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看见报纸上登载着某人某人徒步旅行的新闻,我总在心上泛起一种辽远的感觉,觉得这些徒步旅行者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浪漫的世界;他们与我,一个刻板式的家居者,是完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我思忖着,每人与生俱来的都带有一点冒险性,即使他是中国人,一个最缺乏冒险性的民族……希腊人不也是一个习于家居,不愿轻易的离开乡土的民族吗?然而几千年来的文学中,那个最浪漫的冒险故事《奥德赛》,它正是希腊民族的产品。这一点冒险性既是内在的;它必然就要去自寻外发的途径,大规模的或是小规模的,顾及实益的或是超乎实益的。林德白的横渡大西洋飞航,孛尔得的南极探险,这些都是大规模的,因之也不得不是顾及实益的(虽然不一定是顾虑到个人的实益),唯有小规模的徒步旅行,它是超乎实益的,它并不曾存着一种目的,或是扩大国家的版图,或是准备将来军事上的需要,或是采集科学上的文献;徒步旅行如其有目的,我们最多也不过能说它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这也是人情,不能加以非议——那一张沿途上行政人物的签名单也算不了什么宝贝,我们这些安逸的家居者倒不必去眼红,尽管由它去落在徒步旅行者的手中,作一个纪念品好了。这一种的虚荣心倒远强似那种两个人骂街,都要占最后一句话的上风的虚荣心。所以,就一方面说来,徒步旅行也能算得是艺术的。
史蒂文生作过一篇《徒步旅行》,说得津津有味;往常我读它,也只是用了文学的眼光,就好像读他的《骑驴旅行》那样。一直到后来,在文学传记中知道了史氏自己是曾经尝过徒步旅行的苦楚的,是曾经在美国西部(这地方离开苏格兰,他的故乡,是多么远!)步行了多时,终于倒在地上,累的还是饿的呢,我记不清楚了,幸亏有人走过,将他救了转来的,到了这时候,我回想起来他的那篇《徒步旅行》,那篇文笔如彼轻灵的小品文,我便十分亲切的感觉到,好的文学确是痛苦的结晶品;我又肃敬的感觉到,史氏身受到人生的痛苦而不容许这种丑恶的痛苦侵入他的文字之中,实在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客观的艺术家,那“为艺术而艺术”的一句话,史氏确是可以当之而无愧。
史氏又有一篇短篇小说,“ProvidenceandtheGuitar,”里面描写一个富有波希米亚性的歌者的浪游,那篇短篇小说的性质又与上引的《徒步旅行》不同,那是《吉诃德先生》的一幅缩影,与孟代(CatulleMendes)的Jem'envaisparleschemins,li-re-lin一首歌词的境地倒是类似。孟氏的这首歌词说一个诗人浪游于原野之上,布袋里有一块白面包,口袋里有三个铜钱(心坎里有他的爱友),等到白面包与铜钱都被扒手给捞去了的时候,他请这个扒手把他的口袋也一齐捞去,因为他在心坎里依然存得有他的爱友。这是中古时代行吟诗人Troubadour的派头;没有中古时代,便容不了这些行吟诗人,连危用(Villon)都嫌生迟了时代,何况孟氏。这个,我们只能认它作孟氏的取其快意的寄寓之词罢了。
就那个由浪游者改行作了诗人的岱维士(W.H.Davies)说来,徒步旅行实在是他的拿手——虽说能够偷车的时候,他也乐得偷车。据他的《自传》所说,徒步旅行有两种苦处,狗与雨。他的《自传》那篇诚实的毫不浮夸的记载,只是很简单的一笔便将狗这一层苦处带过去了;不知道他是怕狗的呢,还是他作过对不住狗这一族的事——至少,我们可以想象得出,狗的多事未尝不是为了主人,这个,就一个同情心最开阔的诗人说来,岱氏是应当已经宽恕了的;不过,在当时,肚里空着,身上冻着,腿上酸着,羞辱在他的心上,脸上,再还要加上那一阵吠声,紧追在背后提醒着他,如今是处在怎样的一种景况之内,这个,便无论一个人的容量有多么大,岱氏想必也是不能不介然于怀的。关于雨这一层苦处,岱氏说得很详尽,这个雨并非“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毛毛雨(其实说来,并不一定要它有声,只要它润了一天一夜,徒步旅行者便要在身上,心上沉重许多斤了)。这个雨也并非“花落知多少”的那种隔岸观火的家居者的闲情逸致的雨。它不是一幅画中的风景,它是一种宇宙中的实体,濡湿的,寒冷的,泥泞的。那连三接四的梅雨,就家居者看来,都是十分烦闷,惹厌,要耽误他们的许多事务,败兴他们的各种娱乐;何况是在没遮拦的荒野中,那雨向你的身上,向你的没有穿着雨衣的身上洒来,浸入,路旁虽说有漾出火光的房屋,但是那两扇门向了你紧闭着,好像一张方口哑笑的向了你在张大,深刻化你的孤单,寒冷的感觉,这时候的雨是怎么一种滋味,你总也可以想象得出吧。不然,你可以去读岱氏的《自传》,去咀嚼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长夜沾湿何由彻!”那三句诗;再不然,你可以牺牲了安逸的家居,去作一个毫无准备的徒步旅行者。
杜甫也是一个迫于无奈的徒步旅行者;只要看他的“芒鞋见天子,脱袖露两肘”这寥寥十个字,我们便可以想象得出,他是步行了多少的时日,在途中与多少的困苦摩肩而过,以致两只衣袖都烂脱了,我们更可以想象开去,他穿着一双草鞋,多半是破的,去朝见皇帝于宫廷之上,在许多衣冠整肃的官吏当中,那是,就他自己说来,够多么可惨的一种境况:那是,就俗人说来,多么叫人齿冷的一种境况……至所谓“相见惊老丑”他还只曾说到他的“所亲”呢。
我记得有一次坐火车经过黄河铁桥,正在一座一座的数计着铁栏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年的徒步旅行者站在桥的边沿,穿着破旧的还没有脱袖的短袄,背着一把雨伞,伞柄上吊着一个包袱;我当时心上所泛起的只是一种辽远的感觉,以及一种自己增加了坐火车的舒适的感觉……人类的囿于自我的根性呀!像我这样一个从事于文学的人尚且如此,旁人还能加以责备吗?现在我所唯一引以自慰的,便是我还不曾堕落到那种嘲笑他们那般徒步旅行者的田地;杜甫的诗的沉痛,我当时虽是不能体味到,至少,我还没有嘲笑,我还没有自绝于这种体味。淡漠还算得是人之常情;敌视便是鄙俗了。
西方的徒步旅行者,我是说的那种迫于无奈的,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一种行头,虽说吉卜西的描写与他们的插图我是看见过的,大概就是那般在街上卖毯子的俄国人的装束,就那般瑟缩在轮船的甲板上的外国人的装束想象开去,我们也可以捉摸到一二了……这许多漂泊的异乡人内,不知道也有多少《哀王孙》的诗料呢。
这卖毯子的人教我联想到危用,那个被驱出巴黎的徒步旅行者。他因为与同党窃售教堂中的物件,下了监牢,在牢里作成了那篇传诵到今的《吊死曲》,他是准备着上绞台的了;遇到皇帝登位,怜惜他的诗才,将他大赦,流徙出京城,这个“巴黎大学”的硕士,驰名于全巴黎的诗人便卢梭式的维持着生活,向南方步行而去;在奥类昂公爵(Charlesd'Orl'eans也是一个驰名的诗人)的堡邸中,他逗留了一时,与公爵以及公爵的侍臣唱和了一篇限题为《在泉水的边沿我渴得要死》的bal-lade(巴俚曲)(大概也借了几个钱),接着,他又开始了他的浪游,一直到保兜地方,他才停歇了下来,因为又犯了事,被逼得停歇在一个地窖里。这又是教堂中人干的事;那个定罪名的主教治得他真厉害,不给他水喝(忘记了耶稣曾经感化过一个妓女),只给他面包吃,还不是新鲜的,他睡去了的时候,还要让地窖里的老鼠来分食这已经是少量的陈面包。徒步旅行者的生活到了这种田地,也算得无以复加了。
(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中书集》)
鉴赏:有人评论朱湘,说他“乖僻孤傲,愤世嫉俗”。若这评论不误,根据“文如其人”的说法,他的文章应该锋芒毕露或有棱有角吧。但他的《徒步旅行者》却并非如此。该文的格调是那么的平静、含蓄。
文章先说徒步旅行或“顾及实益”,或“超乎实益”,这里面似乎含有一种“艺术的”东西;再说徒步旅行的辛苦。显然,文章是以后者——“迫于无奈的徒步旅行”——为重的。作者旁征博引,将古今中外的徒步旅行的一些事例集于笔下,娓娓道来,间以评说,却不用激烈刺激的字眼。文章表面讲的是徒步旅行的种种感受,而字里行间隐含着的却是人生旅途的艰辛。在作者看来,人生旅途就像徒步旅行,特别是像“迫于无奈的徒步旅行”。在那漫长而充满艰辛的旅途中,有风雨的侵蚀,有恶狗的狂吠,有饥渴的威胁,有不尽的孤独,甚至有生命之忧;不仅被狗欺,而且被老鼠所欺。想想,这确是“叫人齿冷的一种境况”。这才是这篇文章的底蕴吧!但作者没有直接发这种感慨,而是借徒步旅行中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出来。这正是这篇文章的含蓄的地方。
作者仅活了29岁。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他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回国后,教书不成,到处漂泊流浪。应该说,在他的匆促的生涯中,是倍尝了人生旅途的艰难的。在作者内心的深处,大概会有着与被教会驱逐出巴黎而到处“浪游”的危用相同的感受和积郁。而这种积郁无处诉说,只有深埋心底。于是,作者借这篇《徒步旅行者》抒发了出来。然而,在整个行文中作者却不谈自己的际遇,反而说自己是“一个刻板式的家居者”,与徒步旅行无缘。读者只有读了此文,联系作者自己的经历,才会明白文章中深含着作者自身的生活感受。这又是文章的含蓄之处。
至此,我们明白了此文的好处:表面写徒步旅行,内含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在这种感慨中又包含着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感受。对这种内含的东西,在行文中几乎一字不露,却又要让读者体会得出来,其艺术构思的匠心和遣词用语的巧妙,确实令人叹服。
这样看来,朱湘还应该有着冷静地体味人生和观察人生的另一面。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