥伺。亡:通“无”,这里指不在家。[4]涂:通“途”,途中。[5]迷其邦:听任国家政局动荡。[6]亟(qì):屡也。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但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两人却在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和你说。”(孔子走过去,他又)说:“自己有一身本领,而听任国家混乱,这样能叫仁吗?”孔子说:“不能叫仁。”(他自己又接口)说:“一个喜欢做官的人,却屡失良机,能算智吗?”孔子说:“不能算是智。”他又说:“时光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这才说:“好吧;我打算去做官了。”

  圣人的智慧

  据说阳货和孔子长得很像,他想要孔子来拜会他,但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按当时礼仪,孔子不得不登门道谢,所以孔子探听他不在家时去拜谢,结果两人在路上碰着了。阳货问孔子:“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混乱,可算仁爱吗?喜欢参与政事,却屡失机会,可称为智吗?时光不等人啊。”在听了阳货一大堆劝慰孔子仕宦的理由后,孔子只得说:“好吧,我打算做官了。”后来阳货因企图消除三桓未遂而逃亡外国,孔子最终也未仕于阳货。

  据说孔子曾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货而受围困,因为二人长得很像。世界是很奇妙的,两个长相如此相似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追求和命运,一个汲汲宣扬仁德,最终成为圣人,留名青史;一个却妄图篡位弄权,最终死于非命。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因为环境不同,便相距甚远了。”

  圣人的智慧

  人的本性、性情、先天的才智是原本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习气的沾染不同,如社会影响、教育、习俗等有别,人的后天行为习惯就会有很大差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引用,使教育生态学观念早深入国人之心。教育生态学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需要靠遗传素质,还与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箴言。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

  【注释】

  [1]知:通“智”。不移:不改变。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圣人的智慧

  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毕竟只是少数,孔子认为除了这少部分人是不可改变的,其他人都是改变得了的。

  那些“生而知之”,拥有超高智商与超强洞察力的智者,拥有自己的坚定原则与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很难受外界与他人影响。而那些最无知的人,之所以成为最下等的愚者,就是因为不肯学习,顽固地不肯接受他人的影响。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中等智商的普通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世界,更需要现代人不仅要学会鉴别孰利孰弊,还要主动地“近朱”而不是“近墨”。

  原文

  子之武城[1],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2]:“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3]。”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城邑,在山东省。[2]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3]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了(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了道,就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对学生们)说:“诸位!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和他开玩笑罢了。”

  圣人的智慧

  这里孔子对他的学生开了个玩笑,以此考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教育的作用。孔子有次到了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见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意思是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做官的学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就容易听指挥。孔子很满意子游的回答,因为他知道教育总是有用的。

  今人常说“杀鸡焉用牛刀”,此典故便是源于此。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有北大才子陆步轩沦为屠夫,后来又有北大学生武小峰卖糖葫芦谋生,真是令人感慨万千。不要说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工作,就是博士毕业也不容易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现在连某些幼儿园都需要教育学硕士,而且非年轻美貌的不要。

  现实是很残酷的,如果你是一把牛刀,在现实的压力下,很可能没有机会杀牛,只能退而杀鸡。有的牛刀识时务,韬光养晦,等待机会,最终有牛可杀,就好像那些从基层营销做起,最终一步步往上爬到高层的例子,屡见不鲜。而那些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杀鸡有辱身份的牛刀,最后只能日日钝去,连杀鸡都做不到了。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1],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2]已[3],何必公山氏之之也[4]。”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5]?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佛肸召[6],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7],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8];不曰白乎,涅而不缁[9]。吾岂匏瓜也哉[10]?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1]公山弗扰:存疑,可能是《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提到的公山不狃(niǔ)。畔:通“叛”,谋反。[2]末之也:“末”,没有地方的意思。[3]已:止,算了。[4]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5]而岂徒哉:即言“而岂徒召我哉”。[6]佛肸(bì xī):公元前490年,晋国赵简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的行政长官,因此依据中牟来抗拒赵简子。[7]中牟:晋国地名,在当今河北邢台和邯郸之间。[8]磷(lìn):薄石,此处指把石头磨薄。[9]涅(niè):一种矿物,这里作动词,染黑之意。缁(zī):黑色。[10]匏(páo)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一般葫芦大。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谋反,请孔子去,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氏那呢?”孔子说:“召我去的人,难道会白白召我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佛肸叫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亲自去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干的。’佛肸据中谋叛乱,您却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话。(但)有这样一句话:最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只能被挂着而不给人吃呢?”

  圣人的智慧

  所有学生中,子路最爱和夫子唱反调。公山弗扰、佛肸谋反,都召请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子路不明白孔子的苦心,孔子为人厚道,他坚信自己可以出污泥而不染,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应召来劝恶人改正,明知其不可为也要一试。

  孔子提到的“匏瓜”,就是俗称的瓢葫芦,又称蒲仔、蒲瓜等,是古代常用食材。汉代王粲的《登楼赋》有这样一句:“匏瓜之徒悬兮”,即源典于孔子“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来,人们就用“匏瓜徒悬”来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做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因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必须处处实行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

  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一个人能待人恭敬有礼、心地宽大厚道、为人诚实守信、做事勤勉机敏、性情仁爱施惠,他都一定是最成功的人际交往家。

  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1]?”对曰:“未也。”“居[2],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3],其蔽也荡[4];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6];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女:通“汝”,你。言:名曰“言”,实指“德”。蔽:通“弊”,弊病,弊端。[12]居:坐。[3]知:通“智”。[4]荡:放荡不羁。[5]贼:给别人带人伤害。[6]纹:说话尖酸刻薄。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过有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仁德,却不爱学问,其弊病是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好学问,其弊病是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却不爱学问,其弊病是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问,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勇敢,却不爱学问,其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问,其弊病是妄为。”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如果拥有仁德、聪明、诚实、直率、勇敢、刚强这六种品德,却不爱学问,就会导致被人愚弄、放荡、被人利用、说话尖刻、捣乱、妄为。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人不学习,也就不懂道理、不成材。中华民族一贯提倡好学精神,以博学着称的孔子自己就相当好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认为“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好学的好习惯,要“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如果不好学,纵然一个人拥有仁德、聪明、诚实、直率、勇敢、刚强这六种美德,也会流于“六种弊病”。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之事父[5],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6]?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7]?”

  【注释】

  [1]兴:激发人的意志。[2]观:观察,此处指提高人的观察力。[3]群:使合群。[4]怨:讥讽。[5]迩(ěr):近。[6]为:学习。周南、召南本为地名。这两个地域的民歌,收集在《诗经·国风》的第一、第二部分,被称为《周南》、《召南》。[7]其犹正墙面而立:就好像对着墙壁站着,比喻被阻挡无法前进。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何不研究《诗经》?《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主,还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召南》了吗?人如果不研究《周南》、《召南》,那好像面对着墙壁站着啊!”

  圣人的智慧

  孔子很提倡研究《诗经》,他认为学了《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主,还能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特别是《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中有许多修身齐家的道理,更应加以重视。

  古人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几千年前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画卷。单从《诗经》记载的植物就可见《诗经》的内容是何其丰富。近来出版的《诗经植物图鉴》就详细收录了《诗经》记载的135种植物,如《诗经》中常提到的艾、葛、蕨、薇、苹、蒿、茅、荑、卷耳、女萝等植物,如今也是常见的植物。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

  【注释】

  [1]玉帛:古代行礼仪时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礼品。[2]钟鼓:古代乐器。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礼乐的可贵在于在百姓中提倡“敬”、“和”,而不是在形式上摆玉帛、敲钟鼓。如果忽略了礼乐的深刻内容,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比如每年清明节,中小学多会组织学生去烈士墓前扫墓,其实却变成了春游的另一种形式。每年的端午节,原本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如今却成了人们娱乐的机会与商家的商机,又有几人想得起寄托哀思呢?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窃之盗也与[2]?”

  【注释】

  [1]色:神色,表面上。厉:严厉。荏(ren):软弱。[2]穿:挖。窬:洞。

  译文

  孔子说:“那些表面严厉而内心怯弱的人,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把那些外表神色严厉,而内心却怯弱的人比作是挖墙洞爬墙头盗窃的小偷。

  据《左传》记载:秦、晋两国打仗,晋惠公想用郑国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旦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且这种马外表看来好像很强壮,实际没什么能耐,怎能作战呢?”但惠公不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一开始,晋国的车马就乱跑一气,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这就是“外强中干”典故的来源。这个世界不只有貌似强大、实质虚弱的马,还有外表严厉、内心怯弱的人,即孔子所说的“色厉内荏”的小人。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也[2]。”

  【注释】

  [1]愿: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2]贼:危害。

  译文

  孔子说:“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很讨厌那些在社会上不分是非,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认为他们足以败坏道德。

  乡愿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看似老实、守规矩,谁也不得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没有人说他不好,但其实骨子里趋炎媚俗、混淆是非、别有用心,而这种伪善的好人往往是最可怕的。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1],德之弃也。”

  【注释】

  [1]涂:通“途”。

  译文

  孔子说:“听到传闻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3]。”

  【注释】

  [1]鄙夫:鄙陋之人。[2]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脱落了“不”字,患,害怕,担心。[3]无所不至:无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与品德恶劣的人怎么可以一起共事呢?当他没有得到职位时,生怕得不着;既已得着了,又怕失去。如果老怕失去,那就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那些患得患失、品德不好的人很难相处,因为得不到时,生怕得不着。得到了又怕失去。凡事总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但其实除了心胸豁达的君子,很少有人能看得透。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表情;三次被免职,脸上也没怒气。鲁国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罢官,也没有心生怨恨。像这样能将一切看淡的人,无论人事之否泰,他们都能安然处之。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2],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亡:通“无”。[2]矜:骄傲自大。廉:本义是器物的棱角,引申为人的行为方正有威。[3]忿戾(lì):蛮横无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民还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或许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却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难以接近,现在骄傲的人却蛮横无理;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虚伪欺诈。”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上古淳厚人心的赞颂,但他又感慨今人连古人可贵的毛病都不曾拥有了:现在的狂人不是肆意直言而是放荡不羁;现在骄傲的人不是持守过严而是蛮横无理;现在的愚人不是直率却只是虚伪欺诈。

  孔子当时就在感慨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若他老人家看到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更要感慨比那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1],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释】

  [1]恶(wù):厌恶,讨厌。夺:取代。朱:大红色,在古代为正色。紫是杂色。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可见当时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了红色,厌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厌恶犟嘴利舌颠覆国家。”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强烈反对诸侯夺权、靡靡之音和巧嘴利舌。

  凡是假的、不正的,孔子都坚决反对,俨然一位最忠实的打假分子。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1],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释】

  [1]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弟子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不息,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倡述而不作,这里他又提出“述”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天虽无言,也能使万物生长,所以他自己也不想说话了。

  道家相当推崇“不言之教”,老子提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谓的“大音希声”就是指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庄子也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与孔子此章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极其相似。用静默来悟道,以无言作为言的指归,才是古代先贤“无言”的真正目的。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1],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2],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但孔子不知为何不愿见他。[2]将命者:传话人。

  译文

  孺悲来会见孔子,孔子托说有病,拒绝接待。传话者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唱,故意使孺悲听到。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为什么不愿见鲁国人孺悲,却又要让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已不得而知。

  要是遇到不想见的人来拜访,一般人也会找借口推托掉,然后偷偷地躲着不让人发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像孔子,故意又弹又唱,让人知道自己在撒谎。到底他老人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真是无从知晓。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可已矣[2]。”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4]?”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5],闻乐不乐[6],居处不安[7],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被钻的木,四季不同。[2]期:通“基”,一周年。[3]稻:古代北方以稷为主要粮食,稻的耕种面积很小,居丧者不宜食。[4]女,通“汝”,你。[5]旨:美味。[6]第一个“乐”,指音乐。第二个“乐”,指快乐。[7]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住临时用的草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表示不忍心住在安适的屋子里。这里的“居处”指平日的居住生活。

  译文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为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讲习礼仪,礼仪必然会荒废;三年不去演奏音乐,音乐必然会失传。旧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上场;取火用的木头都经过了一个轮回,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答:“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守孝,吃美味不觉得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觉舒适,所以才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便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呀!儿女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全天下皆如此。难道宰予就没从他父母那得到过三年的爱护吗?”

  圣人的智慧

  宰我提出为父母守孝三年太久,因为三年不习礼仪、音乐,礼乐就会失传,所以他觉得一年也就够了。孔子问他父母去世未满三年,便吃白米饭,穿锦绸缎,会心安吗?宰我觉得心安。孔子对宰我十分生气,因为每个孩子都至少得到过父母三年的关爱,而为人子女如果连为父母守孝三年都做不到,就是不仁了。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百灵鸟生于地球尚未出现之前,她父亲死于一场大病,因当时还没有地球,她找不到地方埋葬父亲,停丧五天后,她心中急乱,就将父亲葬在了自己的头上。从此以后,她头上便有了冠毛,人们都说那是她父亲的坟山。

  乌雏长成,尚能衔食喂养其母,鸟兽尚知道报答亲恩,更何况人?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便是父母之爱,除了父母,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不计回报、无怨无悔地对你付出,恨不得把他的一切都给你?又有谁包容你的任性与过错,在你50岁的时候还是把你当做孩子看待?

  从出生到三岁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了。是谁不分白昼黑夜地呵护如此柔弱的小生命,教他蹒跚走路,教他咿呀学语?可是我们一天天长大了,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了。在父母步履日渐蹒跚时,又有几人能日日搀扶父母走过生命的残冬;在父母目昏耳聋之时,又有几人能日日陪伴父母,为他穿针引线,排忧解闷呢?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1]?为之犹贤乎已[2]。”

  【注释】

  [1]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用六箸十二棋位博具,以争输赢。弈:围棋。[2]贤:胜过,超过。已:止,什么都不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这种人)真是难办啊!不是有掷采下棋的游戏吗?干也比什么都不干好。”

  圣人的智慧

  孔子很为那些整天吃饱了就知道闲着的人操心,他认为就算玩掷采下棋的游戏都比闲着好。

  今日赌博风气盛行,麻将似已成为一种艺术,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于是就遵照圣人的意思,大修起“长城”来,夫子若见了,大概也会哭笑不得。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1]?”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1]尚:崇尚。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最尊贵,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造反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偷盗。”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出义而非勇为最尊贵的品质,如果有勇无义,君子就会造反,小人就会做土匪,以此告诫好勇的子路要以义为根本。子路在对孔子谈自己的理想时曾说:“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可见子路已懂得“有勇知方”的道理,即不但要有勇气还要知道义。

  勇敢固然是美德,相信人都愿意成为勇士而非懦夫。但一个人若有勇无谋,或是有勇无义,都是不可取的。有勇无谋,往往容易为人利用;有勇无义,没有道德的约束,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那与土匪、强盗的行径也差不多了。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2]。”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3],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4]。”

  【注释】

  [1]下流:根据前人考证,这个“流”字也是不应该有的。讪(shàn):诽谤,诋毁。[2]窒:阻塞,引申为固执,头脑僵化。[3]徼(jiǎo):抄袭剽窃。[4]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隐私。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道:“有的。厌恶专好传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通的人。”

  (孔子也)问道:“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答):“(我)厌恶剽窃(别人的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圣人的智慧

  圣贤亦有所厌恶的人。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都有各自最厌恶的几类人。孔子说他厌恶那些传播别人坏处、毁谤上级、勇敢无礼、果敢而顽固的人。子贡厌恶那些剽窃别人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圣贤之人尚有讨厌的人,相信每个人都会讨厌某种或某些类型的人。我们不是泛爱众生,包容一切的佛祖,所以也无需避讳自己心中的不快。泾渭分明,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是真君子。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近之则不孙[2],远之则怨。”

  【注释】

  [1]养:供养、相处。[2]不孙:孙通“逊”,不孙即不恭顺守规矩。

  译文

  孔子说:“唯独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他会无礼;疏远他,他会怨恨。”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的名言,唯女人和小人最难以相处,后来也常成为女权主义者进行抨击的实证。

  此章历来争议很大。孔子把女人与小人列在一起,被后人指责为轻视妇女。语言学家们又考证来考证去,力图证明孔子没有轻视妇女的意思。其实孔子这里只是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很平实的话。张爱玲有一篇散文《谈女人》,以女人的视角看女人,算是很经典的。她引用了一本专门骂女人的叫《猫》的小册子,有这样一句:“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位才女又说“女人的确是小性儿,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可爱的女人实在是真可爱”,所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是女人的小性儿与矫情,却也是女人最可爱的一面。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1],其终也已。”

  【注释】

  [1]见恶:被讨厌。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辈子也就完了。

  圣人的智慧

  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线,过了四十,人生就已逝去大半,如果这个年纪还被人厌恶,那么他这一生真的完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