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二十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五·二十八]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六·三]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七·二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七·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二十八]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七·三十三]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八·十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九·二十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十四·二十]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十四·二十七]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十五·六]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十五·三十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十五·四十一]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十六·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十七·八]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十九·五]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十九·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十九·七]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鉴赏〕 孔子是既好学又肯做的人,是一个知行统一论者。谁都不怀疑他有学问,但他决不是啃书本的书呆子,决不是只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人。他是怀抱炽热理想的思想家,为完善自我和改造社会而学、而行。他的好学不倦,始终有一个指针,就像航海者有他的罗盘的指引,驶向遥远而光明的彼岸,他是为拯救世人、完善世界而矻矻孜孜地学习,这一目的推动他成为见识丰富、涵养深厚、以德立身、坚毅果敢、万难不辞的仁人志士,他学以致用,是一个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施的行动家。
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的忧患,外部的,内部的,而知识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学习为我们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以应对世界、应对他人、应对自我。它是人生的渡海之舟。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有的是有天赋的,对某一方面的东西敏悟力特别强;有的是靠后天的努力,而获得才智的;有的是为困境所迫,促使自己学习,赶上来的;但也有遭受困顿,仍不肯学习的,这是最顽劣、最糟糕的。而他是“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述而》)。他是谦虚的,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在学习上“好古”,这是尊重前人的创造成果,立志继承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是真正静下心来,甘于寂寞,不惜皓首穷经,钻研历史文化,为充实自己,吸取浩瀚时空的知识精华,决不像有些人心浮气躁,以一种功利态度,蜻蜓点水的方式读书学习,装点门面,并以此为满足,沾沾自喜。孔子知道深厚的学问是以历史的文化遗产为基础的。他还说过一句很有针砭性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看到,古人学习真的是为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内心的需要,对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今天一些人是为别人而学,应付门面或场面,应付人际关系,为了沽名钓誉,好像很有才学,其实根基不深,所以,孔子的好学,首先很重视学习的目的性,是发自内心的渴求。
有了这种态度,不会讲究生活的富裕安逸。“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一种淡泊的心境,不为简朴的生活条件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好学的目的是为了求道、行道。这个“道”的含义太丰富了,可以理解为求得做人之道、治国之道或宇宙的普遍真理。掌握了它,不会做错事、说错话。怀有这样目的求学,哪里有止境,而动力又该有多么强大啊!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心情迫切,学得再多也总觉得不够,学到的东西还常常怕失去。
《论语》中与孔子这一思想相呼应的,还有他的学生子夏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制作器具,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君子的天职就是学习以掌握圣人之道。就像工匠一心一意钻研技术,君子也应当终日修习,整个心思全用在学问上,决不半途而废。面对知识的海洋,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就是毕其一生,都不能穷尽它的深邃和浩瀚。如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子夏的另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即天天知道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月月不忘记自己已经学到的东西,单凭记忆是不行的,要时时重温,不使其荒废,这才是好学呀!
孔子自己感到最自豪的品质是好学。他说在十户人家的村子里,像他那样处事待人讲忠信的并不缺少,但他们都不如像他这样好学。在他看来,只要与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有比自己知道多的人,要放下架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不懂装懂,在他是决不会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耻,耻的是虚伪的态度。他主张多闻,包括读书、听讲,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多看,包括亲历,增加亲身体验,增长自己未有的见识。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过礼,向苌弘学过乐,向师襄学过琴,只要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一点一滴,都虚心涵纳。他以自己为例,说整天不吃、不睡,苦苦思索,毫无所获,因此思考须要与学习结合起来,有所学,有一定的知识垫底才有助于思想。这一点,后来的荀子也加以强调,他在《劝学》中说: 我曾经终日冥思苦想,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多。
孔子特别重视行,就是做,《论语》记载:“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行是他教育的基本内容。他要求他的学生要少说话,多做事,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一种实干精神。他最厌恶的是那种说大话却不加以实行的人,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孔子的知行统一观不是一般地要求学以致用,而是主张“行笃敬”(《卫灵公》)。这就是力行的思想,它要人们一心一意、真心实意地做事,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痛心于有的人,就像种子入土芽发得很好,但未及吐穗扬花便枯萎了,而有的虽然吐穗扬花,却没有结出漂亮的果实。这里有种种原因,但是行动缺少力度和不够坚韧应当是根本的原因。他指出,一个人言而有信,行为笃敬,即便到的是野蛮的国家,也行得通;反之,就是在本乡本土,也是行不通的。
孔子的行笃敬的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庸》力行观念,它们使儒学具有一种重实践的品格,这是儒学和中华文化传统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